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貝多芬傳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後感 閱讀(1.2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貝多芬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貝多芬傳讀後感(合集1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1

羅曼羅蘭希望通過《名人傳》讓人們“呼吸到英雄的氣息”,的確,他做到了。貝多芬這個已成爲音樂符號的傳奇人物總是讓人充滿憧憬和嚮往,彷彿他是生在天堂般的光影間,才能從他的指尖流淌出如此天籟般的音樂。爲了更好地理解貝多芬的音樂,我陶醉在夢幻的《田園交響曲》中,我震撼於《命運交響曲》那緊扣心門的旋律,我徜徉在《月光曲》優雅的.韻律間,我感動於《致愛麗絲》讓人心動的音符……我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般覺得耳朵不夠用過,這就是貝多芬的魅力,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以前我從未讀過貝多芬的傳記,貝多芬在我心裏就是一個傳奇,是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讓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去觀察貝多芬,瞭解貝多芬,我心中的音樂聖人原來是個“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髮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据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着他,特別是耳聾,對常人來說也許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毀滅,而對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過,否則他不會在32歲時就對他的兄弟立下遺囑,面對殘酷的命運,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着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貝多芬在給兄弟的遺囑中寫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們的孩子,永遠要記住這一點: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錢。”他特別注重做人的操守,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尤爲重要。他是那麼的桀驁不馴,面對王公貴族,他藐視他們的世俗和渺小,他總是揚起他高傲的頭顱,因爲他是貝多芬,我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資本高傲。

貝多芬是不幸的,命運給了他太多的磨難,貧窮、殘廢、孤獨……《孟子·告子下》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這些磨難造就了這個音樂傳奇。因此當我們遭遇困難和磨難之時,就是命運將降大任於斯人之日,只要你抱着自己不變的理想,堅持下去,你也會成爲英雄,讓我們都把痛苦都換成歡樂吧!你一定行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2

我因爲家庭父母的悲離,長時間的自我封閉在自己內心的牢籠之中。那裏沒有陽光,沒有溫暖,甚至沒有空氣。那種感覺讓我窒息,讓我絕望。於是我沉溺於閱讀之中。

他,一代大師貝多芬。童年時缺少家庭溫情,成年後愛情屢屢幻滅,後來又被致命的耳疾所折磨。正如傅雷所說:“耳聾,對於平常人來說是一部分世界的幻滅,對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的幻滅。:這一打擊曾一度把貝多芬逼向絕望,他說:”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

我開始僞裝,裝得和平時並沒有兩樣,反而會更開心,因爲我並不想讓別人知道在我身上所發生的事。上課走神,講話,不認真聽課。成績一時間一落千丈。

1802年,貝多芬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內心的掙扎。這時頹廢而驕傲的情緒迫使他準備自殺。讓而就在這直面死亡的時刻,英雄誕生了。這是以死來關照生,又重新投入生的偉大抉擇,“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由此奏出了最強的樂章。《第二交響曲》則全面地反映了他青春時的愛情,從中可感覺帶壓倒一切的堅強意志,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將憂鬱一掃而空。生命力在樂曲的終局燃燒。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自己命中註定的苦難;他渴望病癒,渴望愛情,內心充滿了希冀。

讀到這兒,我覺得這個人物一下子鮮活了起來,他好像在書中對我以及千千萬萬個迷茫青年說:“不要放棄,希望就在眼前。”我的內心也充斥着一股能量,有一股激流在胸間流淌着,奔騰着。一種莫名的感動與希望在心間充滿。我開始努力學習,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我心中有一個信念迫使我更加努力,一次一次做完題後的疲憊和汗水都是迎接更好的'我的希望。我渴望着快樂,渴望着幸福,與命運搏鬥着,因爲我相信着希望會給予我更強大的力量讓我去面對。那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我最大的信仰。

最終他成爲了名垂千古的音樂家。

最終我回到了原來的學習水平。過程雖讓艱辛,但歷經了風雨過後,我們的世界都由清一色的灰暗變爲了色彩斑斕,春暖花開。

我還是沉溺於書中,久久不能自拔。腦海中浮現出了他說的那句話:“我願證明,誰若行爲高尚、善良,比同樣能承受苦難。竭力盡善,愛自由甚過一切,即使爲了王座,也永不出賣真理。”其實我也願意與他一起證明。

盛夏清晨,空氣中還散發着一股茉莉花的清香,細碎的陽光透過樹葉撒下斑駁的樹影。它們——茉莉花、陽光和影子見證了在我生命之中最美好的邂逅。。

其實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這並不重要,生命原是源源不斷的、澎湃激盪的洪流,英雄本色正是在巨浪向着岩石一次又一次的撞擊中呈現出來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3

