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村居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1.82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村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村居教學反思

村居教學反思1

《村居》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試圖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設置什麼樣的問題,創設什麼樣的情境來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自己去鑽研、領悟和感受。基於以上的想法,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創設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遊戲導入、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是一幅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似乎聽到了什麼?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着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着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裏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境界。

教學中也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首先是沒能針對學生差異,創設問題情境。另外,沒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並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我覺得應該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學生勤思、多問。

村居教學反思2

《清平樂村居》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村居教學反思3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已經悠遠。

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村居》時我這樣設計: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在教授“處處聞啼鳥”一句時,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裏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的意思。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詩最講究誦讀,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裏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多年以後回想起來又是一番味道。

村居教學反思4

本節教研課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案再設計以及課堂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爲更好的探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現對優缺點進行細緻的剖析:

一、 指導識字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節課也不例外,教學目標中,要求本節課認識“詩、首、煙、童、散、早、忙、紙”八個字,會寫“村、春、童、學、早、東、放、紙、”八個字。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識字,然後抽卡片測試學生識字情況。指名讀和小組讀想結合,並且在識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區別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記字形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後面的古詩內容分析中進行,一方面覺得這樣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與篇結合起來,並不孤立。使整個課堂結構渾然一體。

二、 指導朗讀

一首好的古詩就是一幅鮮明的圖畫,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我們反覆吟詠,深刻體味詩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漢語的簡約美。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變換了多種朗讀方式:默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等。不但要讀,還要帶着目的讀,每一次讀都要實現不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讀出韻味讀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導朗讀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請學生聽老師有感情的範讀,然後問學生:老師讀的'怎麼樣?評價一下。知道老師爲什麼讀得這麼好嗎?對,讀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然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停頓和重音。在這個環節中,重音的指導不夠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的並不理想,這是我今後再進行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

三、 指導理解古詩內容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本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交流,不過深挖掘詩句意思的原則進行。通過圖文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感受春天之美,課外活動的快樂。對於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例如:“拂”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並結合上下文內容來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學生人人能敘述古詩的大概內容,而是強調個人感受,達到人人可以背誦就可以了。課堂最後,教師進行拓展訓練: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寫春天的詩歌,目的在於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的調控,語言的組織及教師機智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村居教學反思5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着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帶着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髮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裏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着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中,我們爲了突破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薰陶。

我們進行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

1、釋課題,知作者。

2、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明詩意。(藉助註釋,小組學習)。

4、品讀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朗讀想象:感悟詩歌意境。

6、將這首詞改寫成故事。

7、拓展閱讀:關於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歌。

8、詩意行走:仿寫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歌。

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爲主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讀、想象、感悟、讀寫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村居教學反思6

昨天與今天的語文課,我與一(1)班的孩子們共同走進了第一單元的第4課《古詩兩首》,一首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另一首是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春曉》一詩孩子們似乎十分熟悉,朗讀與背誦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對《村居》一詩,詩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們都瞪大眼睛問我:“老師,清代是什麼代?”這個問題出自於一年級,把我問得很是搞笑與奇妙,突然間想到了孩子們可能愛看的影視劇中,會讓他們想到清代的一些元素,我問學生:“還珠格格、甄環傳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清代宮廷裏面的事兒,大家喜歡小燕子嗎?”如此一來,學生由電視劇情節想到了清代是什麼概念。

語文課堂中面對同學們的困惑,老師們首先要做到不厭其煩,然後認真對待,拉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距離,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會讓語文課更加有聲有色。

《春曉》一詩,學生們可愛的動作表演讀,如聽到處處鳥鳴聲,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現;可是談到詩人爲何對院子裏的花與草那麼心疼時,孩子們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機與學生聯想到了孩子們心愛的玩具或圖書,自己或是別人弄壞時,那算不算心疼,學生猛然間也明白了詩人的疼愛,同時我補充了一句:古代詩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一詩,最讓我感到難忘的.情形是,孩子們讀到詩句中兒童在春風中放飛風箏,那無比羨慕的眼神、快樂的神情,我趁機讓孩子們展開聯想,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口語交際,讓學生都來說說自己與父母在春天放飛風箏的事兒,大家說得比較精彩,張書暢說:“老師,我放得風箏是燕子的,它飛得很高,最後都看不見了。”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還說了許多許多......

