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5篇

教學反思 閱讀(4.72K)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5篇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

《爬山》這篇課文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着十歲的“我”去爬山,他告訴“我”別人爬山是爲了征服山而我們爬山是爲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盡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應該如何欣賞沿途的風景的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難點是讀懂父親說的智慧指的是什麼。這篇課文重在說理,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的事例之中。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啓發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於學生來說,爬山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學都有過爬山的經歷,學習父子第一次的對話,學生對於征服山他們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難了,對於此,我從課文中逐步引導,讓他們想象爬山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難,通過戰勝這些困難逐步引導出戰勝自己是什麼意思。第二次對話是“我們”爬上山頂時,父親說:“……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引導學生理解父親這番話強調了爬山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努力。進而讓學生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親第三次說的話是告訴我要怎樣做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讀讀父親說的話,說說父親說這些話的用意是什麼,它的話給我們以什麼啓示。用眼睛能看到什麼、用耳朵能聽到什麼,用心能想到什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完課後,自己認爲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後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

1、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課堂常規,坐姿、朗讀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加強訓練,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必須養成,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課堂出現斷條。

才能真正調高課堂教學效果。

2、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導致展示不夠精彩。本班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課堂上應給學生跟多的時間展開訓練。

3、課堂上雖然讀的方式,時間多,但是讀的效果一般,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多給予指導。

4、教學設計過於細化、繁雜。在教學中,課文內容結合的不夠,教師講述課文語言不夠精煉,耽誤時間。教學缺乏激情,沒有感染力和對學生的啓發力,今後應該在教學設計更爲精煉,講述課文更爲簡練上多下功夫。

5、對學生的評價語還是太單調。

6、時間安排還顯不合理,例如:前面導入新課和整體感知課文重用時間多,而爲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後面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時間不夠。

以上是自己對本節課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老師就本節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我的教學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我將虛心的接受。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2

這篇課離孩子們生活很近,默讀預習之後,我讓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讓學生忠於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大多數學生能說出文中寫了多種吆喝,如賣花的、賣餛飩的、買硬麪餑餑的、賣烤白薯的等。我就順勢追問:這麼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樣做到娓娓道來一點也不蕪雜的呢?一些學生就明白了老師問題的意圖,說是因爲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我故作驚訝:“是嗎?請從文中找出一句依據來!”一部分學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讓這些同學按順序說出要喝的內容,學生就很快做到了整體把握了文章。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簡單問題入手,讓學生輕鬆上路應該是激活語文課堂的基礎吧。

然後,我想讓學生談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讓學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感情。學生也能結合相關語句說出廣告語言簡潔、音韻和諧、突出商品特點、抓住了顧客的心理等。但孩子們大都沒有設身處地去感受作者回憶這些吆喝時滿含的情感。我就延續了開始的問題:這麼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來一點也不蕪雜,如果作者反感吆喝,還能這樣如數家珍嗎?孩子們好像明白了,但卻沒有同學主動來談。我舉出“喝了蜜的大柿子”這一句,問同學們:“吆喝的是什麼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點是什麼?”——“喝了蜜!”這吆喝才七個字,語言相當的簡潔,既道出了所賣的商品,又傳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質——甜的像喝了蜜,不經意間就勾起了人的購買慾望,這樣的吆喝沒有今天商家促銷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在簡約中顯示的是悠遠散淡的意味。顯示了作者對那種簡單吆喝的留戀。我想這下大家該受到啓發了吧?可我環顧四周,還是沒有同學起來談。我有些着急,看來我的啓發有些“高處不勝寒”,那就讓學生讀一下?從最簡單的入手吧,讀!我要求學生讀相關段落,從中標誌作者感情的詞語,很多同學比較被動地默讀思考,過了一會兒纔有學生舉手表示找到了,諸如“講究把挑子上的貨品一樣不漏的唱出來,用一副好嗓子招徠顧客”中的“講究”“好嗓子”等詞語看出作者對吆喝的欣賞;“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愛情感……雖然最終也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我總覺得一點遺憾。課堂流程不能做到行雲流水,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因在哪兒?

