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9W)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

今天,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這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而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與其大同小異。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通過學生的預測、觀察,發現瞭解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異同。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精選素材,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國小生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圖,考慮到與我們學生的實際不相符,於是我嘗試進行了改變,用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來代替例1,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利用奧運會的相關知識作爲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聯繫,瞭解不同統計圖特點

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統計知識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一是在有效遷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統計表,讓學生自己繪製條形統計圖。並從中獲取一定的信息,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接着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明確課題)以條形統計圖爲基礎引出折線統計圖,加強了兩種統計圖之間的聯繫;二是在充分比較中發現。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統計圖進行充分的比較,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比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三、關注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一堂缺少思維的數學課,即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課。因此,我重新選擇了學習材料,力求讓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首先,老師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作圖方法,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動手實踐、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他們活躍的思維,凸顯了個性。其次,在給出兩個身高統計表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時,學生聯繫實際,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在這樣的對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最後,在想象某位學生的身高統計圖的折線發展趨勢時,學生想到了成年後身高折線的變化趨勢,培養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大課堂的數學教學觀。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舊代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爲倉促。個別學生出現了製圖不完整、忘記標明數據等情況,這都是被忽略的。課中我還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欣賞,由於時間不足,也沒有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語言啓發性不強,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2

“折線統計圖”是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瞭解了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信息,獲得分析數據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根據本課的內容設置及教學特點,在設計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和遷移。在導入階段,我創設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護士阿姨每隔六小時給弟弟量一次體溫,芳芳和爸爸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了弟弟的體溫變化情況:芳芳正讀四年級,畫的是條形統計圖;爸爸畫的是折線統計圖。兩幅統計圖一給出,學生便饒有興致地比較起它們的異同來。學生從橫軸、縱軸表示什麼、各部分名稱、表示數據方法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等方面進行逐步深入的比較,充分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這節課中學生的活動比較多,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進行主動探索的、體驗感悟的素材,如體溫變化、股票、商品銷售情況等,學生充分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在以學生爲主體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數據能力和統計意識。

2、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資源,使學生理解更爲深刻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裏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你們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時刻所顯示的體溫數據、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哪一時段體溫升高或降低多少攝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隨着交流的進一步深化,學生便發現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轉這一總體趨勢,從而深刻地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此外,在“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一環節教學中,有學生提出“芳芳弟弟這三天的體溫一共是多少攝氏度”這樣的問題,我及時恰當地將它轉化爲學習資源,讓學生來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爲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個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提出數學問題應該有價值。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3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 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20xx年月平均氣溫的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六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數據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數據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打開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爲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着,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4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爲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基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有以下成功之處:

1、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德育滲透潛移默化。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視頻,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數據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2、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發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3、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使他們能可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裏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數據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表面的信息。緊接着讓學生思考:從這些數據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信息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數據組織起來的有聯繫的信息。如:水位是在變化着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信息是需要學生根據數據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5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複式)統計表和(單式和複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作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知道製作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

2.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從統計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 作業紙

【教學重點難點】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製作方法;

②體驗製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的嗎?2008年舉世矚目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辦,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至今仍然迴盪在我們耳畔,現在讓我們共同回顧我國在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

出示:奧運金牌榜

(1)師:這麼多的數據看起來不方便,怎樣整理可以使他們更簡潔、明瞭呢?

生答,師(出示統計表)

師:整理成統計表比文字敘述更簡潔明瞭了。

(2)師: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更形象直觀?

(條形統計圖,再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麼)觀察條形統計圖,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提問:在條形統計圖中是用什麼來表示每屆金牌數的?(直條的長短)

二、自主探究,研學新知

1.設疑激趣,導入新知

國家體育總局的教練們用這些數據製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大家見過這樣嗎,是什麼統計圖?

師:這種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爲什麼教練們選擇了折線統計圖,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

(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認識折線統計圖

(1)整體認識:統計圖上的橫軸、縱軸各表示什麼?生:

師:你觀察的很認真,再來仔細觀察,統計圖上還有些什麼?

生:點、線、數

(2)認識點、線段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在統計圖上有點、線段還有數據。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些點表示什麼?這個點表示?

生:23屆15枚。

師:大家同意嗎?給大家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

師:你的說法比較專業,是的,先看點對應下面橫軸上的屆數是23屆、左面對應的枚數是15枚這個點正好是屆數和枚數的交叉點。

第二個點誰來說說表示什麼?

指名前面指着說

板書:表示數量的多少。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點的作用,相鄰兩個點連接的線段又表示什麼?

