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5篇

工作總結 閱讀(1.37W)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5篇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

本學期即將結束,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發現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長處,爲了使今後的體育教學更好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促進作用,現對本學期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1、學生上課積極性高,能在老師的要求下積極鍛鍊,對學生本身增強體質,矯正和補償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培智三年級的學生,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和正確的課堂常規。

2、通過體育課的鍛鍊,使那些有行動障礙的學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學校、班級和老師的溫暖,有利於學生在今後的

學習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自尊心,促進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3、整個體育教學,突出了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則,既保證了學生得到積極鍛鍊,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愉快,養成了鍛鍊身體的習慣。在教案的編寫上,突出了個別化原則,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瞭解到自己在這個羣體中重要性,是我們這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4、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實行多次重複練習,使學習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有利於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和運動表象的形成運動負荷由小到大,滿足了不同類型學生的要求。 5、通過不同類型的球類運動及遊戲,,使學生提高了身體的協調性,增加了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總之,從這一期的體育教學中,使我深深體會到,要當一名體育教師並不難,但較出色上好每一堂課,完成每一項體育訓練,培養更多的體育優生就很艱難了。

最後,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體育教材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組織性、紀律性、集體榮譽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頑強的精神等。

這三點的有機結合使體育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除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之外,還會以一顆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對待我的每一節課。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2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現在對這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在本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了如下幾點:

1、大膽試行開放式教學,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我們的校園》一課,就組織學生到校園內參觀玉沙國小校園,學生在校園中徜徉,進一步的認識了自己的校園,熱愛自己的學校。

2、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4、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本學期爲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繼續滲透法制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學習了法制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法制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爲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3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一學期來,我認真鑽研教材,積極創新工作,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爲了使今後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在這一學期中,我按照課程標準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研究周活動中,環境教育研討課也

是其中內容之一。教師的環境教育工作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工作總結中,而且也是學校考覈教師的一項依據。由於教師在課堂中注重滲透環境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然地得到了環境教育,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

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祖國,知道祖國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公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了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團結友愛。

4、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從而珍愛生命,遠離毒。

5、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研究爲手段,以個性發展爲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6、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7、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不足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後我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爲取得更大成績而不懈努力。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4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爲了使今後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對課文內容作了具體的安排,重點講述的課文針對班內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如在講述一、二課時教育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小朋友對學習耐心、認真,不懂就問,同時從小認真學習長大才能更好地爲社會主義祖國服務,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在實踐上。如謝飛、李秋賢等學生他們也學會了不懂就問的道理,後來學習有了較大的進步。

其次在講述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一章時,使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勞動人們的辛苦和勤勞,是我們的`偉大領袖的正確領導,以及革命先輩不怕犧牲換來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現在我們要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強大。特別是我們的祖國有強大的科學,有宇宙飛船的上太空,說明了我們祖國的科學先進。我們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主人,所以我們更加要努力學好文化,同時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再次,課文用較大的篇幅來教育學生要團結同學,幫助同學,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善心,培養學生有一種積極的上進心和集體主義感。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爲教育教學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5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本學期四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後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後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研究爲手段,以個性發展爲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6

本學期任教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所教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着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爲自己着想,對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了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爲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學習生活的鍛鍊,他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凝聚了班級的力量,各個班的成績有所提高,相差也不大。

通過課堂活動,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品德素養得到相當的提升,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是非辨別能力,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及生活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爲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具體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掌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上課時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在教育教學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做一個維護環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爲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爲通過活動,不只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幹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爲方式。有充沛的理論指導,才幹防止以往滿堂灌的錯誤。(六)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身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爲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七)能夠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爲錯誤,提高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十)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十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十二)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十三)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一起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時瞭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十四)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總之,本學期我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通過這一學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學生,不論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能力上,或者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一如繼往,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7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多少年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們一直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對象,只是聽老師講課,接受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提出不懂的問題尋求老師的解答……從來沒有成爲教學的主人,從來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老師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今,在《品德與社會》中,學生的地位卻改變了。

1. 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徵。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序"。

再次,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要儘可能讓學生也參加進來,讓學生成爲方案設計的主人之一。在《品德與社會》中,我們的活動方案是爲學生而設計,而參加活動的人是學生,所以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我們設計方案當然應該問問"主人",爲"主人"着想。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方案時,需要問問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出謀劃策,想出儘可能好的點子,儘可能多的辦法。這樣,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爲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製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並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學生是教學活動之後的最好總結者 教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教育的結束,一節課的結束也並不意味着學生認識活動的結束。所以,在教學活動之後,對活動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總結活動,調整今後的教學,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學生是最好的總結者。一次活動以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調查,瞭解學生對活動的體會、要求、新的設想,爲今後進一步成功搞好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發展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能力等。教師還要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活動成敗,在下一步活動方案設計中取長補短,把活動設計得更完善。總之,教師在總結活動時一定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要以學生爲依據。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爲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爲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爲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爲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聖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1. 教科書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資料之一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爲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設計教學活動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進行認真的研究,然後結合本校實際,結合學生情況,具體設計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科書只是教學內容的一種參考。教師不必刻板地以教科書上的語言、活動爲教學的依據和教學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讀。而可自行設計更實際更適合班級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講切合自身實際的語言。

