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後感 閱讀(2.3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哈姆雷特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哈姆雷特有感1

相信大家都看過《王子復仇記》。劇情中哈姆雷特爲了爲自己的父親報仇,裝瘋賣傻,最後仍然死在了雷歐提斯的劍下。

那麼,有多少人看過這部電影的原著《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呢?這本小說被成爲“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費了不少心思採寫出了這本讓世人讚歎的小說。故事情節和電影當中幾乎一樣,就是王子經過不斷努力最後終於將殺害他父親的兇手克勞蒂斯殺死了。當然,自己也倒在了雷歐提斯的劍下。

哈姆雷特在準備復仇的這一段時間,爲了不讓別人看出來所以自己裝瘋賣傻,而且周圍的人都沒有看出來他是裝的,可見演技高超。在準備的這段時間內,哈姆雷特丟掉了太多的東西,爲了自己完成父親的心願。那麼從某一個角度上說,我們是否能從這部小說當中體會到這樣的道理呢——爲了完成自己的目標,應該捨棄的不要保留,大膽的向前衝。只要努力過了,就不後悔。雖然我們並沒有像哈姆雷特這樣的經歷,可是在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是不是很多呢?

就比如說,一個人的兒子得了大病,父親沒有錢醫治結果把房子傢俱都賣掉了。這難道不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嗎?這位父親心中有這樣一個目標,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治好,不惜一切代價。於是,這位父親給予了我們真實的'行動。最後,儘管孩子的病沒有治好,但是作爲一名父親他盡力了嗎?他盡力了。他愛自己的孩子。他不想爲自己的孩子治病嗎?他當然想。所以,哪怕最後孩子身亡,父親的心裏只有惋惜並沒有任何愧疚可言。這位父親如果劇中的哈姆雷特,而病魔就是劇中的克勞蒂斯。雖然最後這位“哈姆雷特”並沒有復仇,但是,我們感覺到了一個父親的責任心。

人生中有太多的挫折與坎坷,這不就是其中的一個嗎?我們常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知道,我們能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風雨交加的悽慘與傷心過後,必定是彩虹相照的快樂與興奮。在這其中,我們可能會摔跟頭,甚至差點死去。可是我們跌到了重新來,生命除外,一切都可以進行第二次。整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丟掉父親母親的寵愛;我們也有可能丟掉財產和食物。可是這些不重要。只要內心當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不後悔。

或者來說個反面典型。某月某天,一場大火在張女士家轟然而其。這個時候,家裏還有做客的親戚,前前後後一共有十多個人。就當所有人都準備怎樣逃生的時候,張女士卻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財產,嘴裏還一直在說:“一定要找到啊,否則以後怎麼生活啊。”不錯,存摺和信用卡果然都找到了,可是那個時候張女士的房子內已經是烏煙瀰漫,根本出不去。就這樣,張女士被困到了裏面。

半個小時後,或經來到了這裏。很快,張女士就被救了出來。可是因爲搶救無效,死亡。

就這個故事,張女士也有自己的目標,而且最後也完成了,可是爲什麼她的結局比別人悲慘呢?別人的目標是生命,可以丟棄財產。可是張女士的目標是財產,而這個過程中丟棄了生命。我們不難看出,選擇目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抉擇。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可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利大於弊的。否則,你會因爲選擇不當遭受嚴重的懲罰。或者說,在某種方面上要想到對自己的好處和壞處,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要學習哈姆雷特的精神,卻不要盲目學習。我們讀書,我們要感悟書中的道理。不要讀死書,也不要死讀書。或許,這是致命的。