語文課堂中,文本單方面的素材實在少得可憐,要做好充分地備課,還要抓住有力的時機,讓語文的內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還鍛鍊了他們樂於表達的信心與能力,這個平臺,語文老師說了就算!

村居教學反思7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爲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爲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最”字則寫出詩人對“小兒”的天真可愛的喜愛和對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童趣的讚賞。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爲抓手,通過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繫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爲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最後通過“醉裏吳音相媚好”兩位老人在說些什麼,讓學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於田園美景、醉心於兒子的勤勞懂事,引導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的訓練中進入詞境,感受詞的意境美。這個教學過程既是理解訓練,又是想象訓練,更是表達訓練。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時,我先由眼前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再補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資料介紹,從而體會在那種環境下作者對這種寧靜、恬淡生活的嚮往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基本上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走,但覺得在想象畫面的這個環節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了,互動交流的時間也不夠,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可以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總之,一堂課下來,存在許多不足,希望各位專家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村居教學反思8

近來,對於自己的教學特質一直處於深思中,我所說自我的“教學特質”之“特質”並不是說它顯示我獨特的教學思考。我的教學特質,我對它越來越清晰明瞭。對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見解,不是從學生理解層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從純文學的層面去思考。我想,這也是導致我不好的教學特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歡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生出許多想法,因爲想法太多,或許也有那麼些精妙處所在,於是,我就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滿把抓着。其實,這些想法應該是爲教服務的,應該在具體規劃中進行刪減,能體現文章中心的,能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語文情感有所促進激發作用的,就留着,並且很好地協調起來,沒用的,自然該是大刀闊斧地改了。

就拿我這課的設計來說吧,設計的時候以爲會有很好的效果,課下來之後,就發現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原來想象的,預期的目標沒能達到,課上很冷場,學生們沒能融入詩歌的意境中去,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

我就像和一幫對詞賞析頗有研究的文學愛好者一樣探討,那怎麼行呢?他們畢竟是國小生,對詞只是新接觸,且詞這種文體表達的情感比較細膩、深刻,要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去體會,是經歷,而絕非看來聽來的'經驗之談,學生們當然難以理解。

不過,這樣的失敗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啓發的。我的許多設計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太過繁雜,我該好好調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點,沿某線來重新規劃,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這課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

近來,總是在嘗試着古詩教學,雖然,對於我們鄉村國小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但是,如果我能夠引導到位,找好契合點,我想,無論從什麼層次上出發,總能讓學生們在詩詞的學習中,有所獲益的。

比方說,我們幾圍繞“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誰醉了,醉是高興的醉,是傷心的醉,還是想一醉解千愁卻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詞中,他醉的是什麼?分別從自然環境層面、人文環境層面、詞人個人經歷及近況層面、整個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層面等進行深入思考,逐層逐次地去體會這首詞,體會詞人。

再比方說,可以圍繞“重詞”這個現象來討論,詞中哪些地方重詞了,爲什麼重?一一去分析比較,也就能解出詞人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讀出詞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豈不是很好?

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點來,還課堂生成的空間,還學生去深刻體會的氛圍時間,還一個本真實在的教學情境。

村居教學反思9

《村居》寫的是詩人在農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的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

古詩是一副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似乎聽到了什麼?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着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着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裏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下課的鈴聲。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

情感是古詩的魂。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而喜歡讀古詩,在學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我特別注重創設情境,從情感體驗爲主線,首先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放紙鳶的樂趣。再引導學生交流情感從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悅和讚美。

村居教學反思10

課中的反思,有利於課堂教學高效高質地完成;而課後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分析、思考,有助於使課堂教學心得理論化。看來,課前的反思是課堂教學得以有效開展的保障;課後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但在2個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鐘情於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活動,尤其是針對自己較爲薄弱的環節──評價,每每回味,時時咀嚼。

記得剛踏上三尺講臺的時候,課堂教學盛行滿堂問,但對學生的回答,我總是表現得很吝嗇,不懂得去評價,偶爾評價了,也是簡單的“你真棒”“不錯”“很好”等。沒有針對性,也沒有師生間的交流,就像一個考官,只給最後的分數,不重視學生感受的過程。當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正確地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時,我不是運用評價適時地去引導,而是拋下一句“誰能幫幫他”的話,讓另外的學生回答,直到正確答案出現爲止。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像一則謎語,猜對了?說聲好,錯了?