他沒有豐衣足食的生活,沒有溫情無比的家庭氣氛,沒有氣宇軒昂的高大外表。母親的早逝,肩上的家庭經濟負擔給那些可憐的“沒有”雪上加霜。四歲多時,他被父親整日關在屋內,面對的是洋琴、提琴。或許爲了家庭,他一開始是不得不觸碰它們。但漸漸地,他熱愛上了音樂。音樂是他生命中能給他足夠激情的東西,是他生命的一個大部分。然而,疾病讓他苦不堪言,使他的聽覺慢慢喪失。

熱愛音樂的人失去了聽覺就如同美食家喪失了味覺,在音樂的道路上應如何走下去?許多人會絕望,會放棄,會抱怨上天不公,然而貝多芬的堅持追求便註定了他是一個不平凡的或者說是偉大的音樂家。維也納音樂廳響起的音律展現了他的氣魄,他對命運的理解,他對遠大追求的註釋。自始自終,他終究是個艱難的行者,潦倒一生,與病魔抗爭,但他無怨無悔,即使再艱難,也要爬着向夢想走去!勿容置疑,貝多芬是個成功者,他堅定地登上了自己的人生之巔,終於含笑含淚閉眼。

司馬遷受盡侮辱,卻筆耕不輟,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卻胸懷夢想,張海迪失去行走能力,卻從未沉淪言敗,愛迪生遭到數百次失敗,卻仍堅持發明。楊利偉飽受訓練折磨,卻年年如一日。這些或是折了翅膀的天使,或是忍辱負重的健兒,都帶給我無限力量。這些平凡的人們在路上磕磕碰碰,步履蹣跚,卻始終不忘自己的方向,他們在自己的路上不停地行走,不去想身後是否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遠方,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十八九歲的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幻想着美妙的大學生,追求着高品質的詩意人生。然而,我們的心靈又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擊,所謂的“夢想”“追求”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偉大的夢想瞬間被拋之腦後。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選擇輕生。與貝多芬相比,我們變得那麼渺小。追求的'過程本事就是困難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難道不應該懷揣夢想,忍受一切風風雨雨的洗禮,戰勝所有艱難險阻嗎?有了內心真正的追求,才能支撐我們一路向前。它的力量有多大?貝多芬告訴我們,很大很大,大到可以用心來傾聽音樂的氣息,用心來感受生命的意義。而我們的?一樣可以!風雨折斷了我們的翅膀,我們就用自己的內心來拯救。我們要學會直面苦難,一次一次更加堅強,讓自己的強大內心來指引我們走向理想高地。

貝多芬不爲名,不爲利,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爲了夢想,他走上了一條艱難的小道,他不怨也不悔,不悲也不喜。平凡卻不平庸地走過了一生。

我們的追求是什麼?它們在何處?但願我們能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標,然後風雨無阻地勇敢前行!

貝多芬傳讀後感4

就在這一瞬間,一陣悠揚的鋼琴聲吧我帶回到現實。我心頭裏的一片片烏雲,從而消散,無影無蹤。不知是什麼的力量讓我振作起來…

還記得那一次我推開了那扇門,優美的鋼琴聲傳入了我的耳際,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人,他那蓬鬆濃密的頭髮,真令人有點不堪入目。他在鋼琴前入迷得彈着,我被他的琴聲吸引住,我大聲誇讚道:你彈得太好了!但他絲毫未動,於是,我小步邁上前,但我的走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憤怒的眼神望着我,眼睛在臉上放射出光芒,好像刺穿了我的內心。他發瘋似地向我砸東西,我無奈地走上說了一句:我只但是想和你交談一下,和你傾訴我的心事而已。我低下了頭,滿臉的沮喪。他揮一揮手,彈起了愉快的樂章,對我笑了一笑。他拿起紙條寫到:此刻你快樂些了嗎?我願意和你交談了,你盡情傾訴吧。

