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1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己卻不會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爲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爲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鬧“革命”,可是他在土穀祠的“革命”就等同於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爲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爲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

《阿Q正傳》讀後感2

《阿Q正傳》寫於1920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阿Q正傳》讀後感3

電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觸。可要是付諸筆下,不免有些爲難。當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這跟電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關聯。

阿Q這個形象實在叫人爲難,怎麼說呢,他就像是雲中月,有一會子你能從雲縫隙窺清它的全貌,但云隨風動,很快月兒又被遮隱住了,而事實上,月兒卻並沒有一絲改變。

呵呵,貌似有一點舒婷一直努力宣揚的朦朧美,但只要你真的認認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將它看完,再略經思考一下,你就覺得它非但不美反而醜陋,如同未經彩繪過的泥塑。

《阿Q正傳》讀後感4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裏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裏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裏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裏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爲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爲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5

也許,在那個時代,像阿Q那樣的人,還會有一條“活路”;可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那些只會逃避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的人只會被淘汰,而不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時候,作作白日夢、滿足一下自己的心願也是允許的,可是,我們不能把幻想當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計劃的去努力,儘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願,讓自己的夢不再是虛幻的,讓自己的夢變成眼前的現實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讀好書是我們唯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實現我們夢想的唯一途徑!

《阿Q正傳》讀後感6

初看阿Q,覺得他跟星星一樣可愛,給我們觀衆帶來了這麼多歡聲與笑語,但看着看着,總覺得吧,不太對勁:星星是基於調侃別人來達到幽默搞笑,從而給我們一種很輕鬆地氣氛,而阿Q則是在不斷地跟小丑一樣通過糟踐自己的尊嚴來讓我們笑,讓我們苦笑,讓我們不得不發出幾串笑聲來緩解一下沉重的氛圍。

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什麼都沒有,甚至連屬於自己的住所都沒着落,只能可憐地窩在一個破廟裏。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樣守着自己的幾分薄地過日子,只能給別人幫工,賺些辛苦錢來熬日子。就這樣,還是不是地被地保給榨一下。

《阿Q正傳》讀後感7

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阿Q正傳》讀後感8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衆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9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並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辮子撞牆,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裏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着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於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後感10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非常不服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寫的是阿Q,但是這篇文也體現了當年社會產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墮落,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庸俗。但是,在這段文章裏,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爲了減輕外界帶給自己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讀後感11

“勝利”過頭了甚至招來災禍自己也不知這就麻煩了。阿q死了,他並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死。死都死得如此糊塗,他的人生怎能算不上是悲劇的一生?尤其是最後一句旁白說阿q“子孫繁多,至今不絕”使觀衆在欣賞完電影的同時,將彼時與此時對比,尋找現實中的阿q,從而產生許多感慨。

這真的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

《阿Q正傳》讀後感12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作者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