下課後,我再讀課文,看到了最簡單的“葫蘆兒——冰塔兒——”等吆喝的語句,發現其實可以用讓孩子們模擬吆喝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認識拖腔帶調爲略帶誇張的吆喝很有表現力,不僅有悠長的韻律,還能表現出吆喝着的心理。通過模擬等活動形式,既可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也應該能帶動學生輕鬆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達意圖——既能體會濃郁北京地方特色,還可以認識破折號的表達作用,何樂而不爲?爲什麼課堂上走了彎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師身上,我們總想有精彩的課堂,卻常常忽略對熟悉課文的仔細研讀,就不易做到化複雜爲簡單;忽略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語言文字形象表達的特色,擁有精彩課堂永遠只能是夢想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3

這篇課文講的是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淘氣等小夥伴來摘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表現了奶奶寬厚、純樸、善良的品格。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寫得形象、活潑,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的重點是,“我”和奶奶怎樣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有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朗讀課文爲主,在自主學習和反覆朗讀中去把握內容,體會情感。

爲了讓學生感悟奶奶的慈愛、寬厚,我讓學生先找出“我”在這件事中前後態度的變化,然後通過解讀文本內容來引申出奶奶對待小淘氣的態度的詞句,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求知慾旺盛,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在學生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與提升。在交流過程中,我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從而迸射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氣氛活躍。

“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是本文的中心句,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通過兩次說話訓練,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認知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閱讀真正觸及心靈,自然而然的進行感悟和體會。

另外,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而課文的複述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就有意識地不露痕跡地將文本的複述貫穿於課堂教學中。如對“杏樹”內容的複述,我要求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介紹杏樹;如奶奶如何關心愛護偷摘杏兒的小淘氣的內容,要求學生以小淘氣的身份說說奶奶是如何做的。通過訓練方式的稍微變化,不僅達到了複述的要求,也鍛鍊了學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本課教學目標雖然圓滿達成,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的研讀感受到了奶奶善良、樸實的好品質。然而如何正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火花,藉助學生的思維來開展課堂教學,如何將課內的深刻和課外的豐富相結合,內化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三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今後我將不斷去學習、努力、實踐,從而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教學。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4

3月28日,我在四(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一、教師沒有適應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夠很好的把握教學的時控。過於實在,不能靈活機動。這很大程度是由於自身對課改認識不夠,步子邁的不大,總覺得這次課堂教學改革太難,不敢去嘗試。所以平時訓練不到位。

二、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太少,對學情瞭解不夠。究竟導學案是否起到了引導學習,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因爲很多同學讀完目標,根本不知道我說的按導學案的要求自學,要幹些什麼?還以爲是要按目標完成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所以很多同學都是自讀課文。這可能與導學案的編寫有關,因爲課前預習寫在導入新課後面,合作探究在課前預習後面,學生不知道課堂進行到了哪裏。

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到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流程,對於展示,學生還不敢大膽發言,沒積極參與的動力。這可能與沒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有關係,也與教師平時指導訓練不到位有關。

四、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導學案,給課堂帶來諸多的遺憾。今後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合理、詳實、細緻。特別是時間的分配上要合理,對學生的要求要細化,詳盡,在形式框架上要完整,在內容佈置上要科學,在細節微觀處要着眼精雕。

通過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公開展示,使我更進一步認識到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在平時的嘗試中,我感受到只要真的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我們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學習是一定會有收穫的。但這裏的放手真的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對自學的引導不能全靠導學案,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把每一個自學要求落到了實處,要關注他們在自學中的參與學習的狀。課堂上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展示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語言邏輯,話語通順流暢,行爲大方有禮,不忸怩。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5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

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鬆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於完成了教案之後,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爲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爲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爲它修築“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羣,與天光雲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遊”。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裏完全沉浸於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並不在於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於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麼性格的教師,其眼睛裏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譁,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着: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麼?是能力,是伴隨着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着這個方向走下去!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6

