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讓思想衝破牢籠》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5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讓思想衝破牢籠》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讓思想衝破牢籠》讀後感

《讓思想衝破牢籠》這本書的作者是同濟大學的王健教授,這本書是他給全國各大企業管理層講課的幾場報告會的實錄整理的。粗略翻閱之後,深深被書中大量引用的事例論證所吸引,經過仔細閱讀,真是覺得如獲至寶,特別讓我感慨的是,這本書中的好多話都好像在說我自己,讓人讀後有大徹大悟之感!這本書詳細地闡述了創新的必要性。在今天,創新決定生存,而創新思維是最低成本的超越之道。下面,我把感觸最深的幾點寫下來,希望自己能開發智慧,增長智慧:

知識經濟時代是相對於工業革命時期的,那個時候非常需要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說出來的,他說的時候是1605年,距離現在已經有半個世紀了,那個時候的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不容置疑的。那麼現在呢?現在應該換成“智慧纔是真正的力量”。爲什麼?因爲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也曾多次被名叫“智慧人生講堂”的論題所感動。

什麼叫知識?同濟大學的王健教授認爲:知識相對於智慧是死勞動,是完成時態的勞動,是過去時態的勞動。什麼是智慧?智慧是活勞動,是現在進行時態的勞動。

其實佛教對時態這個概念或許會解釋爲:是‘當下的’,智慧是‘當下的’勞動,並提倡要‘活在當下’。人的生命是由無數的‘當下’組成。如果我們都能把握好每一個‘當下’,把每一個‘當下’過好、發揮好、管理好,人的一生將是成功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另外,知識可以複製、可以學習、可以傳遞、可以模仿,但是智慧在本質上是需要我們創新的。智慧是不可模仿,也不可複製,是‘當下’的。時間、地點、氣候、人物等諸多條件(緣)都是‘當下’的,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緣)發生了變化,就不是‘當下’的了。

至於智慧應該如何去解釋?由於自己知識淺陋,更沒有智慧,所以只是有所意會而無法圓滿言說。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智慧是爲人處世的方便善巧,是一種創意吧?,這種方便善巧或者創意,要隨順自然,隨順衆生,隨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我們不能改變自然和事物的發展規律,只能順應。現在正是冬季時節,我們不能抱怨冬季的嚴寒和冷酷,我們只能順應它――多穿些保暖衣物,多在室內活動,多一些適應冬季的保護措施。另外,自己已經年過50有1,是不能再與自己30、40歲的時候比的,年齡不饒人啊!

希望自己能開發智慧,增長智慧,將知識轉化爲智慧,學着做人,學着做事,做有用的人,做有利於大衆的事,努力實踐,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