讀哈姆雷特有感2

“惡有惡報”是我們大家都懂的道理,讀完《哈姆雷特》這本書,我對這句話就更瞭解了。

《哈姆雷特》這本書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這本書講的是王子復仇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斯毒害,並被奪取了王位。父親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後,哈姆雷特開始了他的復仇行動,最後在一次比劍中把克勞迪斯殺死,不幸自己也中毒身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爲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裏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罪惡的行爲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說的“惡有惡報”有着相同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爲,最終還是被送進監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讀哈姆雷特有感3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爲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爲什麼要爲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爲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爲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爲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爲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爲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爲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爲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爲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爲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爲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讀哈姆雷特有感4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聽着這樣一句話,你的心中會激起諸多念頭:哈姆雷特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永遠不滅的烈火;哈姆雷特的經歷和性格是可以進行多重解讀和探討的;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功力足以征服世界人……

還記得,第一次認真閱讀《哈姆雷特》是在高中,當時的學習篇目是節選內容,只將《哈姆雷特》中具情節魅力的部分展現在我們面前。很早聽說過莎士比亞的這部名劇,苦於一直沒有機會通讀這本書,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遺憾!可我深刻地記得:當時學完高中節選部分的《哈姆雷特》,爲了想更多地瞭解這部名劇,我利用盡身邊的`學習資料來滿足我的好奇心。可惜的是,我最終沒有條件翻閱《哈姆雷特》,曾經的我感興趣更多的是故事情節,由於生活閱歷不足,能體悟的哲理很淺薄。

這次的我,並非一口氣讀完《哈姆雷特》,不是它不再激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而是能靜下浮躁的心認認真真看一本書的精神狀態略顯難得。這次的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讀完了《哈姆雷特》,再一次被深深折服!”一部經久不衰的文學名劇,它情節的魅力可想而知,給我多次震撼的是戲劇人物語言背後體現出來的精魂!

讀哈姆雷特有感5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由世界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所著的悲劇《哈姆雷特》。看完後這是感慨多多啊!

這本書是以劇本的形式,通過人物的對話和唱詞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主要講述了古代的丹麥國王被他弟弟克勞狄斯所毒害,並奪走了王位。而且克勞狄斯還在他的葬禮過後,就和自己的長嫂(原國王的妻子)結爲夫婦。當哈姆雷特(原國王的兒子)得知他父親真正的死因後,一心想要殺克勞狄斯,爲父報仇。最後他報仇成功,可自己卻也死於奸人的毒劍之下。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次,我來說說我心中的一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雖說是丹麥的王子,但他的處境也不容樂觀。他的叔父爲了篡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哥哥(哈姆雷特的父親),對哈姆雷特謊稱是他父親自己被毒蛇咬死的。接着,他還與自己的.長嫂結爲夫婦。而且他們的婚禮就是在葬禮後的一個月內舉行的,這對哈姆雷特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啊!就好像又在哈姆雷特的受傷的心靈上撒了一把鹽。後來哈姆雷特從父親的鬼魂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就一心想着復仇。

他先是裝瘋賣傻,因爲他知道偌大的王宮裏,也沒有什麼人是值得信賴的。後來,哈姆雷特又特意讓來王宮表演的戲班子演了一出和當年國王弒兄篡位一模一樣的戲給國王看。哈姆雷特的用意不單單是看戲,他是想在國王看戲時,觀察其神情的變化。由此看來,哈姆雷特雖非心機深沉之人,倒也不愚笨。而國王當然也不傻,他自然看出了其中的用意何在,就設法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國去,因爲他深知,哈姆雷特留在這裏,留在自己的身邊,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威脅,是他的心頭大患。哈姆雷特彷彿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當然,哈姆雷特最後沒有走成,雖報仇成功,自己卻也死於毒劍之下。

壞人總會有報應的,國王也被自己的侄子所殺。這個國王可真是自討苦吃,他若不覬覦王位和權利,那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不過怪也要怪他自己陰險狡詐,貪得無厭。

我認爲哈姆雷特在劇中是個矛盾的人物,他既渴望美好的生活,卻又一心想要報仇,認爲這個世界昏暗無光。可是也正因爲這個矛盾的人物,才讓每個人都讀出了不同的味道。同時我也認爲哈姆雷特非常悲慘,自己的父親被叔父所殺,可他爲了報仇又比不得不扮演成一個瘋子,讓別人都對他避而遠之,也讓國王曾經相信了他,從而可以更加順利地復仇。他每天坐着兩面人,這種生活肯定很累。可是儘管他費盡心思殺了國王,自己卻也喪命,讓王國被其他人佔去,我想,他肯定不希望這樣因小失大,所以我認爲他是悲慘的。

