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3篇】

讀後感 閱讀(9.13K)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關羽出生於公元161年死於公元220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爲關聖帝君,佛教稱爲伽藍菩薩。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爲“武聖”,與號爲“文聖”的孔子齊名。關羽少年時勇武有力,嫉惡如仇。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

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爲偏將軍。

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衆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裏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裏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爲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爲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爲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裏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爲“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爲“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裏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爲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 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 江南文武寒心。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爲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僞”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時也,命也

何爲時?在我看來,所謂時就是不違背自然,遵循自然、世事發展的規律。何爲命?我認爲命就是特定環境下孕育出的特定性格。所謂“時也,命也”就是說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自己有把握住機會的能力。三顧茅廬便是最好的佐證,劉皇叔自桃園結義,力殺黃巾,依附公孫贊、劉表,寄身於孔融、曹操,投奔袁紹,敗當陽,走夏口,晃晃數十載瞬間即逝,可謂是無所成就,惶惶如喪家之犬。他不缺乏統領羣雄逐鹿中原的能力,他缺的是時機。而諸葛先生對於他而言無疑是久旱之甘霖。試問,諸葛爲何不選擇權傾朝野的曹操,或者是基業雄厚之孫權,而偏偏選擇服侍一無所有之劉備?到底是什麼打動了孔明?我想是劉備的一顆虔誠的仁德之心。在拜訪諸葛之初,孔明就再三推辭,而劉備一開始就說“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當孔明爲劉備定下隆中對策之後,又再次推辭不願出山。此時劉備哭泣着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我想正是劉備這份心懷天下的仁德之心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試想劉備如果沒有這種品質,就是十顧茅廬,那也未必能請諸葛亮出山。在那個社會環境中,孕育出孔明這樣的經世之人,那是“時也”,劉備能請諸葛出山那是“命也”。所以我們無需抱怨沒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問自己,如果機會降臨,自己能否抓住?

生死興衰皆輪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橫觀魏蜀吳三家,哪一家不是從無到有、從起到落、從興到衰?再縱觀我國曆史王朝,更是生滅興衰更替。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們有太多的不捨,總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就是一生要興復漢室的劉備,他也是說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給後人處理。我們有的時候失戀了,就受不了。破產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覺得生命就是個過程,就是從原點再回到原點。有人會問——不論怎麼努力獲得,最終都將灰飛煙滅,那我們還那麼拼命做什麼?那我想問——你知道你會死,難道你就不活下去嗎?不是這樣子的,人生不是拼命地獲得,而是不斷地得舍,捨得。這樣生命纔有意義!我們拼命地賺錢,拼命地工作不是爲了據爲己有,而應該是和大家分享。

知不可爲而爲之

憑諸葛亮的智慧,難道他不知道漢室氣數已盡?難道他就那麼自不量力要和大自然較勁?我不這麼認爲,我們覺得諸葛亮他是不敢怠慢。自白帝城託孤以來,他可謂是誠惶誠恐,不敢出絲毫紕漏。我們中國人是很懂得感恩的,正如諸葛所言“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六出祁山,他不是和自然規律抗爭,他是在“盡人事,聽天命”,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才覺得心安,也就是求個死得心安理得。他詮釋的是赤膽忠義。然而,如果諸葛亮僅僅是爲了求得心安理得,那他就沒有什麼值得後人敬仰的。因爲他成全的僅僅是小義,實現的只是自我。而非大義,大我。所謂小義小我,我覺得就是狹隘的、自私的、個人的利益,而大義大我就是廣闊的、大衆的、國家的利益。正如《水滸傳》中的晁天王和宋公明,晁天王的“聚義廳”詮釋的'是小義,而宋公明的“忠義堂”詮釋的是大義,也就是最終招安的緣由。我們再看孔明,我想孔明先生是深知《易經》的,因爲易經中講得最多的就是陰陽變動,一切在不斷地變化,好的會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所以諸葛六出祁山,他是期待着世事變化的,他在想倘若有變,那先祖興復漢室的大願就可完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多次發動大規模戰爭,勞財傷民,不只是僅僅爲了報恩,讓自己死得心安理得,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在爲統一天下、興復漢室而殫精竭慮。他在“盡人事,聽天命”。只要是本着大我大義,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那就不是偏執,而是執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更多的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品性,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們敢於因人民利益、國家安危、社會正義而去鬥爭,那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種昇華。