我在紙上寫道:我是個憂愁女孩,生活中是那麼的脆弱,遇到挫折,只會逃避,不時想說出放下二字。他細細地看,笑一笑,在紙上快速的寫上幾句話,遞給了我,我一絲不苟地看,感到一點憂傷,他寫上了自我的悲慘遭遇:誰的人生都會有挫折,只是大家應對的方式不一樣。十幾歲時,我的媽媽因病去世了,我的家就像只剩我一個孤零零的活着,這一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溫度,冷冰冰的,痛苦的感覺,沉重的打擊纏繞我,但我怎樣能這樣就倒下呢?我勇敢地和命運作鬥爭,因此,我悲苦生命因爲堅強的點綴而美麗起來。之後我的音樂世界,幸福的來源受到耳聾的打擊,可能別人這時會放下音樂,甚至放下生命,但我不會,因爲這已不是第一次被命運捉弄了,是歲月把我練成了巨人,一個堅強的人,我毅然承受着痛苦…只要你有一種意志,一個決心,把命運改寫,衝破艱難,挫折,你就戰勝了生命,看到了彩虹!堅強是戰勝困難的最好方法。

我很驚奇疑惑,在紙上忍不住地問:這麼悲慘的`命運,你怎樣能彈奏出這樣愉快的音樂呢?怎樣能這麼堅強地活着,你必須有藏在心裏的信念吧!

他堅定的對我說:人不是因應生活而生活,只要有堅強的意志,一樣能夠活得精彩。人生的好處不是名與利,不是地位與金錢,而是用心地譜寫生活,充實地活着,那便是一個完美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只屬於音樂,我能夠爲音樂付出一切,我亦能夠吧畢生的精力全活在這個完美的世界中,音樂就是我心中唯一的信念罷了。

在這一刻,我好似懂得了什麼,然後我在紙上寫上:多謝你,請問我能夠問你最後的一個問題嗎?他點了點頭。

“你是貝多芬嗎?我用力地在紙上寫。他笑了笑,繼續做工作,繼續譜寫完美這個詞語…

音響響起了雄厚渾濁的《命運交響曲》,這一次我真的醒了,被一個音樂巨人的心靈喚醒了,被他的精神重新洗禮了一次。心裏多的是感受,生活多的是完美,人生多的是思考…

貝多芬傳讀後感5

《貝多芬傳》讀後感作文讀着讀着,我的心中怦然一震,螞蟻是很渺小的,但是它們有着一種"爲他人着想"的崇高精神,這,難道不值得我們人類學習嗎?而我—我走完了一條更少人跡的路。人生自古傷離別,看着會考詭異的笑容漸漸明朗,離別的日子越來越近。

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及第九交響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爲之動容隨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動震撼不已。這對我這種幾近音癡的人來說是極少見的。我便一直驚異於何以一個失聰之人竟能創造出如此奇蹟及至讀了傅譯名著之一《貝多芬傳》才明白其中曲折。

貝多芬的一生可說是一部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這些還都不足以摧毀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獨。看過他畫像的人都不禁從那逆立的亂髮令人震懾的目光推斷其性格:孤僻冷峻憤世嫉俗。而事實上不然。他慈悲熱烈比任何人都熱愛自然渴望與人交往熱愛世界和人類。然而卻恰恰是這種美德深深加劇了他的痛苦;自從發覺開始耳聾他就不得不選擇了遠離人羣而獨處他不願看到別人憐憫的目光。這種被迫和人類分離的孤獨是他最最無法忍受的。他就在這樣強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受着身心雙重的煎熬幾度差點被擊垮。32歲那年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

看他的遺囑時我竟產生一個念頭:對他自己來說如果那時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樂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後無窮無盡的苦難面對殘酷的命運用他自己的話說“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只是對人類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會就此撒手歸去擺脫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癒偏偏希望“可憐的人類”快樂幸福。於是這天生的性格給予他無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脫同時拒諸門外又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積聚到無法承受時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爲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耳聾對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爲自己而且爲着人類爲着“可憐的人類”!沒有如此熱烈、慈悲的胸懷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這種天性大大加劇的痛苦換來了人類的歡樂這就是英雄的犧牲多麼悲壯的偉大!

英雄本身就註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難。正如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似乎已成爲古今中外一條不變的真理又是多麼殘酷和無奈!人類每一偉大成就的誕生都必然要有個人的犧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該緊緊牢記這一點吧。

貝多芬傳讀後感6

就在這一瞬間,一陣悠揚的鋼琴聲吧我帶回到現實。我心頭裏的一片片烏雲,從而消散,無影無蹤。不知是什麼的力量讓我振作起來…

還記得那一次我推開了那扇門,優美的鋼琴聲傳入了我的耳際,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人,他那蓬鬆濃密的頭髮,真令人有點不堪入目。他在鋼琴前入迷得彈着,我被他的琴聲吸引住,我大聲誇讚道:你彈得太好了!但他絲毫未動,於是,我小步邁上前,但我的走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憤怒的眼神望着我,眼睛在臉上放射出光芒,好像刺穿了我的內心。他發瘋似地向我砸東西,我無奈地走上說了一句:我只不過想和你交談一下,和你傾訴我的心事而已。我低下了頭,滿臉的沮喪。他揮一揮手,彈起了愉快的樂章,對我笑了一笑。他拿起紙條寫到:現在你快樂些了嗎?我願意和你交談了,你盡情傾訴吧。

