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5篇(合集)

讀後感 閱讀(1.7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後感15篇(合集)

《邊城》讀後感1

當我初次讀到這本書時,樸實無華的風格和語言深深吸引了我。沒有繁瑣的辭藻,只有易懂的文字;沒有過於隱藏的心思,只有溢於言表的情感;沒有城市裏的危險,只有山村裏的安逸。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美的背後也有着令人傷心的悲。

主人公翠翠從小跟着外祖父生活,感情深厚,翠翠愛祖父,祖父也愛翠翠。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翠翠長大了,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無意與二老儺送相遇,自此雙方心裏住着對方。兩人的愛情從翠翠對二老的思念開始,以翠翠的等待而延續。這期間又有無數的故事令人感嘆和悲傷:大老天保的提親、二老的唱山歌、大老的死、爺爺的死、二老的離去……兜兜轉轉只留得翠翠獨自一人,陪着翠翠的也就只有孤獨的等待了。在這樣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裏,充滿了許多的“錯誤”。

翠翠的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翠翠的母親是老撐渡人的女兒,父親是一名軍人。他們相繼逝去,去追尋他們的愛情,留的翠翠與老人、黃狗一起生活。翠翠生活在茶峒這個地方,有自然萬物養育着她。她,天真活潑,像一隻小獸物,不想殘忍的事,不發愁,不動氣。這樣的翠翠很受人喜愛。

翠翠的愛情是悽美的“錯誤”。在一次的端午節夜晚,十三歲的翠翠與二老儺送相遇。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兩個情竇初開的孩子第一次相遇,產生了奇妙的感覺。雖是小小的誤解,卻產生了美麗的火花。而後的節日裏,翠翠無不在思念着二老。她聽着別人對二老的婚事議論,心中的醋味油然而生,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有着了十五歲少女應有的羞澀和煩惱,更是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獨,以及一種心痛、不知所措的情感。

再後來,大老天保來到家中提親,爺爺遵從翠翠的意願,而翠翠一直在等待二老,所以一直沒有給大老迴應。直到後來,大老爲了成全弟弟和翠翠,獨自離開,而在下船時不幸淹壞了。自此後,二老出走,爺爺離世,翠翠悲痛欲絕,順順又想接翠翠到家,做二老的媳婦。可翠翠不認爲二老會娶自己,坐在溪邊等着二老回來。翠翠的內心更加孤獨了,在女孩子的青春年華里,她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傷痛。但或許,這會讓她在以後的日子裏變的更加的堅強。

翠翠的等待是衷情的“錯誤”。自二老離開後,翠翠無時不刻地在等待着,等待着二老的迴歸,可誰都不知道二老的歸期。正如書中所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至少,翠翠翹首以盼,還有個希望,儘管這個希望很渺茫……

風光鄉村,淳樸人家,崖畔白塔,過渡的老船伕,天真可愛的翠翠,勇敢樸實的天保儺送等,多麼美好的風景,多麼美好的人啊!書中如此,希望現實,更亦如此。

《邊城》讀後感2

提起沈從文我們禁不住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品《邊城》,它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首美好的情詩,一副俊秀的山水畫,也是支撐他所構建的湘西世界的支柱。

《邊城》的詩情畫意是有口皆碑的,這不僅在於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的美麗的山水,更在於作者對湘西茶洞淳樸民風的謳歌。作者在小說中表現了對人性的讚美,把《邊城》塑造成一幅精心塗抹的人性風格畫。這從書中的一些地方可反映出小說獨特的思想藝術風格,通過對人事的敘述、人性的謳歌來表現湘西人民的淳樸和創造的'詩的美好意境。

人性不是孤立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展現的。在《邊城》開始通過對老船伕與過渡人之間的交往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裏。七十歲的老船長,擺渡乘船,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熱誠負責,忠於職守。渡頭本公家所有,所有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爲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平凡極了,而在平凡中老船伕那見義就上見利就讓的心卻如金子一般發光,讓人從中看見邊城茶峒的淳樸民風。