在《三國演義》中,我得到以下幾點啓示:修學儲能,裝備好自己,以待其時,應學玄德公;凡事應慎重,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應以操守爲戒;懂得自然規律,面對得失,多一份坦然之心;多一份執着,少一份偏執,“盡人事以聽天命”;放下小義小我,成全大義大我。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看了《三國演義》後,有不少感觸。《三國演義》中有三絕,其一:"奸絕"曹操,其二:"智絕"諸葛亮,其三:"義絕"關羽。尤其是這三人讓我頗爲震撼。

曹操,他被人稱爲"奸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他是詭計多了點。而他南征失敗,作者羅貫中爲了體現正面人物劉備就刻意的將其完全醜化,而忽視了他的諸多優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就當我第一次讀此書時這個觀念也先入爲主了。當然,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在劉備還未請諸葛出山時,曹操單憑個人的謀略就將劉備身陷於小城徐州,與呂奉先明爭暗鬥,讓劉備在此彈丸之地耽誤自己的復興大業。

所以,我想說,曹操並非如書中所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雄,而是一位英雄,許劭就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然許劭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但他的評價也充分說明了曹操的才華及其謀略是數一數二的。這個世界是不會存在絕對的善惡和對錯,所以"奸雄"的評價也只是個人的觀點被以訛傳訛了。

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說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多麼偉大的氣概,這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千載而下,封建統治用愚民的把戲給他以奸雄的侮辱,但當他毅然揹負起漢賊之名而匡扶社稷之時就註定了他的偉岸:勇討黃巾見忠勇,十二色杖見忠信,憤接七星見忠君,愛民如子見仁義。赤壁的大火也許能燒掉他的8萬大軍,但絕對燒不掉長江畔他舞戟而歌時的豪情壯志。

我由衷地佩服曹孟德突破了區區七尺身軀的渺小和無力,而屹立於天地之間。

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夜觀天象,知天下大事。有這麼一幅對聯我覺得形容他非常的貼切: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雖說他在冥冥之中是主導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也是非常理性和聰明的人:能非常好的處理和東吳及北魏的關係。但即使小說已經把諸葛亮神化到能"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卻任然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後人有詩讚: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讚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所以《三國演義》在某種意義上也稱得上是《諸葛亮傳》

關羽,字雲長。因殺了家鄉的惡霸逃出來又遇上黃巾賊作亂才毅然投軍,從而遇上了劉皇叔,開始了戎馬生涯。關羽作爲中國幾千年來忠義的`代表,被稱爲武聖,縱觀三國,很容易發現蜀國之中都是忠義之士,劉備作爲首領,也是一直以此爲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使那麼多將領追隨,顯然,關羽是最突出的典型,是作者羅貫中樹立的代表,所以作者也將其神化了,被呂蒙設計抓住被殺後居然還借其身還魂大罵孫權一通,最後還帶走了呂蒙,可憐吳下阿蒙僅在一場戰役中顯了威風就隨關公去了。

但對於關羽敗走麥城一事,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本身並非效忠是蜀漢,而是他的兄長劉備本身,所以軍師諸葛亮的話雖是良計,他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抗拒,若不是顧及兄長的復興大業,也不會如此聽話的按孔明的話去做。所以當初孔明離開時的四個字"東和北拒"他幾乎是一點都沒聽進去,加上他本身就因爲頗豐的戰績而生出了一股傲氣,所以東吳來和親時他纔會說:我的虎女怎麼能嫁給犬子呢?就是這番話引得孫權起了殺心,最終落得個敗北的下場。

讀罷《三國》我發現這些人物都非常的鮮明,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讀《三國》,可載道,可明智。

明朝雖驅逐胡元,把中國恢復過來。然而元末明初之際,用兵頗甚,不免有人感嘆民生之凋蔽,於是平地一聲炮響,出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105年的歷史。這之間戰爭極多,場面也是極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所以要寫感悟的話,怕是一輩子也寫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權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諮嗟。

《三國》全書大可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歸晉”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羣雄逐鹿”“三國鼎立”最爲精彩。”羣雄逐鹿奠定了日後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礎:董卓死後,中原大亂。軍閥混戰之中,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討,勢力再次擴大。並趁李傕、郭汜內訌,劫獻帝至武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孫策也借來袁術之兵,奠定吳國基業。劉備本佔了徐州,但呂布卻趁劉備與袁術相爭之際,襲了徐州,劉備暫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殺呂布。可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關羽一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關羽一生是極重情義的。當初與曹操在土山三約,第三約最使曹操頭疼。果然,斬顏良、誅文丑之後,聽劉備在彼,便“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關雲長自幼熟讀《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負。這爲他後來敗走麥城,痛失荊州埋下伏筆。