《生命橋》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顫的故事,一羣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一遍讀下來,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時所表現出來的合作和獻身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故事中讓人感動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備課時,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動我的學生不可能無動於衷,於是我決定把主動權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找、體會、感悟。

在執教後,根據新課標和語文課程的特點,我問自己以下幾點在課堂中是否得以體現。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首先問自己是否轉變了角色,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在讀的訓練上,比較到位。以讀促悟,朗讀貫穿始終。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朗讀,有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還有配樂朗讀。接着是重點讀自己最感動的部分,邊讀邊自己體會,然後指名朗讀,談自己感受。

 2、教學過程是否達到了使學生感悟、體驗、實踐和建構的過程。

這節課我通過“聽讀想象畫面——自讀感悟精神——品讀昇華情感”這些環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把文字變成畫面”例如所設計的想象訓練:

A、假如讓那“幾分鐘”延長,再多些時間讓這些羚羊話別,他們分別會說些什麼呢?

B、試跳成功以後,當年輕羚羊到達彼岸,看着一望無底的深淵,它會想些什麼呢?

這樣,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他們彷彿就看見羚羊的生離死別,彷彿看見那依依話別的場面。學生讀到深處,理解到深處,自然就有說不盡的想法,這等於又把“畫面還原成文字”。在此基礎上,指導他們對重點句進行品讀,對學生的體驗也十分尊重。學生在相互討論過程中加深自己的體驗,我總是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自己的觀點,並充分挖掘他們的個性感受。

3、是否是一個開放的、生成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

語文的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本節課我不是把學生封閉在課堂裏和課本中,而是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雖然,現在提倡學生自己動手獲取信息,但事實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還是有限,課前我從網上找了其他動物及人物的資料,例20xx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之一位李劍英,介紹其事蹟,《生命橋》的原文《斑羚飛渡》中有關作者心理的描寫。這樣用課外資料補充教材,引導學生延伸閱讀,一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參與閱讀;二來滿足水平不等的學生的不同需要,讓悲壯的生命之歌繼續唱響。

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生命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課堂孩子們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因此在一些時候不夠嚴肅,這時候如果我能創設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我應該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要善於捕捉和放大學生的有效生成。執教中,爲了預設好的教學環節,爲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有時總是在學生說出了自己想聽到的、或者聽到了自己意想中的回答,我就已經滿足了,學生意猶未盡的表述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說教師要懷着一顆包容的心,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才能感受學生精彩的發言。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7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是培養學生善於分析、敢於破除迷信、勇於實踐的科學態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精神,爲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兒童所深深感動和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和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我覺得本科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掌握要求,設計教法。學生在接受學習任務前,我就明確公佈:學習25課,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個結論。由於要求明確,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我又針對本文的特點,別出心裁地把“習題訓練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以課後的習題爲綱,充分利用形象,創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二是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隨着教學內容的深入、變化,我時而發問,時而實物演示,時而板演圖示,時而自讀課文,時而分角色表演,時而鞏固練習,教學方法新奇、多變,充分

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愛學、樂學,情緒高昂,學習效率很高造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8

核心提示:《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爲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範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並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爲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9