生:從線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具體說說:有的線段是急劇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緩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課件演示

師:你真善於觀察,從線的方向上看出了數量的變化,也就是增減變化。

板書 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讀圖分析

師:我們通過點、線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你能借助這幅統計圖分析一下這幾屆獲金牌的變化嗎?

學生2--3人說,說想法。

(4)預測:

師:根據總體是上升的,請你根據第23屆到29屆我國獲得金牌的數據預測一下,2012年的第30屆奧運會我們國家會獲得多少枚金牌?學生自由發言(可能一直增加嗎?)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比賽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會獲得多少枚金牌,還要大家密切關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

(5)總結特點

師:現在你知道爲什麼採用折線統計圖而不採用條形統計圖嗎?

生:折線統計圖能表示增減變化,可以預測。

思考: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生: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小結:折線統計圖的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板書:既能又能)

3.生活舉例,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摺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裏)

我這裏也帶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折現統計圖,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課件股票、移動電話、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勢圖:隨着股票的漲跌折線有升有降。

(2)降水量統計圖:哪幾個月呈上升趨勢?哪幾個月呈下降趨勢?

(3)移動電話數量變化統計圖等。

4.製作折線統計圖

(1)師:看來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挺廣泛的,怎樣製作折線統計圖呢?

先想想怎樣製作折線統計圖,同位兩人談談自己的想法,再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

彙報、評價、補充。

(2)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小電腦是怎麼製作折線統計圖的。(出示課件)

首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橫軸上找到日期所對應的這條線,再看縱軸上的溫度,日期與溫度的交叉點就是第一個點,描出這個點並標上數據,像這樣根據統計表中數據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點,描一個點標一個數據。最後用線段把各點依次連接起來。註明製圖時間。

師:現在誰來給大家說說製作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幾步?(板書:描點----標數-----連線)

提問:在製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描點時要沿着豎線對準總軸上的刻度,兩點間的線段要直等等。)這些步驟清楚了嗎?(同位互相訂正)

(3)分析:看着這個最低氣溫統計圖你能說說氣溫是怎麼變化的嗎?

生:忽高忽低,氣溫不穩定。

師:像這樣氣溫不穩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1、生病人數統計圖

這是5月10日-----13日學生生病人數統計圖,誰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學生生病人數的變化情況。

2、出示氣溫圖和生病人數圖:對比這兩張統計圖你又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建議給他們說說。

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評價、補充。

師: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合理飲食、營養全面,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體育鍛煉圖

小彬爲了鍛鍊身體,採取了1500米跑步訓練,他堅持鍛鍊並記錄了每週的最好成績。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鍛鍊成績嗎?

四、拓展延伸,文化滲透

統計圖有着悠久的歷史,大家聽(出示課件)孩子們,統計圖確實無處不在,就在咱們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無窮無盡的變化,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這是樹的年輪,這一圈圈的年輪不正是大自然對統計圖的傑作嗎?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作用: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步驟:描點 標數 連線

20xx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統計的定位是這樣的:對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瞭解到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大領域之一。因爲,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內容。將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更改爲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基於以上對課標、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結合具體事例,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在表示數量變化中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2、使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合理預測。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和製作步驟;②體驗製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結合今天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感想。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內容應該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爲達到上述的目標,我就大膽地嘗試把教材進行重組.。(教材呈現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區環保建設中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景做爲例題的,)距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而且沒有親切感,也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今年將在英國倫敦舉辦,於是我就特意選取了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獲獎情況這一熱門話題爲例題學習內容,在分析數據後進行預測第30屆奧運會將會獲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揭曉預測是否正確,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己練習應用時,創設了今年5月氣溫變化比較大的幾天的最低氣溫、還有因爲氣溫變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數變化的信息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信息,從而把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帶進課堂。讓學生感知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親身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明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巧設問題,體現統計圖的重要性和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統計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本課通過設置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一問題,一方面突出了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行統計;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已有知識中產生衝突,只學習了條形啊)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特徵的認識。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設計的非常有序,從零散的7屆獲得金牌數據,整理到統計表,再整理到條形統計圖,最後引出折線統計圖,以及對摺線統計圖的數據分析這樣的一條教學主線。既對以往知識進行復習,又讓新知識出現的很自然,還讓孩子對摺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做了初步的比較,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瞭解到折線統計圖除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外,還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從而爲下節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做好了知識鋪墊。教師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思考,爭先恐後地回答可以數條形統計圖中直條之間相差幾個格子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折線統計圖,開始探究新知。這樣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由統計表到折線統計圖,提出挑戰性問題,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3、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折線統計圖學習中,從表示數據多少的點的自主發現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線段的小組交流乃至最後的嘗試完成統計圖的製作。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夥伴,允許他們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幹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樣準確畫折線統計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地位。] 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製圖),去探索(想),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4、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其一,突出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統計圖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動態地展示製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的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構成和繪製方法。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6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因此,我在課前的談話利用學生熟悉的旅遊景點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走進這個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現實、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折線統計圖,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體,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課堂中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意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的形成讓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清晰的“動態表象”, 呈現過程,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清楚地感知和經歷由條形統計圖演變成折線統計圖的過程,體現知識遷移的過程。加之學生剛剛認識折線統計圖,可能會產生是不是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繪成折線統計圖的疑問,所以設計一個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旅遊人數和不同時間同一地點旅遊人數兩組數據,帶領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知道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的特點,激發學生讀兩種統計圖的對比。