再說劉備,《三國演義》將劉備描繪成忠義仁德之士,觀其正史,實則不然。不過通俗小說,本就七分實、三分虛。魯肅本非老實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賢妒才之輩。劉備前半生漂泊孤苦,謀士中竟無一人可指望者,實在是到躍馬檀溪之後,得水鏡先生之言,聞臥龍鳳雛之說,才明白自己實無一智人。明日便得單福,即徐庶徐元直,頗爲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賺取。不過,劉備確實禮賢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對徐庶臨別言曰:“先生既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盡伐阻其望元直之樹木。其禮賢下士,可見一斑。所以纔有後來“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諸葛既出,《三國》的氣象爲之一新。孔明不愧爲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後又火燒新野。自赤壁戰後,輔佐劉備,竟成大業。司馬徽言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聽孔明之言,執意進寇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敗退回白帝城,鬱鬱而終。諸葛亮鎮守西川,內修政治,把個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亂,次出師北伐,和中國相抗衡。當初諸葛亮將出草廬之時,便有歸隱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真乃千秋萬代之典範。

諸葛亮說曹操“名託漢相,實爲漢賊”,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懷着匡漢興劉的願望進仕,歷經四朝,可時漢帝多柔弱,乃後漢之“阿斗”也。漢末軍事家,首推孟德,於是蕩平北方,縱橫天下三十餘年,平黃巾、戰官渡、滅袁紹、誅呂布、徵烏桓、定涼州。位極人臣卻不思篡漢,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爲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說,似“建安風骨”何如?其《觀滄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膾炙人口。《三國志》中也稱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死後,後人有《鄴中歌》一篇嘆曹操: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爲羣?橫流築臺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爲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然而漢朝人也有漢朝人的好處。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時代之士,一種慷慨之風。和後世的人,唯利是視,全都化成漢人所謂商賈者不同。漢代之士,讓爵讓產的極多,這便是封建時代,輕財仗義的美德。至於武士,尤有慷慨殉國之風,當時不論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習氣。我們觀於三國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我讀完這十回知道了:第一,當操軍行至育水這個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驚天動地,這僅僅是爲了一個將軍,“男兒有淚不輕彈”而曹操竟在三軍面前哭的驚天動地。又令屯住軍馬大沒筵,弔奠典韋的亡魂,弔奠完之後,又弔奠侄兒曹安與兒曹?,並陣亡軍士和一匹大宛馬,發現沒有?這曹操先奠吊一個將士後奠吊自己的親人和軍士與馬,可見曹操看來一個將士比兒子要強的多,而且,讓親人與馬同奠吊,也說明了這馬對曹操的重要,所以,讓兒子、侄兒與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與奠吊,不僅爲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爲了給三軍做樣子,來說明堂堂丞相是仁義之人。第二,那個郭奉孝當馬屁精,說曹操的十大好處,又以袁紹來反襯,又拍馬屁又說操的能勝之因,還向讀者說明曹操的長處、特點。

我總結一下曹操的長處。第一,體任自然。我看來,是比較體任自然的,第二,順率。曹操,挾天子以令軍閥,後來把天子殺了,要說順率,劉備比曹操更順率;第三,猛糾曹操治軍嚴明,是不錯;第四,外簡內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輒行,是的,有了計策,無論好壞,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誠待人,對,曹操待許攸時就高興的鞋都沒穿。第七,慮無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況。第八,浸潤不行,曹操也很少聽信徭言。第九,法度嚴明,當他下令不讓軍隊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軍法除之,以身做責,很是法度嚴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衆,曹操是挺會用兵的,總的來說,曹操的長處是: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這十方面,這曹操也真是厲害。讀完這回,我深深爲呂布死亡而感到悲傷,但,畢竟是無法改變的。我很佩服呂布,當他發現自己沉迷於酒色時就馬上改正,逐下令飲酒者皆斬。

當侯成追殺後槽人,把馬奪回之後要慶賀,用什麼慶賀?用酒,又想呂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問可不可以破例,呂布就生氣了,要把侯成斬了,後衆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來把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來五十大板,這事讓誰遇上,誰倒黴。這也寫出了呂布的兩個特點,第一,紀律嚴明,第二,愛惜臣民。呂布也算英雄吧!!那個陳宮很執固,而且不願被擒,被擒之後,寧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義。如果活下來,一定能與關雲長平起平坐,可憐已入黃泉,無回頭之路了。而且陳宮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開口,伸頸就刑可以表現出來。有一個地方,很是搞笑,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我開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兒,劉備長相很怪: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看來,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是有講究的了。以後讀書要讀的細一點。人心呀,難以猜測。