而翠翠是在淳樸善良的老船伕的影響下生長的,很自然地保存的老船伕身上的美好品格。翠翠有如深山裏流出的一泓清泉,從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終保持着那份純淨與透明。對待愛情上也是忠貞不渝,我們從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人性之美。

邊城在表現人性美的同時,還通過一些生動的形象塑造了一種美好的意境,讓人讀來爲之陶醉。如翠翠肖像畫的描寫: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就又從從容容地完成了任務。這段着重對翠翠動態的描寫,以傳神筆致渲染人物性格,把天真活潑,心地善良,既羞澀又粗獷的山村少女呈現在讀者面前,讀來爲之欣賞、陶醉。

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也突出表現了這種意境。開始作者勾勒出一幅青山綠水,夏日黃昏美麗平靜的畫面,夕陽、桃花色薄雲,忙個不停的渡船、杜鵑啼泣、石頭草木被曬了一天蒸發出來的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息,有草木的味道,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在寫自然界的聲音、色彩、光影和氣味的同時,烘托渲染了人的感情心理,達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

《邊城》是一顆晶盈圓潤的藝術明珠,其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值得我們去品味與閱讀。

《邊城》讀後感3

對於發生在這邊城的愛情,也是翠翠的愛情,連翠翠也沒有看清。從一開始,她喜歡着的儺送,在視野裏就是模糊的。一見面,她誤會他的好意,罵出了生平

第一句髒話: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他嚇唬她: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她挖苦他: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他會錯意,放肆的笑着。像是每段感情都有一個美麗的誤會,愛情就在那個飄着糉香的季節不期而遇,紮下一顆稚嫩的情苗,悄無聲息的生長。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如名字靈動,“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不惜筆墨,將一個鮮活靈動的少女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麼討巧惹人憐愛的少女,身世本就讓人垂憐,更使人在祖父的憂愁中一道爲翠翠命運擔心。翠翠的母親“很祕密的”與一個軍人“發生了曖昧關係”,生下了翠翠,卻因爲翠翠的祖父“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爲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生下翠翠後“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令人惋惜的是祖父沒有挽救兩條生命,翠翠的爸爸服毒死了,媽媽也跟隨而去。同樣令人感到費解的,“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互相咬着嘴脣咬着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而爲世俗所包容,爲何翠翠的父親便因爲“不便毀去作軍人的名譽”、母親出於“羞慚”就相繼自殺了。這樣的道德標準難免讓人覺得扭曲。

翠翠的天真爛漫,到了愛的季節,是否也會惆悵而潮溼。祖父的引誘向讀者暗示着什麼,這個世界總要發生點事情,纔算做生活。

日子一天天變長,年過十二的翠翠與從前逐漸的不同。她開始出神,想一些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因年齡自然而來的一件‘奇事’,到月就來,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她喜歡看迎親隊伍的熱鬧,也曾“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她開始注意過渡女孩的服飾,開始比較誰比誰好看些;她也在黃昏落日時看紅色的雲出神;也在安靜的夜裏,躺在石頭上看天上的星星,想些遙遠的事情??當聽說嫁娶的新娘只有十五歲時,女孩的形式飛到了何處?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或許就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世外桃源吧,有着幽靜河流,有着人們的和睦相處,沒有世態的炎涼,更沒有人們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或許就是在那動盪年代的一片祥和的熱土吧!

河邊的一條渡船陪伴着孤獨的老人與他唯一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便組成了這樣一個家庭。熱鬧的端午節使翠翠遇到儺送,也開始了那一段內有唯美的戀情。

或許是湘西淳樸民風,他們之間的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金錢的誘惑,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在清麗的民歌中,也在天保的`愛情失敗掉河死後,翠翠與儺送的愛也一同離去了。

翠翠唯一的親人在分雨交加的夜晚一同逝去,只有翠翠還在渡船上等待着她的愛人,“或許再也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就回來。”這樣的愛情悲劇,淡去了現實的黑暗,也淡去了人心的痛苦,也許這樣愛與美的結局更使人可以再兵荒馬亂的年代找到一處心靈的安寧,正應爲有爺爺的守護翠翠沒有在金錢與利益中陷入,也正應爲爺爺的守護翠翠最終沒有理解儺送的對她的愛。