3、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課標中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2017年來陝西旅遊人數的`預測,練習中預測病人體溫,天氣情況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後回顧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視很多小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的滲透掉了。如:看到折線統計圖,你有什麼疑問?用手勢表示趨勢使,除了上升趨勢,還有下降趨勢,水平趨勢,波動趨勢等,通過多種這些高低起伏的線段手勢,更能讓學生看出數量間整體的變化趨勢。

2、語言表達不精練,問題設計不精細,導致個別地方學生理解不透提問意圖。

3、教學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對摺線統計圖特點的分析外,在對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突破不夠。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7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之後安排的,學生已經會用條形圖表示各種數量。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裏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兩方面: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在“認識折線統計圖”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沒有簡單、直接地將折線統計圖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運用遷移規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所以在老師合理的引導下就出現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兩種不同的畫法,通過對比從而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理解折線統計圖。

二、注重體現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統計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練習中,我搜集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相關實例,如:某病人的體溫變化情況、王芳同學近期數學測驗成績情況統計圖等等。讓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描述數量變化情況,作出合理地分析、判斷和預測,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8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七單元《統計》中的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可是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示和用處。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多少,而且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的變化趨勢。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了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一點也不假,數學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出來的。依據我們兩個班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引入:因爲孩子們已經四年級了,而且對於條形統計圖有了很好的瞭解,所以在引入的時候,我利用我們本學期的期會考試的四年級6個班的數學成績的平均分做成條形統計圖讓學生來進行分析。然後在班級的總分給出來,是個很大的數字,然後讓學生自己試着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並且讓學生來解決一些問題,發現在繪製的時候很麻煩的,問題中你發現他們有什麼樣的變化情況一題時,有很多孩子不能回答上來。這時告訴孩子們我們很有解決的辦法想不想學習,給學生一個思路,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進行探討,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小組合組中探索折線統計圖

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且讓學生來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上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又讓學生自己舉例來說一說你見過的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折線統計圖,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知識之間的遷移和聯繫。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認識了兩種統計圖,那麼在做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哪一種統計圖又會更好一些呢?所以在練習中設計了一題,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統計圖來完成,這時學生的選擇各不相同,然後我讓兩種做法的孩子都一一進行了彙報,最後讓學生總結看哪一種更好。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繪成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但是折線統計圖比條形統計圖更有優勢,這樣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四、不足之處

1、 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面向全體,有個別反應快的孩子喊出答案的'時候,就一帶而過了,使得在練習的時候有的孩子人家問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他不懂就把所有的數字的都加起來寫裏面。

2、啓發性語言運用不到位。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語言不夠精煉,使得學生不太明白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總之,教育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相信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會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揚長避短,不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做一名學生快樂學習的數學教師。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9

一、本節課較爲滿意的方面:

1、關注每位學生,捕捉課堂資源

爲了形成師生積極、有效、高質量的互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需要從原來封閉的控制式的教學向開放的教學轉換,開放的教學核心是對教學中“人”的極大關注。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課件後,自己嘗試着製作折線統計圖。由於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製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於告訴學生那種正確,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爲什麼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着設計了一組數據,讓學生根據幾組數據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摺線統計圖佈局基本的敏感。通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計圖畫的居中。

2、溝通兩個世界,延伸學生思維

爲了讓學生真正瞭解統計的教育價值。我讓學生走進生活,把生活中的內容作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事先讓每個學生去收集資料,製作成一張統計表。學生收集的內容是豐富的,有的走進花店,統計了花的出售情況;有的統計了自己的身高、體重,有的統計了家裏的水、電、煤的使用情況,有的藉助父母的力量統計了一種商品的'銷售情況:比如手機、蘋果等。通過調查,讓學生學會對數據的分析、判斷,並能製成圖表。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也初步學會收集數據,並能把學到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通過圖表反映收集到的數據,從中獲取信息,並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學生通過調查花店的銷售情況,對花店的老闆提出自己的建議;有的學生通過調查自己的身高,預測出自己一、二年後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統計的教育價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預測的能力。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和重建: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0