讀完第二十回,我不僅爲劉備當“皇叔”的“不易”而啞然失笑,爲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劉備這個皇叔當的太勉強了,也就是與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爲什麼讓劉備當皇叔呢?劉備的優點可以幫漢朝打敗曹操,但當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較少,於是皇上讓劉備以皇叔的身份幫助他,這樣,可以減少對曹操的恐懼,發揮常水平,從而讓劉備承擔起拯救漢王朝的堅巨任務!當曹操約請漢獻帝去打獵,曹操的馬與漢獻帝的馬的馬頭之間之差一個馬頭之距,意思是說,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當漢獻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時,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賀,以爲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擋在前面,受百官祝賀,這表現了他對皇上的不屑一顧。之後,不把弓箭還給漢獻帝,反而佔爲已有,沒有絲毫猶豫,漢獻帝也沒有阻止,這明顯表現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與漢獻帝平起平坐,你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也就是曹操想要當皇帝,當九五之尊的人。

唉,“國家昏亂有忠臣”國舅董承就是一個“忠臣”。是一個有心無力,有名無實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壓着,一個人的力量微小,衆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爲救國展開“戰爭”,但一定會失敗,因爲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在暑假裏,我讀了好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就是<<三國演義>>了,<<三國演義>>講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這本書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這本書裏有很多人物,有像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的人,有像董卓一樣惡貫滿盈的人,有像周瑜一樣小心眼的人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別人的狡猾和陰招都瞞不了他,他七次莊擒孟獲,但是孟獲因爲不服,諸葛亮一次次地放他走,直到第七次他才心服口服地歸順諸葛

作者筆下的張飛是粗魯的.,我覺得他人不錯他雖然粗魯,是個屠夫,沒有文化,但是他做的很多事都是爲劉備做的,劉備長得和善,如果讓他去和敵國談判,安敵國不就得寸進尺了,本國的氣場就沒了。可張飛在就不一樣了。敵國就知道劉備有後盾,雖然劉備沒什麼本事,但他有兄弟,張飛可以讓別人敬畏三分,別人就不會欺人太甚。

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用兵舉世無雙,司馬懿就用兵如神,他們也有自己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各有各的弱點和優點。

我最佩服的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人也好,和曹操打仗時,他帶着二嫂,所以假裝投降,他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二嫂的。在山下遇到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他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過五關斬六將,又在華容道義釋放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已知道故主消息,就千里萬里趕過去,他不但忠而且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忠。青梅煮酒論英雄情節歷來爲人所稱道,曹操用手一指劉備,再指自己說:天下英雄是你和我丫,這一話語展現了他的躊躇滿志和驕橫的霸氣,劉備聽了曹操的話嚇得變了臉色,東西掉在地上,急忙借驚雷之聲掩飾過去,體現了曹操小心謹慎,機智從容。曹操在與呂布作戰時,中了陳宮之計,倉皇敗逃,火光中正撞見呂布挺戟躍馬而來,查查以手掩面加鞭,縱馬超過呂布從後面拍馬趕過來,向曹操頭盔上一擊,曹操最終得以脫險,這件事反映了曹操處變不驚,鎮定自如的性格。

<<三國演義>>創造了不少性格鮮明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崗所說的三絕——奸絕,義絕,智絕,其中奸絕是曹操,曹操被奸臣追捕和陳宮逃到呂家,呂伯奢是曹操世伯收留他們,半夜曹操聽到磨刀聲,以爲要害他,就吧呂家人全都殺光,後來才知道錯殺,半路遇到給他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把他也殺了。義絕是關羽,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當即將官印吊幹屋中,並留下書信,帶上嫂嫂,不辭而別,奔向劉備路徑東嶺關,洛陽城。因爲未得到曹操手中的文書,各關隘的守將將皆不放行。智絕是指諸葛亮,諸葛亮三氣周瑜,一氣是赤壁之戰後,第二年周瑜去奪荊州被諸葛亮先奪,二七是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之機,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他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是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這本名著不把主要筆墨放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動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如赤壁之戰。劉備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憨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也有些描寫讓人覺得虛僞最典型的莫過於長板坡之役,趙雲大戰之中,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卻擲之於地,說:爲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這裏自然不無心疼趙雲的意思,但畢竟不捨人情,連作者也說其天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幾擲馬前,是明顯的作秀。義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俄國有學者稱讚《三國演義》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吧一個個英雄刻畫的十分英勇,每個人都有其性格特點,我每個人都特別喜歡,不同的人物性格發生了很多故事。