對於儺送來說或許娶王員外的女兒可以獲得更大的禮益,僅管新碾坊的誘惑很大,卻依然選擇做守渡人,這或許就是湘西那片安詳的土地所帶來的純潔的愛吧。但哥哥的死使他無法擺脫心理的陰影,卻只能離開自己的愛,遠去他鄉做生意,這或許是對哥哥的一種心靈彌補,也或是翠翠不明確的愛的一種解脫。

那矗立的白塔似乎昭示着什麼,又似乎在述說這什麼,翠翠的母親愛情沒有好的結果,最終吞了涼水離去,那矗立的白塔似乎見證了兩代人的愛情,也見證了那種淡然而甜蜜的相愛,也許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那分愛是需要每一個讀這個去思考,去留戀,去懷念……

當你在次去靜靜的讀《邊城》時,你或許會發現如果在湘西那樣一個人人和睦的地方,雖然你有權勢,卻依然與每個人如朋友一樣,就如太陽一樣儘管高高在上,卻把每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懸殊,,大概就是這樣纔會有湘西小鎮的溫馨與和睦吧!

也許作者正是在那個前途一片迷茫的中國纔去刻畫了一個美好如天堂的地方,也許這也是作者對於人們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不管它是想象的,還是真實存在我們都應該去保留她的美好,去贊同她的和諧,去維護她的純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生存在那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中!

《邊城》讀後感5

第一次讀沈從文先生的小說,覺得先生的文字裏有一種古典的魅力。特別是讀到小說的第二章,先生對邊城的描寫可以說既不浮誇但又動人。其實我是在旅遊前將這本小說帶在身旁,作爲伴侶,也深受裏面細密的景物描寫的感染,於是決定要去一趟湖南,期盼能夠見着真景。只可惜我去的是張家界,距離邊城還有一定距離,而更讓我失望的,不是地方的距離,而是文化氣息的削減,旅遊區裏,除了聒噪,就是導遊背得滾瓜爛熟的介紹詞,我想如果導遊講幾個接地氣的故事,都會勝過這種枯燥死板的獨白。

回到小說裏,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故事裏並沒有多少此起彼伏,有的是波瀾不驚。然而卻在這樣的安靜中,翠翠的生活逐漸地發生了變故:爺爺的離去、愛情的迷離。

回憶翠翠第一次見到二老儺送時的情景。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二老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相比之下,在這個年代,愛情已經變得帶有物質與慾望的附加,對於一見鍾情也會被現實的生活所打敗。身邊的朋友常說曖昧是最甜蜜的,我想確實如此,文中翠翠每次見到攤送的激動與羞澀,心裏的不安與若有若無的幻想,這些都是動人的。只可惜他們缺少了勇氣。翠翠的爺爺是個耿直的人,渡船出身,對翠翠十分疼愛,也爲翠翠的未來操碎心,當得知爺爺的死去時,我的心一沉,先想到的是翠翠的未來,接而感嘆物是人非之快之兇。文章另一處讓我感觸頗深的是二老儺送告知大老天寶他也喜歡翠翠時兩人的對話。在茶峒人眼中,愛情是自由的,不受家庭地位高低的影響,不受父母所支配。但是在茶峒出名的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子,讓兩兄弟爲難了。讓我感動的是他們並沒有反目成仇,即便是相互提放也沒有,有的.是坦白的心聲,與公平的競爭,兄弟之情並不受兒女私情的影響。然而老天卻和他們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大老死在了湍急的河流裏。而二老的思想與生活卻因此改變。

讀完全文,想起在網上看到的關於《邊城》的一句評論: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我想生活是永遠不會那麼平靜的,再清澈的湖面也會因風盪漾,生活中變數很多,我們要做的不是墨守成規,也不是硬性挑戰,而是一邊保持平淡的生活,一邊謹慎地保護我們珍重的人或物。身邊的人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別以爲處於幸福中,就可以忘記煩惱,等到哪一天身邊的人突然離去,你便會認識原來他是你幸福的重要一部分,只可惜已經太遲。所以,請讓我們好好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愛你的人,珍惜我們需要傳承的文化。有珍惜之心,路上才走得踏實。