統計教學是數學課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這是因爲統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密切相關。《折線統計圖》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第一學期統計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對統計的進一步學習,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畫折線統計圖,並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得信息,獲得分析數據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畫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並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呢?圍繞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凸顯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和對比

有效落實學習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遷移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在這節課中,我十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繫和遷移。比如,在導入階段,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通過比較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學習目標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二、注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表及裏的,思維也是由淺如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瞭解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分析的需要,正確選擇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效能,將書本靜態的`知識轉化爲動態的內容,爲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本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線段升降的幾種不同情況變化看出統計圖的變化情況,藉助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將升降中的5種不同情況突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比較清晰地瞭解“折線越陡,變化越大”,突出了教學難點,化解了教學重點,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有機滲透思想教育 爲了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業,必須讓學生運用真實的材料,從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奧運引入,再用孩子們熟悉的身高以及體溫最後分析學習成績的折線統計圖,整節課採用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材料,讓孩子們經歷統計活動,體會數學的價值,並從中有機的滲透思想教育。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當然,課堂是動態的,教師事先預設並不能完全反映課堂的變化。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高課堂掌控和應變能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爲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2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平均氣溫的記錄和水位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五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數據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數據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打開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學生身高、體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爲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着,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3

借用北師大版教材的“三個讀懂”來做今天的教學反思。

一、“讀懂教材”

初讀教材,我認爲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裏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如,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說一說,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爲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較。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具體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較的過程,纔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如,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爲它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信息。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如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爲背景。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爲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

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通過閱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纔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裏,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爲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較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信息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爲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爲一體下來比較合適。因爲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行數據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一些合理的數據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二、讀懂學生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說:“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着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竈。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爲什麼這麼說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如幾年或幾個月的數據對比。而折線統計圖則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體溫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說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說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班級裏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溫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較合適。

課堂瞬息萬變,有時候囿於我們的本體知識的匱乏,真是很難在瞬間讀懂孩子的想法,讀出這些想法裏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們可以關注,多問一問自己孩子們爲什麼會這麼說。

三、讀懂課堂

今天的課堂,劉義愷一個人和全班小朋友“單挑”,當孩子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認爲折線統計圖優於條形統計圖時,當孩子們都在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時,劉益愷堅持認爲,條形統計圖也可以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呀。這裏有一個思辯和交鋒。很可惜,當時我沒有讓孩子們不僅辯,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說一說。這表現出我應對課堂偶發事件還缺乏教育機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開說一說,比如說,折線統計圖怎麼表示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呀,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線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線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那,條形統計圖能不能表現變化?看,柱子的高矮,我們直觀可見,這不就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變化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不是誰取代誰,以及誰比誰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問題。是的,確實不是取代的問題。教參上爲了說明折線統計圖引入的必要性,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但是,數量的變化,因爲條形統計圖很直觀,所以一樣看得出來呀,從中我感覺,我的數學課還上得太假,當一個問題一個交鋒真的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我們肯不肯舍不捨得會不會讓孩子去交鋒?假如真的這樣一交鋒,孩子們對兩種統計圖的認識就更加深了,其實這是加深了知識之間橫向的聯繫啊。這個課堂偶發事件使我掌握了一個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辯雙方組織起來交鋒。不要讓孩子們只是堅持論點,更要緊的是拿出論據來。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4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條形統計圖的最大特點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不同類別中統計量的數量,不同的類別之間沒有次序關係,即使改變不同類別在條形統計圖中的次序,也不改變其本質。條形統計圖適用於不同類別中統計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晰呈現數量的多少,還清晰地表現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它關鍵在於描述時間或次序關係及統計量數量的變化情況,並用來預測。它的橫軸通常是依時間或次序的先後排列的,若改變其順序則往往會失去原來的意義。折線統計圖適用於表示隨着時間或次序逐漸變化的統計量。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處理,選取了學校體育比賽中的踢毽子比賽,聰聰和明明兩位同學的訓練成績。另一方面兩位同學的統計圖有利於新課中對比預測,用一個事例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且出示兩位同學的條形統計圖後,出示一位學生跳繩成績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識了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爲學生人性的張揚搭建了舞臺。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15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數據,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爲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數據,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通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信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數據,得到相關信息,解決新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