我在紙上寫道:我是個憂愁女孩,生活中是那麼的脆弱,遇到挫折,只會逃避,不時想說出放棄二字。他細細地看,笑一笑,在紙上快速的寫上幾句話,遞給了我,我一絲不苟地看,感到一點憂傷,他寫上了自己的悲慘遭遇:誰的人生都會有挫折,只是大家面對的方式不同。十幾歲時,我的媽媽因病去世了,我的家就像只剩我一個孤零零的活着,這一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溫度,冷冰冰的,痛苦的感覺,沉重的打擊纏繞我,但我怎麼能這樣就倒下呢?我勇敢地和命運作鬥爭,因此,我悲苦生命因爲堅強的點綴而美麗起來。之後我的音樂世界,幸福的來源受到耳聾的打擊,可能別人這時會放棄音樂,甚至放棄生命,但我不會,因爲這已不是第一次被命運捉弄了,是歲月把我練成了巨人,一個堅強的人,我毅然承受着痛苦…只要你有一種意志,一個決心,把命運改寫,衝破艱難,挫折,你就戰勝了生命,看到了彩虹!堅強是戰勝困難的最好方法。

我很驚奇疑惑,在紙上忍不住地問:這麼悲慘的'命運,你怎麼能彈奏出這樣愉快的音樂呢?怎麼能這麼堅強地活着,你一定有藏在心裏的信念吧!

他堅定的對我說:人不是因應生活而生活,只要有堅強的意志,一樣可以活得精彩。人生的意義不是名與利,不是地位與金錢,而是積極地譜寫生活,充實地活着,那便是一個美好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只屬於音樂,我可以爲音樂付出一切,我亦可以吧畢生的精力全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音樂就是我心中唯一的信念罷了。

在這一刻,我好似懂得了什麼,然後我在紙上寫上:謝謝你,請問我可以問你最後的一個問題嗎?他點了點頭。

“你是貝多芬嗎?我用力地在紙上寫。他笑了笑,繼續做工作,繼續譜寫美好這個詞語…

音響響起了雄厚渾濁的《命運交響曲》,這一次我真的醒了,被一個音樂巨人的心靈喚醒了,被他的精神重新洗禮了一次。心裏多的是感受,生活多的是美好,人生多的是思考…

貝多芬傳讀後感7

羅曼·羅蘭說:“我稱之爲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力量取勝的人,而僅僅是因其心靈才偉大的人。”而貝多芬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榜樣。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滿艱辛,缺少家庭溫暖。從一開始,生活於他就是一場悲壯的戰鬥。貝多芬剛四歲,他父親就一連幾個小時把他釘在羽管鍵琴前面,或者把他關在房間裏,逼着他練小提琴,繁重的作業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差一點就讓他恨死了音樂這門藝術,以致必得用暴力才能強迫他學下去。

1792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了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此時,病痛已在叩門,且一旦上身便不再離開。1796至1800年間,耳聾症開始肆虐,耳鳴不分晝夜地折磨着他,內臟也疼痛不已。

除了肉體的痛苦,他還受着別的困擾。在他喜歡的人嫁於他人時,他幾乎想自殺,但他那種百折不撓的道德觀念阻止了他。他性格剛強,不甘心在磨難面前屈服。

這愛情,這痛苦,這意志,這時而沮喪時而高傲的情緒,這內心的悲劇,都反映在1802年的偉大作品中。如《喪禮奏鳴曲》,《幻想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第二奏鳴曲》。而《第二交響樂》則更多得反映了他青春的愛情,從中可以感覺到壓倒一切的堅強意志,一股不可抗拒力量將愁緒一掃而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低谷,貝多芬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無可挽救:他渴望痊癒,渴望愛情,心中充滿了希翼。

但是後來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患了氣管炎,肺病,急性關節炎,黃疸病,結膜炎等疾病。

1824年他指揮《第九交響樂》,全場一致鼓掌,但他卻一點也聽不見。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拉起他的`手,請他轉過身來面向觀衆時,他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這才明白過來。