2. 教科書是教師教材再創造的一種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科書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同時,也是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課程提供了線索。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應是隻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內容,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而在此過程中,教科書則是最好的參考工具。

三、教師——角色轉換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教師一直以知識的傳授者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卻轉換了。

1.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人,不再是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絕對權威的、不可否認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完成教學活動的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2.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在本課程中,教師不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支持,爲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進行活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教師爲學生提供着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爲,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3.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

在我國幾千年來,"師道尊嚴"一直是處理師生關係的準則。解放以後,儘管師生關係不再那麼等級森嚴,但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是佔據着絕對的支配性地位,強制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師生間並不存在雙向的溝通和互動關係,教師只是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則構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關係。師生在課堂上互動,學生的每一個建議都有可能被老師採納,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不再是教學過程的配角,而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們的共同努力構建着這門課程,完成着這門課程。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係。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8

本學期,我擔任了五年級五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下來,我和我的學生都收穫不少。爲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和教學目標。

本學科開設的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們明白,從他們出生就是一個社會人,社會即學校,學校即社會的道理,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們正確的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一個具有愛心,責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爲一個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在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歷史文化,和地理知識等很多百科的知識。比如,我們爲什麼叫"炎黃子孫"。講了炎帝和黃帝的歷史和功績,使我和我的學生從中學到了很多。更因爲我們瞭解了我們的"根"!

在教學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了我們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造紙術的流程甚至是在當時賣紙的價錢。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這節課。

二、讓品德課迴歸生活,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

在課程中,我們還學到了抗日戰爭。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大多數孩子都是將近出生在21世紀,所以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並沒有我們這代人瞭解的更加透徹和深刻。所以在給學生們講清楚抗日戰爭的故事後,再結合電視劇《李小龍傳奇》開展了討論。討論李小龍爲什麼要學武術,爲什麼要在戰勝對手後大聲的說出,"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這些話。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平等又而激烈的討論。叢中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了國家的強大,我們才能夠跟好的過上幸福的生活!在這節課後同學們都被李小龍的這種愛國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爭取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爲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爲孩子們將來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做人的原則等等。使他們將來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叢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正的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爲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爲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爲,"析辨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啓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斷改進,以後一定會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9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本學期爲了上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我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聯繫生活,調動學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學上的生存、活動,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願望等精神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一節課,包括《品德與社會》課,不管課是怎樣上的,學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效,就必須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社會生活中與學生內心世界的聯繫。於是,我針對三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還基本處於形象的、具體的感性思維階段的特點,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運用生動有趣的`生活方法,激發他們的認識情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盡心盡職,幹好本職工作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深感肩負責任之重大,雖工作繁雜,但不敢懈怠,唯恐有負家長和學生。爲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等。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好的內容進行思想教育,培養愛祖國、愛社會的情感,力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教學中能面向全體學生,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

三、嚴格執行學校常規,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

一學期來,我能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堅持早到校,晚離校,自始至終協助做好工作,堅決服從上級安排,做好各項工作,與教師搞好團結。

四.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在導入新課時,我儘量引用一些學生熟悉並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並經常引用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比較有意思的例子加深學生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總之,回顧四個多月來,我按照規定的計劃,紮紮實實地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將在這教育事業上繼續努力,繼續前行。工作中常總結,常反思,是自己不斷成長和提高。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0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二班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鑽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多渠道地蒐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爲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

四、善於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本冊品德與社會的內容網絡上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收集和課堂上能夠展示的都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在課前我會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後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爲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形成一個專題,期末的時候再將同一專題的同學集合起來召開發布交流會。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實課程內容。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爲。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1

《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爲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爲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爲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麼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政府、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雙贏觀、依存觀、分享觀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2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爲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爲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爲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麼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政府、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纔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3

緊張的一學期已經結束了,爲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按照“136”課堂教學模式上課,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爲,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

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爲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4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回顧本學期的工作,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但又很充實。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的過程中,也着時有不少的收穫。爲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加強學習,教學理念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開學一週內,按時保質地制定出教學計劃。以教研教材、教法、教學理論爲主,努力研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與相關的理論的問題,並進行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的新理論,新課標、教改新動向。大家帶着問題學,結合教學實際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將所掌握的新理念、新方法轉化爲平時的教學行爲,充分發揮出專業理論在新課改中的導航、護航作用。在充分領會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當前的教學,努力在教學中貼近新課程所提出的要求。

二、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三、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講解做到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品社課。

四、虛心請教其他老師。

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組織年組教師互相聽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

一學期以來,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一定的實效。但工作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與學校領導和廣大學生家長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使我們的教學園地萬紫千紅。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5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爲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爲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爲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着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說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製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於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爲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爲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