《邊城》讀後感6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邊城讀後感1500字。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爲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 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讀後感7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語中爲:“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是腳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說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神祕湘西的薰陶下,沈從文先生的筆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秀的啓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遊經驗中,想必那裏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說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彷彿一道小小河流。我創作,誰告我的創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是:孕育了生命、培養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隻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也有管船人作爲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沒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爲命的感情,讓我幾次不自覺地眼眶發熱,鼻頭髮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任卻無視了身爲父親的擔當。撫養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說:“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說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爲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於是,我總結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說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裏!

《邊城》讀後感8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爲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爲過往。在邊城裏,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邊城》讀後感9

邊城的風景異常美麗: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邊城的人們異常美麗:天保、儺送的英俊;翠翠的美麗天真。邊城的情誼異常美麗:老船伕對翠翠的愛、天保、儺送兄弟二人間的兄弟情、順順與老船伕的友誼等等。這樣純潔美麗的小鎮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嗎?

在邊城的衆多美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茶峒人深厚而自然純潔的感情。

雖然老船伕一家家庭不幸,翠翠的母親沒有等到父親,只能自殺而死,留下翠翠給老船伕照顧,但在這個家庭中沒有一絲的憂傷與痛苦,有的只是快樂與幸福——爺倆爭着幫人渡船,還有一條黃狗陪伴、爺爺給翠翠講故事唱歌、翠翠幫爺爺做飯泡茶等。雖然在愛情方面有一系列波折,但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之間互相的關愛,無私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替他着想。老船伕的很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不接受別人的施捨,雖然他渡了五十年的船,家庭也並不富足,但他沒有接受渡船人的施捨,當有些人堅持扔下錢就走,他便會拿着這些錢泡茶買菸葉,方便路人。這種人們之間的純潔情誼,恐怕也只在茶峒的純淨的陽光下才有的吧。

天保、儺送都是當地著名的“帥小夥”,而且還是兄弟。他們之間的'相互照顧自然不用說了。最令人感動的是兄弟二人在碾坊相互吐露心聲——兄弟二人恰巧同時愛上了翠翠。二老放棄了另一家的嫁妝而選擇了翠翠。大老選擇了車路,知道自己不會在馬路上勝過二老便把機會讓給了他,二老也不願讓哥哥吃虧,就定出了一人唱一天的規則。後大老死去,二老也因對不住離開了茶峒。這種沒有任何金錢和利益的兄弟情,只有當地純潔的人民纔會孕育出來

再說小說中的一些配角。老船伕死後,城裏衆多的好友都來幫助翠翠:幫她做了一個新的竹筏、幫她料理日常生活、順順也提出了要接翠翠到他家生活。每個人付出的不一定要多,但這涓涓細流匯聚成了一片令人歡快的小河。在小說結尾處出現了感人的一幕——翠翠的爺爺死了,但他爺爺的好友楊馬兵來照顧翠翠,彷彿翠翠剛剛離開了祖父去又來了一位同樣親切的伯父。伯父給她講故事,跟她一起渡船,和他一起快樂。在現在的社會中,你會發現這樣的“伯父”嗎?

雖然小說的以翠翠再次步入她母親愛情道路的悲劇結局,但這種愛情卻是當今所少有的。現今社會中,大街上的情人都只會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吵吵鬧鬧,而翠翠與二老之間的感情正像歌聲那樣優雅,如天籟般純真地降臨在他們二人身上,沒有所謂的高攀或其他利益,一切都溶於自然。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愛情”又怎麼能稱之爲愛情?只能對那份純真與美好無限憧憬了。

默契真誠的兄弟情、純真幸福的愛情、體貼快樂的家庭、相互關懷的社會等這天籟般的情誼不正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嗎?