這個暑假最讓我感到有收穫的就是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讓我品味了名著,還讓我知道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情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下面來說說我的讀後感吧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爲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着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爲鬥爭的工具。他們爲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爲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爾虞我詐是三國,分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題記

從小到大,讀過最多次的書就是《三國演義》了。從小時候看的畫冊一直到長大後閱讀的書籍,再到後來,學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讀它的原著了。因爲它任何一個版本都不及原著來得讓人震撼和感動。

說起對《三國演義》的看法,或許只能用“殘酷”二字去形容。畢竟在我們這個極力抵抗戰爭的國家和社會中,是永遠無法體會到那個時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和痛苦。

我記得我從小就是從拜諸葛亮先生的,儘管他沒有那些武將所擁有的強大戰鬥力,但他擁有許多人所沒有的智慧和謀略。但隨着年齡的逐漸增長,對人物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所以我選擇了閱讀原著。在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不曾發現的人物的優秀品質。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歡孫權這個人的,但後來我明白了,其實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兄弟,一個柔情的硬漢。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後,也忍不住眼淚哭泣。那時候的他就像個孩子,不像在戰場上那樣威風凜凜,而只是一個失去最喜歡玩具的'孩子一樣大哭着。

那時,我才知道,那長年戰爭的時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將的兄弟之情,諸葛亮和黃月英之間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對貂蟬那視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個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終會破滅,因爲在那個紛爭的時代,有野心的人實在太多,也有許多的責任需要去承擔和揹負。孫權的這種對兄弟的感情卻讓我想起了曹丕因爲擔心自己的弟弟曹植會威脅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難他,甚至險些害死他。我始終不明白,這種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爲什麼不惜手足之情,他們爲了什麼?是金錢?還是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給我留下相當深印象的人,是周瑜。過去的我一直認爲周瑜不過是一個才謀輸給諸葛亮的失敗者,他一次次的失敗只會讓我對他的印象變差,而我,卻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敗後的感情,他畢竟作爲一個國家的軍師,三番五次的讓自己的國家輸了戰鬥,想必他一定肩負了非常大的壓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讓人忍不住落淚。他讓人覺得悲哀,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對自己好些,卻不懂命運只能有自己去改變。但我們又能批判些什麼呢?我們畢竟不曾經歷過這樣的戰爭。那個時代的傷與痛,我們有了解了些什麼呢?

周瑜死後,諸葛亮明明非常高興,在周瑜的墓前,卻裝作十分悲傷的樣子。讀到那裏,我第一次覺得諸葛亮其實也很虛僞,但,這怪得了他嗎?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謊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報?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個支離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獻血守護的國家,最終不還是被侵佔了嗎?我只能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用一句話說就是:“我不殺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海》中寫到過這麼一句話:“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對我所應該面對的一切,而他們卻以最深的城府揣測我的一切。變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個圓圈,冤冤相報又怎樣在何時才能瞭解?而在這時代中的是與非,正與邪,又有誰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這一切?答案是沒有。滿腔的熱血換來的只是傷與亡,是知道誰是對的,而誰又是錯的呢?

在這戰場上,孰是孰非,又有誰會在意呢,將領和士兵一心想着戰爭的勝利、國家的榮耀,以至於後來都不知道再爲誰賣命,而賣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認爲《三國演義》是殘忍的,卻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那戰爭所帶來的悲哀。

我想了許多問題,只是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將書又讀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讀書的過程中,我又會提出新的疑問,也會去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因爲年紀尚輕的緣故,許多事我還無法解答,我想着就是《三國演義》廣爲流傳的原因了,因爲它暴露了太多過去社會的混亂以及戰爭帶來的傷害,讓人不禁去想:爲什麼世上會有戰爭?爲什麼人們不能和平共處?爲什麼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踐踏?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只是再一次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紛擾的時代。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我懷着很大的興趣,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名著。

讀完《三國演義》,我在羅貫中的歷史小說裏。認識了許多英雄,也向瞭解了許多奸臣。劉備的仁義善良、禮感情用事;曹操的陰險、多疑、奸詐,不過有大志大略,軍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 創造自己的事業,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雄,但在歷史上是英雄。關羽可以說是忠義勇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稱爲“武聖”,他自視甚高,他的結局告訴了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張飛勇猛卻非常的魯莽、莽撞、粗暴,但是偶爾的細心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對義兄向來都是一條心。諸葛亮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書中許多故事都證明諸葛亮的確是擁有非人的智慧,幾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後期他爲了回報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趙雲是三國中一流的武將,長阪坡一戰成名,漢水一戰獲得了“一身是膽”的美譽。至於品德,自從追隨劉備後,一直肝腦塗地,出死入生,而且爲人耿直,劉備有這種人的追隨真是三生有幸呀。孫權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東,人才濟濟,最後更是越來越強盛。曹操對他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我認爲曹操對他的評價非常對。周瑜在《三國演義》中心胸狹窄,嫉恨賢能,其實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是不亞於諸葛亮的人才。

