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後感 閱讀(1.9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

最近抽時間看了本書,龍應臺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與人間極度需要理解。就像書中提到,“慢慢的,越來越不認識對方了,“認識”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會抱怨,抱怨孩子們叛逆,不聽話,甚至有些強勢的父母會惡語相向,說“不孝子”。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難道沒有錯嗎?有,當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責孩子那樣指責父母不是嗎?我們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了,於是出現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從沒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一味的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理由就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們吃過的米都多”,社會經驗豐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全盤接受。長大後,有思想了,一旦與父母的意見發生衝突,父母就該生氣了,經常掛嘴邊的活“我是爲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頂撞了”“小時候那麼聽話,越長越不聽話了”。估計每個孩子都聽過類似的話。

身爲父母,是不是也需要從自己上找找問題?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對的嗎?自己所有認爲的對我們好是真的我們想要的嗎?當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孩子們長大之後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聽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網上流行過一句話(主要在戀人之間):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卻買一車蘋果給我!我覺得在父母與孩子間同樣適合。

所以,如果經常溝通的話,就可能避免出現這類問題,父母要拿出時間與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麼,才能夠走進彼此的世界。當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親節的祝福!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

近來不知爲何突然很想自己獨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許是受了安德烈的影響吧。很羨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麼的豐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鳥兒一樣飛向蔚藍的天空,作爲一個從大陸長大的孩子而言,我沒有一刻自由過,甚至在睡覺時也會被人叫起來喝水潤喉,我不知道世界爲什麼會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國家,只要超過14週歲,老師上課便會用“您”來稱呼,而我們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童,無時無刻不被父母牽掛,是,沒錯,我們應當受到社會的照顧,家人的關心,但你自己有沒有想過你這般依賴家長和社會,何時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長?要多久你才能長大?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着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爲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麼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生不是問你哪裏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裏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到底哪裏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裏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國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爲。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3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着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着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通過信來熟悉對方,通過信去熟悉心,也通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於我來說,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說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溫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說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說是因爲愛我;愛我,她纔會說。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爲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瞭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纔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爲他們纔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爲了“一代人”!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4

在閱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爲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臺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論的東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並談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臺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着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該浪費,小孩卻認爲應該以舒服、享受爲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儉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懂得變通,只要願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後面的這幾封信,內容偏向於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臺發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麼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後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並且未來的事現在也沒辦法預測,對吧!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5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着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檯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着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意識到我這樣的做法是強行讓我的意志凌駕於孩子意志之上。儘管,我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因爲沒有切身的體會。她仍然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她的錯誤習慣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差到無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習慣。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意識到其實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我說,你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靈魂的對接。而這對接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讓他體驗和參與。而不僅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當初爲我選擇的路,因爲我們讓我體驗,參與,而是讓我直接按着他們的路線行進,使得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痛苦。而今,雖然和父母違揹我的夢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訴學生怎麼做怎麼做其實犯的錯誤和我父母爲我指路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我要改變。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爲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這本書讓我學到的不僅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且是一次對不同文化和背景學習和體驗。從中也學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學,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