《邊城》讀後感10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爲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文章。沈從文極爲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文章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歌女也爲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衆,但做爲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爲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或許就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世外桃源吧,有着幽靜河流,有着人們的和睦相處,沒有世態的炎涼,更沒有人們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或許就是在那動盪年代的一片祥和的熱土吧!

河邊的一條渡船陪伴着孤獨的老人與他唯一的孫女翠翠,還有一條黃狗便組成了這樣一個家庭。熱鬧的端午節使翠翠遇到儺送,也開始了那一段內有唯美的戀情。

或許因爲是湘西淳樸民風,使他們之間的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金錢的誘惑,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在清麗的民歌中,也在天保的愛情失敗掉河死後,翠翠與儺送的愛也一同隨之離去了。

翠翠唯一的親人在分雨交加的夜晚一同逝去,只有翠翠還在渡船上等待着她的愛人,“或許再也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就回來。”這樣的愛情悲劇,淡去了現實的黑暗,也淡去了人心的痛苦,也許這樣愛與美的結局更使人可以再兵荒馬亂的年代找到一處心靈的安寧,正因爲有爺爺的守護翠翠沒有在金錢與利益中陷入,也正因爲爺爺的守護翠翠最終沒有理解儺送的對她的'愛。

對於儺送來說或許娶王員外的女兒可以獲得更大的禮益,僅管新碾坊的誘惑很大,卻依然選擇做守渡人,這或許就是湘西那片安詳的土地所帶來的純潔的愛吧。但哥哥的死使他無法擺脫心理的陰影,卻只能離開自己的愛,遠去他鄉做生意,這或許是對哥哥的一種心靈彌補,也或是翠翠不明確的愛的一種解脫。

那矗立的白塔似乎昭示着什麼,又似乎在述說這什麼,翠翠的母親愛情沒有好的結果,最終吞了涼水離去,那矗立的白塔似乎見證了兩代人的愛情,也見證了那種淡然而甜蜜的相愛,也許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那分愛是需要每一個讀這個去思考,去留戀,去懷念……

當你再次去靜靜的讀《邊城》時,你或許會發現如果在湘西那樣一個和睦的地方,雖然你有權勢,卻依然與每個人如朋友一樣,就如太陽一樣儘管高高在上,卻把每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懸殊,大概就是這樣纔會有湘西小鎮的溫馨與和睦吧!

也許作者正是在那個前途一片迷茫的中國纔去刻畫了一個美好如天堂的地方,也許這也是作者對於人們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不管它是想象的,還是真實存在我們都應該去保留她的美好,去贊同她的和諧,去維護她的純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生存在那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中!

《邊城》讀後感12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爲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爲之?沒有人不想成爲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爲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爲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沈從文《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沈從文《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爲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爲什麼不能呢?爲什麼不去呢?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爲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爲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爲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着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

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爲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爲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衆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14

他的文筆總是這樣,辭藻沒有多麼華麗,初讀時平淡無奇,再讀時卻又意味雋永。就像一杯香茗般,初時苦澀,後愈久愈香。那驚豔了時光的人物,溫柔了歲月的故事,在他的筆下近乎樸素,卻又久久難以忘懷。

茶峒出了這麼一句話“還未曾回到茶峒來”。它的緣由是二老和翠翠。在那個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仿如世外桃源的小城裏發生的一個浪漫卻又悲傷的故事。翠翠自幼與爺爺相依爲命,身邊的寵物僅爲一條黃狗。在一次龍舟會上與二老相遇,少女情懷總是詩,在之後的日子裏總是會不由得想起二老。然而,有過一面之緣的大佬對她一見鍾情,且上門提親。二老的時候,二人商量決定公平競爭。之後老船伕的弄巧成拙,大佬意外身亡,二老外出不歸,老船伕離世,翠翠苦等二老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讓這個故事劃上了句號,增添了一份悲情的色彩。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彰顯出人性美,老船伕的樂觀,信守天命,翠翠的勤勞善良,樂於助人,天保儺送的兄友弟恭,對愛情的'忠誠堅貞,這無一不是人性美。