今天,我教學了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第二課時,我的思緒就像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一樣,漫天飛揚。特執筆記錄如下: 我對自己以下兩點很滿意: 一、走進角色,我是“我”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在故事發展到了高潮,幼龜們得到了錯誤信息,於是成羣成羣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強調了“成羣成羣”說明好多幼龜;“爭先恐後”又說明幼龜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魚貫而出”說明幼龜又非常的有秩序。於是,我說:“這麼多幼龜爭搶着爬向大海,他們心裏是怎樣想的?”理解了上述詞語之後,再來回答題,學生也是爭先恐後、魚貫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夥伴們,趁着現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機不可失,是不可再來” “哈哈……”雖然一陣鬨笑,但我心裏卻很欣慰,我覺得學生們已經走進了角色,彷彿已經看到了當時幼龜的那種急於尋找安全的行動場面。“天啊!”我聽見背後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這一段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段的情感基調,追問:“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辦了一件什麼事?”學生異口同聲道:“愚蠢。”此時,“他們心情怎樣?” 生:傷心、悲傷、自責……“他們的內心會有怎樣的語言?”; 生:“天啊,看我們幹了一件多糊塗的事兒。” “哎,我們幫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當初!” 我覺得學生已經深深地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充分體會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進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二、讀中體會,悟中想象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們忙碌着救幼龜。” “我看到他們一個個氣喘吁吁的,也顧不上休息。” “我看到藍藍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鳥瘋狂的啄食;沙灘上遍地爬滿了小幼龜,他們無奈的等待着命運的挑戰;還有忙碌的人……”“我看到滿地的殘骸。” “我看到沙灘上一片狼藉。”……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我仍在思索,思緒依舊飛揚,能上一節讓學生明白,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幻想,走進每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主人公,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0

《最佳路徑》講了迪斯尼樂園臨近對外開放之際,格羅培斯大師爲路徑設計大傷腦筋、焦躁不安。汽車路過法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時,他從法國當地農民賣葡萄的做法中獲取了有益的啓示,採用“撒下草種,提前開放,按照足跡,鋪設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設計。這件事顯示了格羅培斯嚴肅認問題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善於從現實生活獲取啓示的品質,也提示人們,成功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誘導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教學內容的確定,

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助於這種學習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養

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本文從題目到內容,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

慾望,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對課題進行一番探究:“路徑”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說是“最佳路徑”? “最佳路徑”是誰設計的?爲什麼被稱爲“最佳路徑”?探究了題目之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探究。

2、倡導多元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事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對於本課重點的“迪斯尼樂園路徑設計爲什麼是最佳設計?”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抓詞句,抓重點段深入體會等多種途徑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學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之所以被評爲最佳路徑,是因爲格羅培斯尊重了遊人,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給人自由,任其選擇,他的這種設計打破了常規,與衆不同。其實,還應當包括着這樣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羅培斯善於從他人成功中獲得啓示,具有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品質,讓設計符合衆多人的.意願,具有藝術性等等。

3、引導聯繫實際

格羅培斯是世界建築大師?從設計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一事可見一斑。它啓示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因素。在學生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後,有必要鼓勵他們從格羅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邁進.

當然,本堂課也有許多不足:

我發現課堂上有不少與學生的對話,看似在啓發點撥,實則是在代替學生思考。有點零碎,既然已經構建了大的話題,那就要放開手腳,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自讀自悟,而不能變成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建立在多讀書的基礎之上,學生與學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學生自我體悟的基礎之上。必要的點撥是要的,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懂得取捨,懂得進退,該裝傻時還是要裝傻的。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1

本課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0課《古詩兩首》的其中一首古詩。這首古詩內容簡單,字裏行間包含着作者對鄉村兒童的喜愛的之情。我在教學本課時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1、從學生了解的唐代詩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過胡令能引出古詩,這樣順理成章。

2、看課文插圖學生自己編故事,爲後文的理解詩意打好基礎。

3、熟讀古詩,小組內訓練。然後各個小組分別上臺表演。在熟讀古詩的情況下,自己對古詩的意思有一定的瞭解。

4、教師出示註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資料等方式理解詩意。然後教師加以指正。

5、最後設計檢測題對本課的任務進行檢測,教師針對問題總結。整個環節我設計了對各小組進行小紅花的實物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存在的問題:

1、設計的環節不太完美。

2、檢測完後沒有對獲勝的小組進行激勵。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2

程顥的《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閒”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我教此課,引導學生在大體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反覆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像,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後,引導他們繼續尋找,儘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於他們綜合瞭解春天,瞭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領着孩子們走在鬆軟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滿暖意的大自然中,來一起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是不過的了。我和學生一起蒐集描寫春天的詩,來朗讀、背誦,效果非常好。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遊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3

