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找次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3.2K)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找次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找次品》教學反思

《找次品》教學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下)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內容,學生能聽懂嗎?於是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兩點:

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

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麼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

理解了這兩點以後,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並提問:還有幾個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讓孩子們知道2~3個物品只需要1次就夠了。接着學習4個,首先問孩子們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們回答能夠。是呀,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是能夠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證找到呢?這樣讓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考慮運氣最壞的時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證。就4個的分法就多了:(2,2)、(1、1、2),這兩種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學8個,9個,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到,到了10個就需要3次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模型:2~3個——1次,4~9個——2次,9~27個——3次,這樣就能讓孩子很快的確定稱的次數,然後根據次數來確定的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話,學生確定方案時就不侷限於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來稱,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組相等,另一組與之相差1,還有很多種分法。

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孩子們也很感興趣。

《找次品》教學反思2

執教《找次品》一節課時,在導入環節,我用孩子們最常見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課題,既與本課內容相關,又能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從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環節中,我讓孩子從易到難,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後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置了一個環節:讓電腦大屏滾動起來,最後停在哪個數字上,就從那個數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後電腦停在了19683瓶上,學生的`興趣陡然升高。此時老師告訴孩子們,像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來解決類似問題,作爲老師,不僅要對學生“授以魚”,更要“授以漁”,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接着從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從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時,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的活動,旨在讓孩子自己在動手的過程中發現找次品的規律,發現規律後再從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當學生髮現從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時,孩子們的情緒立即達到了高潮,也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設計的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當待測物品數不是3的倍數時又該如何找次品?引導學生得出當待測物品數平均分成3份後餘一瓶或餘兩瓶時如何放就不影響我們用天平找次品,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旨在讓學生養成勤動腦、細觀察的好習慣。最後,我設計的是讓學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優化策略,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總結表達能力。

在接下來的練習環節中,通過孩子們感興趣的闖關模式,練習由易到難,讓孩子們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在練習中得到昇華。

執教過這一節課後,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學情把握不準,準備不充分。在小組合作時,學生對待測物品分份數時,不大膽,導致老師提示過於明顯。

2、對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景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爲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以前的視頻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繫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難點轉化 降低教學起點,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3個藥瓶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12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四、知識拓展 當學生通過例2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後,以此爲基礎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字更大的時候是否也成立呢?引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採用文字分析方式進行較爲抽象的分析,實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這部分在集體備課後我進行了調整,將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學挪到了下一課時。本節重點砸實,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樣找出次品。總結出規律後,進行了相應的練習。增加了課後“你知道嗎”中一部分內容。學生充分練習後已經能很熟練的運用最優方法解決問題、發現規律。通過今天教學實際來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之處:

1、由於時間關係,在研究從9個和12箇中找次品時,學生小組交流的時間不夠充分,彙報時有些方法,沒有反饋。

2、板書設計本課板書很難設計,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們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在第一次試講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用下劃線來代表天平,上面的兩個數字代表托盤兩邊的物品數量,這樣就更形象一些,讓孩子們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過之後,分析天平兩邊出現的兩種情況,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種方法更利於學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找次品》教學反思4

這兩天教學了“找次品”一課,它是五下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到9、10、11個零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從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把待測物品的個數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簡便。

在練習5瓶鈣片時,有部分學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雖然適用於這道題,但換成例2的8個零件時,明顯發現方法不夠簡便。所以,在從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別用了多少次?並通過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分析中漸漸發現找次品的.快捷方法,並在我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同時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對尋找次品次數的影響,在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話,他們之間只能相差1,這樣才能使所需次數最少。

在整節課中,我通過幻燈片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但發現學生學起來還是會有困難,特別是語言表述上。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藉助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在小組中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顯效果好多了。最後,我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瞭解課本中的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發現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次數之間的關係。

對於此類找最佳策略的題目,必須要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規律,並能進行應用,而只通過直觀演示還是不夠的。

《找次品》教學反思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通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優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爲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學反思6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後,以用天平稱作爲實踐操作,第一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

接着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別探究出4個物品和5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後,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

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並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後,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黑板上,利用觀察讓學生髮現數據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製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接下來以9個物品爲例繼續研究,第三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關注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後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纔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儘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儘可能與之接近。”最終優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找次品》教學反思7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蘊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找次品》教學反思8

《找次品》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上這樣一課,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備課初衷我認爲這一課,是在學習新課標後: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的一課。對基本思想的認識,這裏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幾年的教學實驗“數學思想方法”這裏指的是支撐數學科學發展的思想,核心在於數學推理、數學建模。