先生的文筆總是令人感到從容,沒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卻仍舊能夠走進人們的心靈深處,讓你情不自禁的融入主人公的世界,文風簡練而充滿詩意美。在他的筆下,每個人都是良善的,他爲我們構建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在邊城中沒有外邊大城市的燈紅酒綠,燈光徹夜不息,繁華大道,快節奏的生活,有的只是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

鄰里間的和睦相處,老船伕不收渡河錢,賣肉的老闆多稱一些肉,船總順順總是幫助別人……這都是邊城美好生活畫卷中濃重色彩的一筆,正是因爲他們纔會勾勒出這麼一副洋溢着濃濃真情的藍圖。

先生筆下的邊城處處透着美,人性的美,邊城風景的美,行事的美,彷彿一切都美好的。但是又體現了不完美,翠翠愛情的不完美美,二老親情的不完美,也正是這完美與不完美的交織才勾勒出了人生二字。

人生哪有那麼多的順風順水,稱心如意,正是因爲有遺憾有滿足,有順遂有阻礙,有缺失有所得,這才成了令自己難忘的回憶。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方可知其千姿百態。

在遇到重重阻礙時,我們會有不知所措,會有迷茫不定,但是因爲有那麼多愛我們的人的存在,我們纔會走出霧靄,走出迷霧,成爲更好的自己。

因爲愛這個世界才充滿了光彩,這個世界是永恆的,我們有幸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正如佛語“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所以,珍惜身邊的人,善待世界。在這永恆的盡頭是時間,是歲月,希望我們的未來有牽掛,有陪伴,有愛。

《邊城》讀後感15

人的一生中不過於學習再學習,讀好書,是學習的一個重大步驟,讀了好書,就能學到好的知識。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邊城》。

《邊城》給人一種遙遠而神祕的感覺,看了之後卻覺得溫暖而平淡,的真情意,的風情,倒全是體現了出來。書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鄉村爲背景,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民間風情的畫。從一個渡船老人和他外孫女尋求愛情的生活中,體現了民間的真情真意和民間淳樸的愛情。還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之美。所謂情表達得最深書中的情最深的親情不過爺爺對孫女翠翠的愛。這情深在爺爺對孫女的真,對孫女的關懷,還有對孫女日日夜夜的照顧。他不僅僅是作爲爺爺在愛孫女,也承擔着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

爺爺是一名忠誠樸實的人,擺渡了50年,還要繼續做下去爲人服務。他要照顧的不僅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還要關心她的情感世界,爲孫女翠翠的感情出謀劃策,讓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間做選擇。只是後來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誤會了他們,從此離去,爺爺也爲這件事而傷心,最後告別。兩人的親情在這貧困的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感到溫暖又憂傷。之中你發現了嗎,這份無法的愛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親情嗎?翠翠也是個善良的人兒,她的外表和心靈一樣美,讀着書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個性和脾氣,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樣,那麼平和,那麼柔,不爭不搶,默默和爺爺守在渡口邊,多麼可愛的一個人啊!

當爺爺去世時,她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去愛情的悲傷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楊馬兵的安慰使她堅強的活了下來。她的情在對天保和弟弟儺送的認真,在兩人同時喜歡上翠翠時,翠翠的真情考慮和對儺送走後的等待,這難道不是份真誠的愛情嗎?友誼和關懷則是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照顧,誠意滿滿,不怕不動人。

《邊城》裏的一切都讓你覺得溫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卻也有悲傷,大老的死令人悲傷,二老的離去令人悲傷,爺爺的去世也令人悲傷,好在孫女翠翠後來一直有人陪着,也就讓人感受到了邊城的溫暖。親情與愛情,友誼與關心,讀完這本書讓我了不少,親情是我們永遠的頂樑,愛情是選擇中不一樣的迴響,友誼是困難時伸出的雙手和陪伴,關心是落魄時不一樣的問候。不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農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爲那樣的人,有着最真的親情與愛情,有着令人羨慕的友誼,成良樸實的,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堅強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