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62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中,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單元讓學生直觀認識四邊形,其中也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平行四邊形通過活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變相等這一特徵。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從而抽象概括出它們各自的定義,分析四邊形內在的關係。

我設計這節課的過程中,我力圖體現以下理念:

一、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

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鍊。以聽、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深刻、印象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鍊而成。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研究,我本着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在彙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考慮到梯形的特徵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複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中得出梯形的特徵和定義。

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藉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後逐步完善這張圖。

二、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課始,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讓學生在校園裏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於生活。

課末,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2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四年級上冊的平面知識,圖形的特徵多,概念多,要區分的知識點也多,所以,在這節課的安排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處理:

一、加強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一個生動學習情境的營造,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使他們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節課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比較多,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學生藉助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框架,在動手遊戲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礎上,感悟、體會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及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二、以小組合作爲主,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應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因此,我在講授到將已經認識的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想一想可以怎樣分類時,學生考慮到可以按邊分,按角分,這時,我順勢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藉助手中的工具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多種分類的方法,再讓學生逐一彙報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統一了思想,按邊分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爲一類,梯形單獨爲一類,剩下的一般四邊形爲一類。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爲一類,其他的四邊形歸爲一類。我覺得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研究,探索,發現獲得的知識,遠比我們直接教授給他們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並且理解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同時難點也是理解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首先讓學生理解四邊形的概念,再用一個大的集合圈把認識的四邊形都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來了解所有具有四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這個特點的四邊形都屬於四邊形。其次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交流分類的過程,通過分類,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並且在彙報的過程中理解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者之間的關係。在學生深入理解了這三種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後,讓學生嘗試着用集合圖來表示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我讓學生用一個比較大的集合圖來表示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輕而易舉的就表示出來了,重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潤物細無聲”,我覺得教學的重難點一定要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中一點一點的融化在學生的頭腦之中。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踏實教學,讓自己的數學課堂越來越吸引學生。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3

今天執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我還是採用了先前我一直採用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先預習,然後再彙報預習的情況。大部分學生能基本上理解本次學習的知識。在讓學生畫的過程中,學生自認爲學得好,我自己本以爲在畫垂線的基礎上,學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的方法的,可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會出現各種錯誤:

(1)學生畫高時,隨意性較強。

學生在給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畫的高與底並不是完全垂直,許多學生爲圖簡便,用肉眼看覺得垂直了就用直尺隨意一畫;

(2)不能靈活地給指定的底畫高。在上完了給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我出了一道變式題:給指定的邊畫高,學生已經習慣給下底畫高,當我變了一個底的方向時,有的學生就不知道找點和對應的邊了。還好許多學生很聰明,想到可以把書轉一下在畫,當然這種方法在現學習階段也是值得借鑑推廣的;

(3)學生會出現把垂足標錯的情況,我想原因就是沒能區分誰是底,經過糾正“畫的是那條邊的垂線段,誰就是底”,學生基本已經糾正過來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強調把畫高抽象成“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這樣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變化方位時,學生不會出現不會畫的情況。

(4)碰到與生活有關的題時還不能與生活聯繫起來。

課本中出現了一道題:工人叔叔想修水管,問怎樣才能用的水管最少?學生剛接觸這題時不知該如何畫。我適時加以引導。如在教學“過直線外一點向直線多畫的垂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時,我改變課本上的問題爲“小雞找水喝”:有一隻小雞,旅行渴了,它想到附近的河流邊去喝水,你們能不能幫小雞設計一條最近的路線呢?這樣學生課堂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反應很快“直着走”,基於已有的生活經驗,這個問題比單純的問學生“怎樣經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已知直線距離最短的線段”要簡單明瞭的多。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及時加以延伸“你的直着走實際上是過點向直線畫的一條怎樣的線?”這時“垂線段”的答案昭然如揭。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也學會解決了實際問題,以後在碰到類似的修路等問題就得心應手了。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4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畫四邊形、貼四邊形使學生認識所學的四邊形。接着通過同桌合作畫四邊形、給四邊形分類、交流分類的理由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所見過的四邊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並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徵。而後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加深理解這兩種圖形,並會用集合圖表示。最後通過玩平行四邊形木架,讓學生認識到平

行四邊形易變的特性,來了解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應用。

學生雖然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有了一些認識,其餘的瞭解甚少,如有些學生能夠畫出梯形,但對它的瞭解還是不夠的。如果課前能夠事先準備好幾個大一點的、並塗上顏色的四邊形的話,這樣學生的視覺感覺就會更清楚、明白些,認識效果可能會更好。在學生探究完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後,學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就行了,老師可再通過習題來驗證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情況。而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抓重點詞、反覆讀,其目的是想讓學生記住定義,其實效果並不理想,其實學生只有對知識理解了才能牢記概念。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5

一、用發展的眼光來教學,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未來能力。

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鍊。“紙上得來終覺淺。”以聽、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深刻、印象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鍊而成。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研究,我本着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讓學生依據探究內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學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二、創造性地挖掘教材裏的素材,讓學生也能“提出問題”。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只會被動地聽而不能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們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思考問題,勇敢地發表見解,大膽推理,勤於探索,從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課堂教學中,發散性提問:“假如……那麼……?”“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還有哪些可能?”這類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學生產生儘可能多、儘可能新、儘可能前所未有的獨創的想法。這類問題激發的正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在這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必然展開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活動,以求得到多種答案。例如,在認識梯形時當學生探索出“這幾個四邊形都是有一組對邊平行,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時,我將提問向知識的深度、廣度發散,並同時嘗試着激發學生們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這幾個四邊形都只有一組對邊平行,但長度不相等,那假如……?假如什麼呢?我們可以推理什麼呢?(誰能猜猜老師想提什麼問題呢)”一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舉起了手:“假如長度也相等的話,會怎樣呢?”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假如長度也相等的話,另一組對邊也會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也有可能是長方形。”“還有可能是平行四邊形。”多麼新穎的提問啊!給思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使學生對梯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了更爲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與區別,對它們之間的異同處也更加明晰了,思維的覆蓋面拓寬了,還使學生初步習得了一種假設、推理、論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那誰能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梯形了嗎?“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有些同學還刻意地把“只有”兩個字說得格外重些,這說明他們對本知識點理解地很深刻。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瞭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2、使學生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四種圖形的關係。