1826年底,他患了胸膜炎。1827年在他彌留之際,他很清醒地寫道:“我耐着性子,心想:任何痛苦必會帶來善果。”善就是解脫。

死神終於來了。正當風雨交際之夜,他離開了人間。時爲1827年3月26日。

羅曼·羅蘭把貝多芬的一生比喻爲風雨交加的一天。“意志的力量使我們重見光明。一個窮困潦倒,殘廢而孤獨,生而痛苦,世界從未給予他歡樂的人,卻創造了換了奉獻給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難鍛造了歡樂。

他用自己的行爲證實了自己的話“我願證明,誰若行爲高尚,善良,必能同樣承受苦難。”

他教會了我們如何生,如何死。

我們應像他一般:“惟其痛苦,纔有歡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8

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這絕對辦不到。生活是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貝多芬

或許,這個世上有無以計數的名人,他們有着各自的故事。但貝多芬一定是那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而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勵着我不斷前進。

命運,似乎一直在與貝多芬開玩笑。家境貧寒不說,父母早逝,養活家人的重擔有些過早地壓在了他身上,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對他的認可,卻雙耳失聰。再無法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這,對一個人是不是太殘酷了些?

雙耳失聰,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其痛苦程度就像畫家的兩眼失明,品酒師失去了味覺,裁縫失去了雙手一樣。那種痛,是失去至愛的心在滴血,或者更像是哪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坍塌,灰濛濛的天就那樣壓了下去,令人無法喘息。

可是貝多芬去並沒有因此從歷史的舞臺上黯然離場,而是從耳聾的悲哀中走出來,將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我似乎聽得見剛開始他因聽不見而發出的憤怒吼叫,看得見他煩躁痛苦的神情,但他卻憑着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的熱愛,走出了磨難以及磨難所帶給他的不良情緒,將自己的思想注入音樂中,用另一種方式表達着他的喜怒哀樂,用生命譜出了一篇篇不朽的樂章!

他,貝多芬,如他所說,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的一生歷經坎坷,屢遇磨難。可面對這些磨難時,他總是毫不退縮,直面挑戰。縱使困難挫折足以使他萬念俱灰,他仍是堅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決不向命運低頭!

人們常說,世事難料,命運有時也會一反平靜來點風浪,有的人連忙退入避風港,再也不願出海;有的人則直面逆境,頑強的駕駛着船隻,駛向另一片更廣闊的天地。無疑,待風浪過後,最絢麗的彩虹肯定爲後者所獨享。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辦呢?我想,我們也應該像貝多芬那樣,永遠不熄滅對生活的'熱情,堅持自己的夢想走下去。世界如此美好,挫折不應該成爲我們厭世的理由。

曾經聽一個好友說起過:“即使生活有100個讓你哭的理由,那你就要找出101個理由讓生活笑。”其實我覺得只要一個理由使足夠了,那便是“我在這世界上還有我的夢想,我的信仰和愛我的人,挫折是生活對我的考驗,我決不能讓他們失望!”

聽着激情豪邁的《命運交響曲》,彷彿眼前又出現了那張堅毅的臉龐,正緊緊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放。

他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烈火,永垂不朽的英雄!

貝多芬傳讀後感9

這讓我聯想到《貝多芬傳》。

音樂家貝多芬的父親出於家庭經濟的需要,急於開發貝多芬的音樂天賦,便逼迫貝多芬練習小提琴和管風琴,使貝多芬走上了音樂的道路,最終成爲"音樂巨人",奏出《命運交響樂》。這個故事讓我們領悟到那麼一個道理:家長的督促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儘管這種壓力使孩子感到痛苦。

或許,有人認爲學習全憑興趣和愛好,否則,就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學習效果,甚至造成厭學。可是,我個人認爲:學習不一定全憑興趣和愛好,有時要靠外界的壓力,外界壓力往往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

就拿國中的學習來說吧,不見得每個學生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綜實等科目全都感興趣,也不見得每個學生對每一科目的每一章節全都感興趣。怎麼辦?那就得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強迫學生學習。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有時會不願意自覺學習而消極怠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向他佈置學習的內容,提出學習的要求和奮鬥的目標。例如,學生不認真完成並依時繳交作業,就得留堂補做;學生不願背書,就要請家長在家協助老師監督背誦。其實,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就具有強制性。

一個老師帶一名學生到操場散步談心,走了三圈,用了六分鐘。老師叫這位學生獨自再走三圈,好好想想剛纔老師的話。這位學生又走了三圈,耗去兩分多鐘。老師二話不說,往這位學生的肩膀上放了一塊十斤重的石頭,然後要他再走一圈。按理說,這位學生會走得慢一點。誰料,由於有石頭硌着壓着,這位學生竟然跑起來了,一圈下來,只用了三十多秒。這個故事說明:壓力可以轉化爲動力,壓力與效率、效果成正比。