請坐下,再猜。學習了新理念後,我逐漸認識到課堂評價的重要性,開始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尤爲注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當的評價往往又把學生帶入誤區。比如,在教學《烏鴉和狐狸》一課時,我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讀讀狐狸對烏鴉說的每一句話,再看看烏鴉的表現,你有什麼感受?”一生說: “狐狸太狡猾了,他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最後使烏鴉動心,受騙上當。”

我評價:“嗯,狐狸的確狡猾。”另一生說:“我認爲狐狸很聰明,也很有恆心,他善於觀察,不斷改變說話的語氣,從一開始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她的孩子,讚美她的羽毛,最後直到烏鴉開口。”我又評價:“很有創意,你的感受真是與衆不同。”看似觀念轉變了,但是在鼓勵學生獨特感悟時,卻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無形中,把背離誠信的道德行爲視爲“聰明”來欣賞,怎麼能讓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上江湖騙子假、冒、拐的行徑呢?又怎麼能爲他們的漫漫人生路導航呢?看着學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內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這樣的尷尬,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可以說不算少,這種時候,我總會回想起那些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恰當的評價,適時的啓發隨處可見,點點滴滴時刻激勵着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

有一次,我教學生學習古詩《村居》,其中有這樣一句“拂堤楊柳醉春煙”,一個學生在朗讀這句詩的時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語速,搖起了小腦袋。但是另一位學生對他的朗讀不是很滿意,覺得前面的那個同學讀得太平淡,她也想讀一讀。結果,同學們對她的朗讀也不是很滿意。這時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學的投入,也對第二位同學勇於嘗試的態度加以表揚。接着,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先後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但是都不盡人意。於是,我請同學們觀察課文的插圖,孩子們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剛剛發出幼芽,有的在春風中搖擺着;天上的黃鶯有的高飛,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說什麼悄悄話;湖堤的柳樹隨風舞蹈;空中瀰漫着薄薄的`春煙,朦朦朧朧,十分迷人。

在學生盡情、盡興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漸沉浸在詩文的意境之中。這時,我又請同學們說說,如果你就是那個詩人,能不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你現在的感受呢?孩子們想了想,異口同聲地說“是‘醉’字!”這一次再朗讀,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覺,有的把“醉”讀得很很輕緩,有的把“醉”字讀得很輕快,甚至還加上了眼神與形體的動作,爭先恐後地把這首詩的意境展現在衆人面前。我想,同學們能有如此淋漓盡致的表現,正是因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了評價性的語言,爲他們充滿個性的理解和朗讀保駕護航。

在不斷反思的教學過程中,我還逐漸領悟到,語文課堂的評價語言除了應該靈活自如地調動有聲語言,還應充分發揮形體語言、表情語言、情感語言等的功能。一個鼓勵性的點頭、讚許的笑容、由衷地翹起大拇指、慈愛的撫摸……在實際教學的運用中,確實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神奇效果。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自從學習了反思性教學的相關理論,我一直在審視自己的教學活動,漸漸明確了“爲什麼要評價?”它不僅是爲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其次,明瞭了“評價什麼?”即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再次,明白了“怎樣評價?”絕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經驗、教學機制於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異的教學智慧;它是對教師知識內功、能力素質、和創造靈性的全面考驗;是隨機應變的組織、推動、深化課堂教學的操作策略。

評價有法,但無定法,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評價才能屢評屢新,越評越精,學生纔會在“評價”這盞明燈的導航下,充分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村居教學反思11