在三國中讓我的.記憶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空城計》、《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

我讀了第35回“空城計“後深受啓發,通過故事裏人的行爲讓我從中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國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知道後卻不慌不忙,派軍士扮成老百姓,把城門打開,清掃街道;他帶着兩名小童登上樓閣,自己坐在城樓上悠閒地彈琴。司馬懿大軍殺到城樓下,一看這番景象,不由地起了疑心,趕緊自作聰明地命令士兵撤退了。司馬懿他們撤完後,蜀國士兵們都稱讚諸葛亮料事如神,非常有才,而諸葛亮聽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一般情況下,我們面對緊急情況都會非常的緊張,更何況是十五萬大軍壓近呢!諸葛亮足智多謀,想出“空城計”應對強敵!並做了很周密的計劃,說明他對司馬懿的爲人有着充分的瞭解,纔會在緊急的時候想出這樣的妙計。很多人會笑司馬懿的愚蠢,但是我覺得司馬懿也很有頭腦,他做事從不冒險,看到事頭不對就會起疑心,這也是考慮周詳的表現啊!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誰叫他的對手是“臥龍”呢?

《火燒赤壁》的故事更是吸引我。它講了曹操平定北方以後,便率軍百萬去征討江東,東吳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曹。故事從孔明舌戰羣儒、蔣幹中計、張蔡被斬,到孔明草船借箭、周瑜行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孔明借東風並最終讓周瑜以幾萬人馬火燒曹營、大敗曹軍百萬。火燒赤壁也成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千古絕唱。

這個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雖然嫉賢妒能,幾次要殺孔明,但也智謀過人,是東吳水軍大都督,他用巧計讓蔣幹盜書,使曹操殺了張允、蔡瑁,使曹操水軍無人訓練,他還和黃蓋用苦肉計,騙過了曹操,也留下了一句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另一個人物是諸葛亮,他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是他說動了吳國,使孫劉聯合破曹;是他草船借箭,使東吳火燒曹營,也是他埋伏人馬,殺得曹操片甲不留。

火燒赤壁是三國時期一次重大的戰役,曹操來得兇,也敗得慘,最後被殺的只有幾十騎,赤壁大戰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形成了。

火燒赤壁,寫下了我國戰爭史上輝煌的一頁!

《草船借箭》講的是周瑜看到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處比自己更勝一籌,就想要置諸葛亮於死地。一天,心胸狹窄的他以軍中缺箭爲由,生出一計,要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枝箭。但諸葛亮利用天時向曹軍“借”來了十萬枝箭,把周瑜氣得半死。讀到這不由讓我想到:我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的人嗎?當別人有了成績,他不是虛心向別人學習,頑強拼搏,而是譏諷、造謠甚至排擠,這是愚昧的表現啊!我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我平時不也曾這樣嗎?當自己寫作文沒有別人理想時,不是靜下心來分析原因,而是希望別人在寫得沒有我好。事兒雖小,不也是妒忌嗎?

從羅貫中塑造的兩百多個三國人物當中,我感受到了聰明絕頂的智慧,勇猛無敵的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亂世之中,到底誰是真英雄?

讀了《三國演義》,我心中有了個疑問:誰是真英雄?是“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還是“忠義”待人的劉備呢?在書中,我更喜歡曹操,認爲他值得“英雄”二字,他發現人才、賞識人才,而且,謀略過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敵於先。

說起曹操和劉備,他們倆是《三國演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兩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相反:“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那麼,兩個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亂世之中舉起了曹軍和劉軍的大旗,誰纔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驍騎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個小官,才華不被發現,一生碌碌無爲,但曹操身處亂世之中,才華得以施展,不愧爲“亂世之奸雄”。

而劉備,本是織蓆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實力,運氣也極佳。先是在桃園與關張二人拜爲兄弟,又從公孫瓚那裏獲得一員大將趙子龍(趙雲)。劉備所得的這3人,爲他後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

那劉備與曹操是靠什麼從一個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還有各自身上的優點!