從《孫權勸學》來看,要不是孫權費盡口舌,現身說法,連勸帶逼,軟硬兼施,呂蒙就不會去治經知往事,吳下阿蒙就不能對魯肅自豪地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有人問鋼琴家劉詩昆:"你喜歡鋼琴嗎?"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不喜歡鋼琴。可是他感謝父母。因爲他父母強迫他學鋼琴謀生,所以他纔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我再一次強調:學習不一定全憑興趣和愛好,有時要靠外界的壓力,外界壓力往往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

對學生來說,給予適當的學習壓力是必須的,所以,對時下常提的"減負",我是審慎看待的,不敢完全苟同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10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了不起的音樂家貝多芬說的一句名言。在我還沒有接觸鋼琴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講過這句話。我想知道他經歷了些什麼?爲什麼他說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後來,我開始學習鋼琴,接觸到了貝多芬的很多音樂作品,我一遍遍地聽他的《田園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沉浸在他的音樂世界裏。老師告訴我,他被人們尊稱爲“樂聖”和“交響樂之王”。這時候,我對貝多芬就更感興趣了。於是,我纏着媽媽給我買關於貝多芬的傳記,終於,在我二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貝多芬傳記》這本書。

我一拿到這本書,它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着我,又彷彿塗上了強力膠,把我的手牢牢地粘在上面,讓我手不釋卷。我早上看,晚上看,躲在被子裏偷偷看,就連吃飯和上廁所時都在看,媽媽笑着說我被這本書迷住了,簡直是廢寢忘食了!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貝多芬是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音樂天才。他家境貧寒,童年十分悲慘。他在幼年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即興創作,挑起家庭的重擔。他是一個禍福相依的堅強的青年人,當他成年以後,爲了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他受教於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這個時候,命運給了貝多芬沉重的一擊——他的耳朵失聰了。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該是多麼悲慘呀!就像是一隻小鳥沒有了翅膀,無法展翅飛翔;又像是一臺汽車失去了引擎,無法發動、馳騁。但是貝多芬勇敢地扼住命運的咽喉,與命運抗爭。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一系列傳世的經典樂章。

貝多芬是個勇敢頑強的人,他一生幾乎沒有享受過快樂,伴隨他一生的是貧窮和苦難,但是他的音樂卻總是充滿着光明、力量,催人奮進!當他去世了,他的音樂生涯結束了,但他偉大一生的'傳說卻在人間開始了新的生命。我被他的這種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明白:苦難能夠摧毀一個人的勇氣,但同時也能造就一個人的意志,我們要勇敢的面對一切困難,扼住命運的咽喉,努力做生活的強者。

讀完《貝多芬傳》我受到了很深的啓發:命運多舛的貝多芬尚且如此頑強,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擁有健康挺拔的體魄,擁有良好優越學習條件,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我們更應該努力進取。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我們取得好成績時,要放平心態,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迎難而上!只有不斷努力,不斷奮鬥,我們纔會變得更優秀,請記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貝多芬傳讀後感11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在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昂一所破舊簡陋房子的小閣樓上。從一開始,人生對他來說就像一次殘酷的戰爭。他的父親是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最初嫁給一個官臣之家的男僕,丈夫死後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父親想發掘他音樂的天賦,以便將他當作神童來炫耀。父親用暴力逼着他學習各種樂器,繁重的功課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幾乎讓他恨死了音樂。他的童年幾乎無溫暖可言,看着都覺得心酸,也讓我覺得很疑惑。在一個沒有溫暖、沒有關愛的家庭,怎麼會培養出如此出色的音樂家?難道真是逆境磨礪人嗎?

十二歲的貝多芬就受聘爲宮廷古鋼琴與風琴師,負起了養家的重任。那麼,12歲時的'我在幹嘛?12歲的我,在上六年級,在和同齡人高談闊論着理想,沉浸在家人的關愛中。

貝多芬遠赴維也納拜見莫扎特,也在那裏舉行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維也納市民爲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突然讓我想起了蕭風的《貝多芬的悲傷》的歌詞“黑白琴鍵上譜寫華麗的樂章”。但很不幸,母親不久就去世了。這似乎是老天爺的妒忌心在作怪,在他事業稍有成就時,卻再次把痛苦帶來他身邊,奪走他的親人。沒有了親人,世界就會像坍塌了一樣,是那麼的無助,那麼的孤獨。我不敢再去想象失去親人的那種滋味。

老天果然是嫉妒貝多芬的才華。它再一次把災難帶給貝多芬。貝多芬在一帆順風之際,聲名如日中天之時,不幸的命運再次降臨在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這是個很殘酷的打擊。一個音樂家沒有了聽覺,就像奔跑的斑馬沒了四肢,再也奔跑不起來。多麼可悲啊!於是貝多芬隱瞞着,他害怕被別人發覺,就逐漸離羣索居,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總算是有個心靈伴侶了,總算可以讓貝多芬不再那麼孤僻了。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他人指揮。貝多芬仍在舞臺上彈奏,當全曲演奏完畢,聽衆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纔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爲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真感到欣慰!