如何讓學生獲得數學思想,關鍵要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而《找次品》一課恰恰能把這一理念應用得淋漓盡致。

一、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藉數學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節課我就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猜想—驗證—推理—歸納”的過程。從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後通過自主探究獲得8、9瓶稱的次數最少的方案,進而猜測最簡方法,爲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試驗,然後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養新課標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於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在本節課教學中兩者都有具體體現。在學生獨立探究、觀察後發現,在找次品次數最少的這些方案中都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於是得出結論,要使找次品次數最少,就要將待測物品分成3份。這一過程屬於合情推理。而在對總結的結論用8瓶和9瓶進行小組驗證這一環節中,又恰恰運用了演繹推理。兩種推理功能不同,卻相輔相成: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學生在嘗試總結運用找次品最優策略的過程中發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對學生而言,所謂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圍繞特定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經歷了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之後,所留下的,有關數學活動的直接感受、體驗和個人感悟。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本質上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直觀,但必須建立在學生親身經歷和感知的基礎之上。本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動手實踐、集體探究等。但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活動及討論的時間偏少,但我和學生的心情一樣愉快,因爲學生有了探索的慾望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四、存在的不足這節課也存在不足,由於是40分鐘課,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不夠充分:如果是60分鐘課,在獨立探究和小組驗證活動中我會增加2—3分鐘以便學生充分感知尋找最優策略的必要性;並且在獨立研究後我會用4—6分鐘,讓學生逐一說明10個小球、11個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這樣以學帶教,從而實現“教師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目標。總之,這次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成長的機會,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們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爲學生和自身成長鋪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找次品》教學反思9

《找次品》教學後記本單元的數學與生活中有一節內容是“找次品”,仔細研究教材,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在教研活動時,與老師們交流、商議,確定低起點、小跨度、多操作、重發現,在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課後回顧教學過程,本節課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數學化,因此學生理解較好,興趣也較濃。

首先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其實要想快捷準確地解決此類型問題,作爲教師的我們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但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爲了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首先我安排了從2~8個零件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零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把零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其次重視“數學化”。學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語言描述找次品過程,敘述起來就十分麻煩,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稱時。教材中是採用繪製簡單天平示意圖的方式表示找的.過程。可是隨着物品個數的增加,這種方式雖然形象直觀,但畢竟不方便。於是,我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更加簡單的記錄方式?孩子們經過探討,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簡單文字加箭頭的方式,用樹形圖,就像原來學習的數的組成一樣,每稱一次,接着向下畫一次。這種樹形圖吸收了箭頭示意圖的優點,使圖示更具有數學味,也更簡潔既準確、又形象。

一點思考:當所分物品是偶數個(如4、6、8)時,我發現學生更親睞於將其平均分成2份。這種分法在總數是4和6時,並不影響最少次數,但如果是8個物品時,如果平均分成2份,則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則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應儘量將物品分成3份,能夠更好找出次品顯得有些牽強。在練習中,有部分學生仍舊癡迷於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練習中就有部分學生將10分成5和5,用這種分法同樣也能做出正確結果,這時教師該怎樣評價呢?

《找次品》教學反思1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爲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衆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爲手段,以思維訓練爲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爲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爲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學反思11

一、創設情景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爲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美國挑戰者的視頻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繫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難點轉化降低教學起點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3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2個玻璃球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2個、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4個、8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2個、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4個、8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8個、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運用規律探究更大的數,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找次品》教學反思12

本週四我與孩子們學習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我認爲這是一節生活思維訓練課。

問題導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個玩具,但是有一個是次品,而且這個次品較輕”。拋出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問什麼是次品?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輕重不達標,光滑度不達標,含量不達標等等,孩子們的思維一下打開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屬於那一類?輕重不達標。(板書:找次品,輕重)

“輕重不達標,用什麼工具能找出來?”學生想到兩種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說說你會用什麼工具來找這個次品?理由是什麼?”最後大家一致認爲用天平節約時間,因爲天平就有兩種情況:平衡和不平衡。(板書:天平,平衡不平衡)

有了生活經驗做鋪墊,學生學習起來思維活躍。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個玩具太多,研究起來困難,怎麼辦?”“從小數開始研究!”對!正如華羅庚爺爺所說: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學好數學的決竅。即對於表面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退步考慮,研究特殊現象,再運用分析、歸納、遷移、演繹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規律,使問題獲解。

我們從2個開始研究,又研究了3個。到第4個時,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先分成(2,2)和(1,1,2)來秤,都是至少兩次就保證找出輕的次品。5,6,7都跟4一種情況,孩子們方法還是集中在分成兩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數是一樣的。

8個,同學們的方法就多了。小組討論集體辯論,發現開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數少,就能保證找出次品。

“三份怎麼分?”這裏聯想到抽屜原理中的`“儘可能平均分”,因爲最多的份與最少的份相差1。

“爲什麼分成三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呢?”同學們又進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儘可能的平均分成兩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爲總數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爲總數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確定次品的範圍爲總數的四分之一,以此類推呢?