一個人物,能讓我品出這麼多東西,我真是深深折服於莎士比亞超人的文采。以後我要多去讀這些世界名著,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讀哈姆雷特有感6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杯具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爲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感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爲什麼要爲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明白。“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爲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爲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終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爲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爲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爲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爲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爲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爲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爲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我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爲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夢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樣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職責”,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齊思考,期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讀哈姆雷特有感7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中,哈姆雷特佔有重要位置。劇本取材於丹麥的歷史傳說,莎士比亞把人文主義思想注入到古老的故事中去,成功地把它改寫成了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風貌的社會悲劇。

“哪一個人能夠裝載得下這樣沉重的悲傷?哪一個人的哀惕的詞句可以使天上的流星驚疑止步7那是我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讀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持》,一段世紀交替所上演的歷史悲劇,一幕幕又浮現於腦海。哈姆雷持憂鬱的背影,哀怨的眼神,近乎歇斯底里的痛苦唱響了一段經典的歷史讚歌。 《哈姆雷特》一劇共分五幕。講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卻通遇父親暴死,母親改嫁。後來他見到了先王的魂靈,才知道叔父克勞狄斯是罪魁禍首。哈姆雷特決心爲父報仇,他設計裝瘋來試探敵人,接着以演戲的機會證實了對方的罪行。爲了報仇,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心愛的女孩因爲父親被他錯殺而發瘋溺水而死,母親爲了救他喝下了毒酒,而他自己也因爲中了叔父的毒劍,終於倒下了。

別林斯基說:“德國人把悲劇叫做悲慘演出——而悲劇也實在是一場悲慘演出,它是以心靈的珍貴希望的破滅以及整個幸福生活的喪失作爲收場。”《哈姆雷特》一劇有鮮血,也有b首;有暴力,也有狡詐;有虛僞,也有用水。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人文主義思想中典型的理想主義形象。他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有文化相信科學,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會輕易被謊言所欺騙。他對朋友霍拉旭忠膽赤誠,對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姬一往情深。 哈姆雷持說:“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開篇不久,哈姆雷特遭受到家庭的變故,他的.眼中彷彿已經沒有了鮮花和微笑。虛僞、狡詐令他厭惡,也令他痛恨。第‘幕中,莎士比亞就爲緊接着將會出現的戲劇矛盾埋下伏筆,一份隱藏着的矛盾衝突不久將浮於水面。只不過一開始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點明瞭潛伏着的危機。 莎土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設計的主線是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其中,哈姆雷持與叔父間的矛盾成爲整部戲劇的矛盾衝突。隨着真相—’步步被拆穿,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也越來越激烈。最後一幕,哈姆雷特與叔父展開了較量,那是一場生勾死的戰爭。場面雖不大,印關係着國家的命運。作者以設計此情節,將戲劇衝突推向高潮。所有的恩怨情仇,所有的矛盾都聚焦在這一場比武之中。兩把劍也不再是普通的工具,它上面融匯了所有的憤怒和仇恨。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哈姆雷特以犧牲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也是莎土比亞心中的英雄。但這個英雄形象並不完美,他雖然勇敢,愛好和平,聲張正義,但他猶豫而憂鬱,在強大的對於面前是那麼的孤獨寂寞和無助。歌德說哈姆雷特不是英雄,卻要完成英雄的業績。他的世界觀是矛盾的,濃厚的悲觀情緒以宿命論思想阻礙他起來鬥爭。在無數次仿惶和猶豫中,他終於用創刺向了敵人,與敵人同歸於盡。這是一場悲壯的演出,莎士比亞將這場悲劇上升到人性的角度,正應證了人文主義祟尚人性,資產階級等新興力量敢於同一切愚昧、腐朽而邪惡的勢力做鬥爭。這彷彿象徵了資產階級勢力在成長中不斷壯大,但比起舊勢力,它又猶豫動搖而不夠堅定,仍要軟弱得多。但作者始終相信資產階級的力量最終是會戰勝—切的。