貝多芬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裏,寫作了五首最後的絃樂四重奏曲。這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

我從他身上領悟到了,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惟其痛苦,纔有歡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12

前兩天,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貝多芬傳》的書,覺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實和典故,講述了貝多芬成長、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時文筆流暢、精煉清晰。筆下描述的貝多芬發奮圖強、鍥而不捨、頑強拼搏的精神,讓我看了深受啓發。

貝多芬是18世紀的德國音樂家,他譜寫了衆多優美動聽的樂曲,他高尚的品德讓我心生敬佩。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親是一個酒鬼,酗酒敗了家業,就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天天_幼小的貝多芬練習小提琴爲他賣藝賺錢,使貝多芬沒有了像同齡人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難使貝多芬從小養成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性格。他勤勤懇懇地磨鍊琴技,孜孜不倦地學習作曲,使他成爲了一代有名的琴師。可惜的是上帝沒有眷顧這位天才,貝多芬不到30歲時,聽力漸漸變弱直到最後失聰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作曲家,沒有聽力是多麼痛苦的事呀!可是貝多芬承受了內心的痛苦,用自己堅強的意志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影響,繼續創作他最喜愛的音樂……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他後半生耳聾的狀態下創作的。

這本書告訴了我,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勤奮、靠堅持來完成的'。

面對新的事物,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在前進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難,就打“退堂鼓”,就會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貝多芬的故事告訴我,任何成功,不經過一番苦學、苦煉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認真做的人,才忍得住這番痛苦,事業才能成功。

記得我初學二胡時,面對二胡優雅的聲音,我愛上了它。可是當我真正學拉二胡時,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拉二胡,要先學基本知識、要學習手法、指法,還要學習各種拉二胡的技巧等等。特別是練習拉二胡時,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產生了放棄學二胡的想法。讀後感·看了《貝多芬傳》這本書以後,我不由得感慨: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還那麼認真、那麼執着,最終創作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難道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決心要克服困難,向貝多芬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把二胡學好,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學好,成爲優秀的少年兒童。作者:鄒語凡

點評:閱讀書籍,能增長知識和智慧,尤其是閱讀名人作品,更能給人啓迪和力量。作者通過閱讀貝多芬成才的故事,結合自己學習二胡的經歷,用細膩的手法,切身的體會,寫出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全文選材得當、脈絡清晰、感受真切、語句通順。希望更進一步加大閱讀力度,博覽羣書。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

貝多芬傳讀後感13

書中寫道,貝多芬在聽力逐漸下降、出現重聽且再也隱瞞不下去時,告訴了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是什麼樣的人讓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親愛的、善良的、真摯的……描述不盡。兩個最相知最真誠的密友。貝多芬在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向他們傾訴着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處在何種艱難險境,最好的朋友總是在你身邊。你悲劇式的愁苦中,他們會給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給你倚靠的臂膀;當你終於懂得了製造歡樂,他們便是那最忠實的守護者,最悉心幫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籟之音的誕生,或許只是才華上的登峯造極,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後充滿着痛苦的吶喊,是一種讓心靈習慣於痛苦的悲愴。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運、向社會宣戰?他又是如何抵住無休止的.傷與痛,譜寫樂曲?自然是他那堅強與不羈的性格,頑強抵抗的毅力與不甘挫敗的信念。

您雖然患有耳疾,但卻擁有音樂——這個可以讓您思想情感任意馳聘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森無垠的海洋中遨遊,擷取晶瑩的浪花。於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你也獲得了釋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被愛情所遺棄,但心中卻從不缺乏愛。因爲您對特蕾澤的愛,而綻開了一朵純潔的“花”散發着您生命中平靜的芬芳,這朵奇葩便是《第九交響曲》,它的綻放,讓人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夢幻、溫柔與愛。那一刻,所有的人們震憾了,狂暴的外表下,是您那顆被愛所棄盈的心!這一切都證明了,即使愛情離開了你,但是, 愛並不會離開你!相反,您將愛永遠的留在自己的心中!