孩子們又以小組爲單位,展開了深度思考。兩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證判斷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兩次才能確定次品在哪裏?也就是兩次才確定次品在總數的四分之一,那麼比分成三份,一次確定次品的範圍爲總數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結論:儘可能平均分三份,是爲了縮小次品的範圍,而且是最小的,這樣找次品用的次數就少。

拓展提升——總結規律

學生自主找9-28個物品中的次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前提:有一個次品輕或者重。保證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數,規律:1-3個秤一次,4-9個秤二次,10-27個秤三次,以此類推。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的思維產生跳躍,體驗找次品策略不斷優化的過程,思維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系統而有步驟地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爲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

《找次品》教學反思13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辯析、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提升數學素養。上完這節內容,我自認爲這節課上得還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資源,激發探究慾望。新課的引入,選用美國“挑戰者”號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視頻,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慾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

二、開放學習空間,提供探究平臺。整節課教師只是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種獨特的想法,在觀察->實踐->對比->討論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如:學生從中發現,把待檢的產品分成3份,儘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數量只能相差1,保證找到的次數是最少的,這個結論得出的不是教師給的,而學生從衆多的方案中,經過比較,自悟出來的,這樣不僅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爲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充分尊重學生,體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在觀看影片、尋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煉規律的全過程中,老師講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識關鍵處引導、點撥、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發展。

《找次品》教學反思14

從選課到試教,再從教學到收穫,這其中波折不斷,但我依然收穫着它饋贈給我的那些獨特的感悟。

1、體驗那些深邃的理念

通過這次磨課,讓我對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是一種活動”的教育教學理論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設計階段,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重在從具體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規律,重在結果的呈現。而後期教案設計則圍繞着2個數學活動: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開。課前直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探索的過程中至始至終貫徹:先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反思、講解、再總結。教學重點從教學結果轉向了教學過程。數學活動之間都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在數學活動與數學活動之間則用反思來聯結。整個教學過程重在對學生做了什麼與想了什麼之後進行反思。因此,讓我感受深刻的是,每個環節做什麼、反思什麼、教師講解什麼,一目瞭然。

2、重視小組討論

爲了避免合作交流走過場或流於形式等傾向,本教學處理如下:

①爲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時每個環節都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組討論中才不會空談。

②小組合作交流,每人環節有明確的問題,並讓學生能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或任務。

如:5瓶的探索中討論的重點則是學生要講清每一種思路的思考過程。在9瓶探索中討論的重點則是如何用規定的數學符號來表示過程和結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饋,明確合作的成果,爲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礎。

3、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動中,通過反思讓學生髮現,把5瓶轉化爲從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從5瓶中找要來的簡單,即把面臨的問題轉化爲簡單的問題這就是化繁爲簡。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學生彙報的多個方案中,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平均分成3份時則是次數最少,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感受數學的魅力。

4、有指導的再創造。學生可以創造一些對他們來說是新的`,而對指導者是熟知的東西。如;在5瓶探索中,學生在經歷操作、語言表述、畫圖來表示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後,教師問:如果用數學符號來表示以上的思考過程和結果,你們會嗎?學生動手用自己認定的數學符號進行着自由性的創造。在學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師進行對比指導,確定出最簡潔的用數學符號來表示思考過程和結果的方案。當然每節課上完後都有遺憾,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練習6瓶、7瓶、8瓶的探索,這樣可能更能說明規律。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它總是缺失彌補的機會,就讓我們及進總結、及時反思、爭取下一次的漸趨完美吧、

《找次品》教學反思15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我首先安排了從3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從12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衆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 學習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最優策略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中我認爲還有以下方面沒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學生還要說不同的方法,我沒有給他機會,沒照顧到個體差異;再者從5個待測物品中找較輕的一箇中,有一學生舉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我沒有很好地把握住機會對學生進行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滲透;最後是在對從9個物品中找一個較輕的比較歸納中,總結比較倉促,使得學困生在這方面的理解上還有些困難。這些都需要努力改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