這是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試圖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設置什麼樣的'問題,創設什麼樣的情境來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自己去鑽研、領悟和感受。基於以上的想法,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創設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遊戲導入,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是自主探究環節。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在識字寫字和理解詩意兩個方面。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識字教學我堅持的是“多次復現”原則,主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後讓學生自主選擇去識記字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寫字環節我將教師示範指導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後,實現了教師由“主宰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使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理解詩意方面,我先讓學生自讀,邊讀邊用筆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然後小組合作,把自己圈出的詞句在4個人的小組中交流討論,讓小組成員一起想辦法幫忙理解。接着全班交流,各組選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教學的過程,就是存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的回報將是驚喜。

再次是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這個環節包括:

1、學生自由朗讀(想一想在朗讀時應流露出怎樣的情感,運用什麼樣的語氣)

2、個別學生朗讀,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3、展示讀,教師及時點評,並穿插自己的示範讀。

4、圖文結合,看幻燈片讀詩,讀詩看幻燈片。

5、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進行學習借鑑,完善自我)。

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間、生生間互評,取長補短,以達到最好的朗讀效果,同時增強語感並加深對課文的感知。在學生個別朗讀談想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使學生通過反覆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整節課下來,還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在這裏我想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在課堂上雖然也有同學談自己的看法、互相評價,但是所佔比例太小。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並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我覺得應該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勤思、多問題標新立異、別出心裁。

在今後的工作我會不斷學習、探索,找到最佳教育教學手段。

村居教學反思12

《村居》是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

由於這首詩比較淺顯易懂,所以學生記憶背誦很快.學生識字時方法很多樣,這是我沒有想到的.讓學生用字卡做找字遊戲時,學生興趣非常濃.生字記憶很紮實.

但是.整節課下來,還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在這裏我想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在課堂上雖然也有同學談自己的看法、互相評價,但是所佔比例太小。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並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村居教學反思13

《村居》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詩句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春景圖,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美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

我在教學中首先從古詩的題目入手,讓學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農村居住時親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麼詩人看到了什麼呢?通過課件演示一組與詩詞有關的春天的景物動畫,如:小草、黃鶯、楊柳、兒童、紙鳶等畫面,藉助這些畫面來學習詩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寫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詩,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

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是考慮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專門搜尋了一組表現詩詞內容動畫課件,目的是藉助畫,還有鳥聲、風聲、雨聲的音樂,帶學生入情入境,提高學生對《村居》美景的感受。通過畫面聯想到每一句詩詞,還有助於學生背誦古詩,不需要機械的記憶。要學會怎樣從上一句聯繫到下一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生自主探究環節。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在識字寫字和理解詩意兩個方面。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兩種方法相結合。但是,在教學的時候,對於集中識字的把握比較的好,但在隨文識字的時候,因爲怕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教學時,基礎打的不夠紮實,沒有采取多種的形式讓孩子反覆讀,反覆認。

課後,理解到識字、認字纔是低年級的重點,需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並在生活中去學習認字、識字,有意的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去發現識字的`樂趣。寫字環節我將教師指導書空、示範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前,然後讓學生自己組詞,通過詞語鞏固、理解字的意思。最後在本子上書寫課後六個生字。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這個環節包括:

學生自由朗讀。

個別學生朗讀,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

展示讀,教師點評,並穿插自己的示範讀。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背誦。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間、生生間互評,取長補短,以達到最好的朗讀效果,再通過肢體的配合增強語感並加深對課文的感知。

遺憾的是學生個別朗讀不夠到位,初次學習朗誦古詩,抑揚頓挫把握不住。背誦有部分學生還不能在課堂完成。詩句的感悟沒有及時讓學生談談想法,從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沒有讓學生從品讀中感受詩歌的美。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還要加強朗誦訓練,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悟詩詞的語言、音韻、意境的美。

村居教學反思14

上週五,我教了《清平樂·村居》這一課。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能有助於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教學反思15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只內容豐富,風格也隨着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同學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同學感受美和發明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學設計和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協助同學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同學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在同學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同學深入讀悟,結合自身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出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小朋友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同學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沛調動了同學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測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喚起同學豐富的聯想,引導同學深入體會了古詩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還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同學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同學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依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身班級同學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佈置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同學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外表,顯得程式化了。假如時間佈置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同學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