三十五分鐘的課堂很快就結束了,我還久久沉浸在這堂課的教學裏。早在十多年前,曾經去過頤和園,但是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抽到這堂課,我反覆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的時候,才發覺頤和園居然是那樣美,課文的語言是那麼準確和生動。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篇文章,每一處景點開始細細推敲。從整篇課文來看,《頤和園》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處景點介紹頤和園的美景,學生對這三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依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順學而導,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課文優美的語言以及每處景點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爲以下幾點:

一、 抓住景點特點 與生以讀促悟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向老教師的學習,我發現本節課不但文字特別優美,而且條理非常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僅僅三十五分鐘的課堂,究竟怎樣取捨呢?我們決定抓住每處景點的特點,通過老師的點撥,藝術的導學,讓學生自己感受每處景點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讀。比如學習“長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長、美”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讀談感受,然後創設情境,假如你就站在這長廊之上,微風輕輕出來,你有什麼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氣爽”這個詞,然後再帶着這種感覺去讀,長廊的長和美盡現眼前。學生自主感受,自讀自悟,以讀促情,用情促讀。另外這裏還體現出了三年級段的訓練。

二、 鼓勵質疑問難 協生深入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着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三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爲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本節課中,我沒有包辦代替,讓學生質疑問難,進行合作探究。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其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現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在處理字詞的環節中,我發現有難讀的詞語,也有難以理解的詞語。備課時我就充分備學生,想到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詞語不明白,隨機處理,有的配以圖片說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註釋。學生難理解的,也先讓其他同學談詞義,自主權放給學生,一切以學生認知爲基準。其二,在朗讀感悟昆明湖一段處,有一個難點,就是體會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滑”過的“滑”字用的恰到好處。怎樣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設計了幾種方法。最後的課堂上,由學生體會靜字入手,哪裏還能感受到湖水“靜“,由此找到第二句話,隨後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說到平時划船用的“劃”字,二者是否可以換一換,爲什麼?然後讓同桌合作探究,議一議,由後半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體會出“滑”字的匠心獨運、韻味無窮。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別樣“練筆”

備課的時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來看、反覆讀,品味。在處理十七孔橋一段時,原本想找一些橋上獅子的圖片來看,卻發現還沒有想象中的姿態那麼多。於是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到“姿態不一”這個詞。然後拓展想象,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那麼你想象會有什麼姿態?在表達的時候,通過教師巧妙地一引:這麼多的獅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既鍛鍊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十七孔橋的獅子也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本節課剛抽到後,試講了兩次,其餘時間都是在反覆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處。課堂上講到萬壽山那一段時,孩子們從圖中找排雲殿的位置遲遲沒有找對,又讀過以後,仍然比較模糊。我想如果這堂課再重新上的話,在這個地方,我會從觀看排雲殿的位置入手,因爲是從山下看山上,所以蔥鬱的樹叢掩映住了排雲殿。如果站在佛香閣往下望,相信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來進行導學會更好。

緊張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頤和園似乎已經學完了,我卻感覺意猶未盡,真想再去頤和園裏親自去體驗一下,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去走一遭,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4

本文以“將心比心”爲題,以經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力。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大膽放手,盡力發揮學生的自主閱讀本事。如: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後思考今日要講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的心?一顆什麼樣的的心?然後是讓學生讀心、悟心。合作學習。阿姨有顆怎樣的心?媽媽有顆怎樣的心?看看哪一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煉,結果學生讀書興趣很濃,交流氣氛也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阿姨的心讓我感到了—————?母親的心讓我感到了—————?使學生感悟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纔會變得更甜蜜。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份關愛。將心比心我們的天空更藍。將心比心我們的陽光更燦爛。學完這篇課文,我又佈置這樣的作業。“不久的將來,也就是這個小護士,成了醫院裏最出色的護士,成了患者最受歡迎的護士。一天一家電臺要對她進行專門採訪,請你替他設計一份講稿,說說她的心裏話”。學生的心裏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爲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爲重要嗎?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工作起來也就歡樂多了。

語文四年級下冊反思15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爲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像,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爲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