我認爲曹操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善於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曹操也十分愛才,甚至求賢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屬荀彧,他的謀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遠,換做他人可能會認爲荀彧是個定時炸彈,會殺掉他,以除後患,但曹操沒有。曹操不僅沒有殺掉他,還將他視爲知己,有事也會詢問他的意見,甚至叫大兒子曹丕好好向他學習。

曹操不僅對自己人好,對其他有才華的人也極好。例如在書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帶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這個邳城正是關羽帶人駐守的地方。曹操想勸關羽爲他所用,但關羽不答應,只說若有劉備的消息,會立刻追去。儘管如此,曹操還是答應了關羽,而且最後關羽追劉備而去時,雖然有人勸曹操殺掉關羽以除後患,但曹操拒絕了。他說寧願與關羽爲敵,也捨不得殺他,這顯示了曹操拳拳愛才之心。

曹操若僅僅只有愛才之心,是無法成大業的。他不僅有愛才之心,還有料敵於先的本事。在書中,當劉備擋下曹軍攻往徐州的大軍時,劉備給曹操一封信,勸說他撤兵,曹操還沒有打開信,就已詳細猜出信的內容了。

而劉備的優點是仁義,但這不一定是福。當他帶着新野城20萬百姓朝江東奔去逃難時,因百姓拖了進度,而被曹軍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沒逃過曹軍的追捕,而劉備也折損了好多士兵。而且劉備的仁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趙雲面前摔阿斗一樣,我覺得不是真心的,怎麼會捨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雖說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過於強調仁義卻未必是真。

與劉備相比,我認爲,曹操略勝一籌,而這個能料敵於先,又慧眼識才,而且心懷整個天下的曹操爲什麼會被稱爲曹賊、奸臣呢?也許,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舊朝代爲代價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敗了,那恐怕就變成人們口中的賊了,所謂“成王敗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亂世之中,若有機會,曹操也能成爲“治世之能臣”。

無論如何,曹操的才華在亂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給他的機遇,遠少於劉備,劉備有了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但曹操沒有。雖然劉備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覺得曹操本身比劉備更有才華。曹操熟讀兵法且能運用自如,這一點,劉備遠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幾個機會。

所以,到底誰是真英雄呢?在我心裏,曹操比劉備更稱得上“英雄”二字。

不過,英雄應該只存在於人們心中,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或是歷史中一位厲害的統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凡人。亂世出英雄,俗世,照樣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細心觀察,也許,你身邊就有一位關心你、照顧你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堵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假期裏,我 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這“一部家喻戶曉的歷史鉅作,一本經久不衰的文學精品。”

《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它是明朝大文學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改寫而成的,藝術地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地歷史進程。

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異,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將:昏庸的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許楮、典韋,狡詐的曹操,機智的諸葛亮,仁義的劉備……其中,我最欣賞的是關羽。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 。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鬚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爲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拜爲劉備的義弟,爲人傲上而不忍下,蜀漢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關羽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丹鳳眼,臥蠶眉,面若重棗,須長二尺,手提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冽。

關羽有勇有謀,武藝驚人。“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無不顯其威猛。有一次,車胄設計將劉備留在敵營,一國之主被俘,情形十萬火急,關公義不容辭扛起救主責任,但當時蜀國的力量不及袁紹軍,明着率兵攻城救主,顯然難以取勝。他便命手下穿上曹軍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門的兵怎肯叫開就開呢?這時關公就應道:“只怕劉備知道,疾快開門。”小兵一聽就慌了,因爲如果讓劉備知道袁紹和曹操聯手的話,一定會戒備,這可是軍機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開門,門一開,關公便舞着大刀衝進城,直奔軍營一刀斬了車胄,救出劉備。

關羽忠肝義膽,情深意重,只要對他有恩,絕對不會忘記。不僅對自己的主上和朋友,就是對方的將領和敵人,也絕不會忘記他們對自己的恩情。一次,曹操送雲長一件戰袍,可關羽沒脫下舊袍,曹孟德便問:“雲長爲何不脫下舊袍呢?”雲長答:“此袍乃我兄長所賜,我決不會丟棄它。”可見雲長對自己主上有多麼情深意重,忠心耿耿向着劉備。另一次,雲長千里走單騎護送嫂嫂,晚上歇宿,曹操故意只撥一間房子給關羽,關羽請嫂嫂進屋休息,自己立在門外守護,一直立到天亮。還有一次,蜀軍大破曹軍,曹操帶着兵將,想超近路從華容道逃出去,卻不知正中孔明之計,被關羽攔住。但由於曹操有恩於關羽,出於對曹操的感激,關羽纔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勇氣無雙,毅力非凡。有一次,關羽中計被敵將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請神醫華佗來診,華佗說毒已入骨,須割開手臂刮掉毒。關羽一口答應。華佗便割開了關羽的手臂,只見關羽邊喝酒,邊與謀士馬良下棋,絲毫沒有痛苦之意。真可謂“戰神”!