您雖生活貧苦,但卻有一顆高昴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了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脫帽致禮!而您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憾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使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失去了一切的“歡樂”,但您卻給世人們留下了無數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的人們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因爲生活中的痛苦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便能將所有痛苦承擔,讓它們鑄成歡樂。這句概括貝多芬一生的話:“惟其痛苦,纔有歡樂。”將一生激勵着我們,告訴着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貝多芬傳讀後感14

又是一個寒假。空虛感十分的強。有時候,實在不知道做些來充實自己。偶然間想起,還要閱讀名著。在這種所謂命運的安排下,我看了《名人傳》。

這是本由世界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雖說,這三個傳記的內容看似毫無關聯——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說家,且都是不同國籍的。但,它的實質都表達了,這些偉大的天才,爲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本身“內憂外患”,也敢於和命運作鬥爭。這種令人折服的勇氣,堅韌不拔之志着實令人感動。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讀完,會發現獲益良多。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爲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這句話應該是貝多芬的一個信念之一,支撐着他從萬難中走了出來。他的童年並不算幸運。從小,他就展露出在音樂上的才能,但他的父親急於開發這項才華,並沒有考慮貝多芬的感受,用暴力的方式逼迫他練琴。當他稍微成長一些的時候,他最愛的母親也去世了,他悲痛欲絕。但是他於同年成爲了一家之主,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還沒有幾年,他便創作出許多樂曲,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厄運卻在這時敲響了貝多芬的門,它在也沒有從那扇門出來。他最引以爲傲的聽覺於他漸行漸遠,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滅頂之災。但是,他沒有放棄他最愛的音樂,沒有捨棄追求真理、真善美的理想,他選擇了與命運做鬥爭。帶給他痛苦的還不只是肉體上的,還有精神。生活的貧苦,愛情的失意,侄子的不孝順,更使貝多芬心力交瘁。這麼多的苦難,同時壓在一個人的肩上,這是沉重的'時時刻刻都會令人窒息的一座座大山……不可思議的是,他走了過來。既使於1802年10月6日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遺囑》,他也沒有輕生,不是嗎??相反的,更多的音樂作品在這種“風雪交加”的窘境下孕育而生,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正好完美的詮釋了貝多芬的“用苦難鑄就歡樂”?

這就是《名人傳》帶給我的最大的衝擊。《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都是十分不錯的篇章。米開朗琪羅的“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和托爾斯泰傳的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體現出他們的那種追求真善美的那種不懈的精神。尤其是托爾斯泰的哲學觀念引發人們的一種深思,也體現出他那種猶如陽光的慈愛,不論是對世人還是農奴,他總是無私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15

你們知道貝多芬嗎?

貝多芬,一個世界音樂史上久負盛名的音樂家,他是人類的明星,他是靈魂的營養,他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力量,讀完《貝多芬傳》,我又一次被震撼了。

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開始,他父親就逼他學音樂,在小時候就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正當貝多芬風華正茂時,病痛已經悄悄叩門。1796至1800年,耳聾症開始肆意,聽覺也漸漸衰退。一個鋼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聽覺,而貝多芬在他可以大顯自己的才能時聽力衰退,甚至不能聽到任何聲音,可想而知當時的貝多芬是多麼的無助,面對的挫折是多麼大。如果換作別人,肯定對自己的未來不報希望,從而破罐子破摔。但是貝多芬並沒有這樣,他一直獨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堅持創作,還爲他的心上人朱麗塔圭恰迪爾譜寫了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兩個好友。我深深地被貝多芬折服了,他以驚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堅持下來,要知道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常人都很難做到,何況一個聾人?

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難只會到處埋怨,有的人卻會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戰勝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去扼住命運的咽喉,那麼成功往往會降臨於不屈服的人。有時候逆境往往會使人堅強起來,讓人擁有驚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頭,不會屈倒於困難之下,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人,我打心眼裏佩服他。

我知道我稚嫩的雙肩很難爲自己擔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我知道我獨行的身影很難戰勝黑暗的束縛,但我絕不會倒下,也絕不會低下我高昂的頭。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人生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體鱗傷,我也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站起來,用乾裂的嘴脣說:“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爲我深知,貝多芬正是用這種毅力堅持到最後;我知道只有擁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成爲最後的勝利者;我知道困難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向我屈服,挫折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倒下,成功會因我這樣執着而落到我身上……

我會像貝多芬一樣不言放棄,會像貝多芬一樣堅持到最後……我相信,勝利在向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