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9.99K)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的一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1

《我的一天》是一個科學活動——認識時間,活動之後我作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成功之處

本活動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選取,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半點。在本活動的導入部分,我所選的音樂《小鬧鐘》富有感染力且貼近活動內容,把孩子立刻吸引了過來,接下來的提問又把幼兒的思路引發到鐘錶上,很自然的就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充分的學具讓幼兒很輕鬆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通過演示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整點、半點。

二、缺失之處

1、問題缺少變幻性

在活動中,我都採用了撥好時間點然後提問幼兒:“這時幾點?”幼兒的積極是蠻高的,但我發現這樣的形式在幼兒操作的環節中碰到了困難,有的幼兒只知道幾點但不知道在鐘上怎麼撥。在課後我想了想如果在課堂中先採取我的方法提問幼兒“這是幾點鐘?”等幼兒掌握後,再以另一種形式提問:“那8點鐘應該怎麼撥呢?分針、時針走到那個數字上呢?”這樣變換形式相信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2、教師的高控制

本活動的重點在於認識整點及半點,認識半點是活動的難點。在備課時,我認爲整點和半點是一樣的,認識了整點,半點理所應當也是很容易的。而真正在活動中我才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對於整點,孩子們能很快地理解、學會,但到了學習半點的環節,好多幼兒都搞不清了,這時怎麼回事呢?活動後我思考了,我認爲還是我自身的`問題,作爲一個新教師,對幼兒的瞭解不夠,教學經驗也不足,活動大多都是在我的高控制下進行的,因爲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說,孩子會不會說不出?會不會不順着我的思路回答?當孩子說出奇思怪想時,我應該怎麼去應答,所以總是忍不住說出問題的答案?在半點這個環節中,總結下來,沒有讓幼兒去探索,而只是我一味的講,這個效果是遠遠小於幼兒自己探索獲得的。仔細想想,如果我能給點時間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一下,討論一下,效果一定會大大不同的吧!

作爲一名新教師,我對幼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幼教事業還沒有深悟的理解,教學經驗乏乏,這些都意味着我還要深入地學習、領會,從書本中去學習、從有經驗的老教師那去取經,相信教師之路我會越走越順!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2

本堂課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

本堂課的開始部分我以聽音樂唱《小鬧鐘》歌曲,引出主題,我提問:“剛纔唱的是誰呀?”小朋友都能說出是小鬧鐘。隨後我通過念繞口令讓幼兒瞭解時針和分針轉動的規律。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很濃厚。

本堂課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說說《我的一天》,說說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幾點鐘做的,爲下面的活動:幼兒在鐘面上撥出鐘點做鋪墊。但是我在引導他們說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時,講得過於細緻、所以佔掉的時間比預設的`多了幾分鐘,因此,把最後一個環節:幼兒練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9頁)改爲了延伸活動。

從整堂課來看,幼兒的學習興趣很濃,尤其是在遊戲《小鬧鐘》時,他們能根據我撥出的時間用肢體做出相應的生活情景。

孩子們在這堂課的出色表現,比我預想的要勝出一籌。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3

朋友們,你是怎麼理解“幸運”這兩個字的?在你的心中,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狐狸嗎?那小豬呢?

有時我也一直在想,如何將繪本上好?如何很好地挖掘出繪本的價值?那麼如何很好地在活動中體現出價值以及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呢?這次的活動給我的感觸還是非常多的。

1. 選材的重要性

《我的幸運一天》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兒童文學,情節跌宕起伏。這個文學首先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將不可能變爲可能”,小豬一般給人的感覺都是很笨拙的,而狐狸這一角色給人的第一印象則是奸詐、狡猾,翻開封面的第一頁,孩子們幾乎一致覺得在這個故事中,幸運的一天屬於狐狸;而當大家都覺得是這樣的時候,故事的情節卻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轉變,在選材上是非常吸引人的,讓人看了以後很想繼續看下去、猜下去、講下去、演下去……

教師能夠及時發現這個故事幽默、詼諧這一特點,將活動將重點定爲:通過觀察、模仿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揣摩角色的心理變化,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感受故事的詼諧、幽默。那麼教師是如何體現這一目標的呢?

2. 設計的多樣性

在活動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幼兒則處於主體地位,讓幼兒邊閱讀邊思考邊大膽表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貼合孩子的興趣。閱讀——理解——講述——表演。整個過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同時也提高了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體驗到了故事情節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同時在狐狸第二次準備吃掉小豬的時候,故事中的小豬提出了自己要先按個摩這樣肉纔會軟軟的、香香的,教師問“你有沒有按摩過,現在幫你旁邊的小朋友試試”,這樣一個環節的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相互之間的交往能力,這個活動能從多個方面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3.結合活動特點進行師幼互動

故事的內容詼諧有趣,人物特徵鮮明,比較適合表演,教師通過談話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人物特點,同時爲後來的表演、模仿做準備,在看看、說說、做做種充分體現了師幼互動這一特點。如當小豬知道自己走錯了門的時候,爲了更好地讓幼兒體驗到小豬那種害怕、驚恐的心情,教師通過表演、模仿、對比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真實地體驗到小豬的心情等等。

這個活動給自己很大的啓發,一直以來自己都覺得繪本只是看看、說說就可以了,但是通過這個活動我瞭解到繪本原來還可以演一演、學一學,甚至在《艾瑪捉迷藏》中,教師還可以挖掘繪本這一特點來畫一畫,看來,只要做個有心人,一樣的活動必定會有出人意外的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