但是人無完人,關羽也有弱點。他過分虛榮,過分驕傲,馬超來降時,他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誰能比,諸葛亮在信中說:“孟起雖雄烈過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羣也。”關羽聽後,非常高興,立即到處把諸葛的這封信給別人看。後來,劉備評五虎將時,將黃忠列爲後將軍。關羽聽說後,非常不服氣,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爲伍也。”可見關羽雖然有很強的軍事才幹,但是個性太強。

不過關羽爲劉備的事業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關羽,凝聚忠、義、信、智、仁、勇於一身,不愧爲萬民敬仰的 “武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在我懵懂的孩提年代,每當我嚎啕大哭時,父母總會遞上一本書——《三國演義》,而每當這時,我總會停下嗚咽的哭聲,安安靜靜地躲在某個小角落,細細的咀嚼起來。從小它便是我的良師益友,時至今日,它仍像一杯龍井,歷久彌香。

它將我帶到諸葛孔明面前,使我熟識了這位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也讓我深深的我喜歡上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精彩的故事情節徹底將我陶醉了,使我整天整夜的茶飯不思、寢不安席,直到看完最後一行字,才舒了一口氣——總算把故事全部看完了。

今年暑假,當我第二次翻開《三國演義》時,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闊別重逢,精彩的故事情節更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是諸葛孔明的精神。他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諾、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並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寫下了火燒赤壁的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憑藉着一顆造福衆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註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着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終點出徵。

合起書本,回望窗外:睡朦朦的氣息依舊塞滿了仄仄的過道,房頂的燈仍獨自地開着,空蕩無人的空場上,也只偶爾傳來一兩聲狗的淒瀝涰泣。攀滿了半壁的樹藤上忽而立着一隻溼透的烏鴉,我一眼惘然的盯着它,心中是千絲萬縷的哀愁。折起書本,無力地支起不聽使喚的身軀,長嘆一聲,踱出家門——

當同學傳給我一個難以置信的消息——我將代表全班同學出戰八百米賽跑時,我驚呆了,我茫然了,我木訥了。這對我來說,彷彿是不可能的,班中高手如雲,難道老師想讓我出醜?一個身影彷彿就在我的身後不停地癡笑。我獨自一人呆坐在椅子上,心亂如麻——那是深秋,校園裏的大樹下正零亂地飄着一片又一片金黃的枯葉。我滿懷自信地踱步在賽道上,心中綻放着必勝的微笑。一聲槍響,我飛一般地翔馳在賽道上,遙遙。最後一圈了,最後一圈了,我強忍住勝利的喜悅,用盡全身力氣衝了過去,可是就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因爲熱身不足,我的腳突然扭了一下,重重的倒在了地上,只能看見勝利者站在領獎臺上甜蜜的微笑……

我扼腕長嘆,無奈的搖頭。腦中忽而閃出諸葛孔明北征失敗卻鍥而不捨,試與天公再比高的畫面,忽然恍然大悟——是啊,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伴隨着多多少少的風風雨雨,但關鍵要看你如何對待,或沉溺於失敗的陰影裏,不思悔改;或吸取教訓,積極正確的去面對失敗,爲將來的成功打下紮實的基礎。前者則一事無成,只會背對着夢想的大門一味的嘆息,而後者便劈波斬浪,在夢想的征途上縱橫馳騁。而作爲祖國的未來,我們應勇敢地擡起頭,積極的去面對,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才能打開夢想的大門!

我釋然了,擡起頭,一步並作兩步,衝入家門。突然,一聲長啼,那烏鴉展翅突飛,直上青雲。

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失敗是必要的,挫折是必要的,逆境是必要的,這些並不能成爲你放棄理想的理由。也正因爲這樣,我們要更加勇敢,因爲怯懦只會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要更加頑強,因爲成功必須經過一次次的錘鍊與鞭打。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伴隨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悲傷,不必失落,不必埋怨,燃燒起心中希望的火苗,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懦弱;多一份謹慎,少一份輕率,積極樂觀、不卑不亢地馳騁在夢想的征途上吧!我的欽佩感頓時油然而生,諸葛孔明的身影彷彿高大起來,我又彷彿看到了他出兵北伐的身影,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這時,我也彷彿踏上了理想的征途,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