3、認識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學習畫高。

4、學習並認識梯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5、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重難點:

1、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2、探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活動的平行四邊形,七巧板等。

教學設計

一、複習回顧。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些幾何圖形,說一說都有哪些?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課件出示各種四邊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

2.讓學生說出在上面的圖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圖形。

3.判斷第三和第四個圖形的.每組對邊是否平行。

4.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

5.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嗎?分小組討論,然後交流結果。

課件出示關係圖。

(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1)教師演示。

拿一個活動長方形,用兩手捏住長方形的兩個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導學生觀察兩組對邊有什麼變化?拉成了什麼圖形?什麼沒有變?

學生明確:兩組對邊長沒有變,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四個直角變成了銳角或鈍角。

(2)動手操作。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平行四邊形,並測量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

(3)歸納平行四邊形特性。根據剛纔的實驗、測量,引導學生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形。

(4)對比。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也就是因爲具有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形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你能舉出實例來嗎?(如推拉門,放縮尺等)

(三)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1)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教師邊用課件演示邊說明: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邊形中相應的底和高。

引導學生觀察與討論使學生明確:從A點畫高,它的底是CD;從C點畫高,它的底是AB。

(3)畫平行四邊形的高。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7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中,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單元讓學生直觀認識四邊形,其中也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平行四邊形通過活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變相等這一特徵。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從而抽象概括出它們各自的定義,分析四邊形內在的關係。在本節課中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鍊。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更深刻、印象會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鍊而成。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研究,我本着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在彙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另外,我考慮到梯形的特徵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複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得出梯形的特徵和定義。

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藉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後逐步完善這張圖。

二、通過生活指導學習數學,通過知識運用數學到生活中去。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首先,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讓學生在校園裏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於生活。課末,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截取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視頻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8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例1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從而抽象出他們各自的定義。因爲學生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也不是很困難。理解表示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集合圖成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我嘗試通過以下環節解決本課難點。

1.直接出示各種四邊形,讓學生觀察並找出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使學生明確它們都是有四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四邊形。

2.爲了讓學生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在學生找出所出示圖形中的正方形、長方形以及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時,把每個圖形的特徵都對應地寫在圖形的下面。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提問:“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學生認爲不是。我從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入手,“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那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嗎?它是四邊形嗎?”學生肯定。“那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行嗎?”學生認同。“爲什麼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從長方形的特徵入手。“長方形除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之外,還有別的特徵嗎?”學生肯定。“這就是長方形特殊之處。”

4.讓學生自己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9

今天對學生進行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單元檢測,結果很不理想,兩個班的平均分都只有81分多一點。看了學生的錯誤情況,發現失分最多的是判斷題和選擇題,而計算則相對而言要好一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分析了試卷的題目,發現判斷和選擇都是一些考驗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題,要解決這些題,就必須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推理、空間想象和實踐操作能力。比如判斷題中有一題: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選擇題中有一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長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

B、正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C、平行四邊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D、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這兩題學生的錯誤情況非常嚴重,是不是在上課的時候這方面的有關知識沒有提到,還是學生沒有解答像這類題的能力?都不是。因爲本單元的知識可操作性較強,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所以在教學時,我幾乎每堂課都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資料,供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應該說學生的理解、推理、空間想象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還不錯,而且學生通過研究,也發現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諸如在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兩個銳角,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兩邊之差大於第三邊等。至於上面判斷和選擇題中的知識,學生當然也發現了。那爲什麼還會失分這樣嚴重呢?我想可能是缺少了一定的強化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這樣一句話: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完全擯棄,而是對傳統教學中比較忽視的部分進行補充。比如模仿與記憶在我們的傳統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而今新課程標準中它仍舊是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只是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加以補充。

而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片面的注重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忽視了必要的模仿與記憶,在平常的作業中也很少有這樣的練習,因此出現了學生曾經能發現的東西到考試時卻無法靈活運用的情況。在作業時最多的就是計算,學生經過反覆訓練,所以在計算方面失分就相對而言少了。

看來我們在積極學習新理念、運用新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時,不能對傳統教學中的方法完全捨棄,相反應該對它們重新理解、發掘並利用,將傳統和現代有效結合。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應該有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不斷反思的過程。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10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學生已經學習過有關四邊形的知識,已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對平行四邊形也有了初步的認識,認識了垂直與平行。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表象感知。這一節課除了讓學生探討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外,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並且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一課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這次教學中,多次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進行驗證,最後進行總結,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交流---總結的過程,從而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總結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時,也是先讓學生試總結,然後讓學生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定義,這樣學生就會通過比較,很快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整堂課中、學生有觀察、操作、分析、和思考的機會,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的、自由活動的空間。

二、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用準備好的四條邊學生動手畫高這些環節學生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等文具進行驗證,學生邊動腦,邊操作、手腦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在研究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特性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不足之處:

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特徵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利用小組合作,藉助三角尺、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課堂實踐後我發現學生合作的沒有深度,不能進入深入的交流。

改進措施:

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自學提示,讓學生深度的分析問題,然後在展開小組合作,並給予小組合作討論深入的同學積分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