讀哈姆雷特有感8

很難說這樣的結果是否是一個杯具。但至少,上場人物死亡率是頗高的。皇室成員更是死的一個不剩。御前大臣一家也全部罹難。

可是,我認爲,那裏死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該死的理由。國王的.弒兄,王后的不忠,大臣的諂媚就不用說了,典型的該死。

大臣之子勒替斯,在與哈姆雷特比武前,在自我的劍上塗毒,與國王密謀殺害哈姆雷特,即使他有爲自我的父親、妹妹復仇的權力,可是沒有做到光明磊落,甚至能夠說十分卑鄙。

大臣之女莪菲莉霞,在自我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瘋掉了。最終投湖自盡。在對待自我的感情上,她似乎完全受到自我父親的擺佈,根本沒有自我獨立的想法,是個毫無主意和膽識的蠢女人。

最終是哈姆雷特。雖然,印象中似乎不擇手段的報仇在正義一方是能夠理解的。可是我認爲,這並不公平。爲了迷惑國王,實現自我報仇的計劃,他不惜犧牲莪菲莉霞的感情,不惜傷害這樣一個無辜的女子。所謂怨有頭債有主,上一輩的恩怨不該牽涉到下一代。然而他卻如此行爲,令我不齒。

讀哈姆雷特有感9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並且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作品。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很猶豫很彷徨,會與我所認知的王子公主的童話故事有着天翻地覆的區別,更擔心自己會看不懂其中的精粹。

這本書以戲劇劇本的講述方式,講述了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純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王,並且以爲自己繼承王位後也會成爲一位出色有作爲的丹麥國君。同時看到自己父母恩愛,也幻想自己以後會與自己喜歡的奧菲利亞結爲連理同樣如此幸福快樂。但是,世事難料,在父王死後,叔父繼位並且與母后結婚,這一系列的`變化來得太快,以至於使哈姆雷特開始思考身邊的一切——懷疑父王的死、看不起母親、不再相信愛情。尤其是父親的鬼魂將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訴他之後,他便開始醞釀報仇雪恨,同時也開始思考人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他也開始放棄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活着只是爲了替父王報仇,他的情感沒了依託,開始變得瘋瘋癲癲。在復仇的這一個過程中,哈姆雷特傷害了許多人,或許有些是罪有應得,但有那麼一兩個卻是無辜的,例如真正瘋了並自殺身亡的情人奧菲利亞。最終,哈姆雷特也死在別人的復仇。

《哈姆雷特》這本書中有許多的教誨,例如“我們應該承認,有時候一時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爲我們的深謀密慮所做不成功的事;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來,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我感受到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我初次閱讀《哈姆雷特》的感悟,我想我以後會不時再次多次閱讀,我會很期待我心中那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影響着我看待生活和自我反思。

讀哈姆雷特有感10

有人說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看人方法是不一樣的。可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悲慘的人兒,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

這個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王亡故的真正原因後,經過裝瘋、暗查、賽劍等一系列的行動之後,終於與那個殺了自己父親,娶了自己母親的叔父同歸於盡了。據說裏面很多情節都和《丹麥史實》中的一篇《阿姆列特》完全相符,原書中只記載了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可在莎士比亞筆下的五幕悲劇卻變得如此動人,令人歎爲觀止。

許多評論都說圍繞書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他在反覆謀劃之後,有不少機會,爲什麼遲遲不動手,顯得猶豫不決?這些問題都不是單從劇情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天生哈姆雷特就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的'豪言壯語,一直到"活着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的絕望嘆息,充分顯示了哈姆雷特的性格與環境之間劇烈的矛盾。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花瓶裏。純潔高尚,纖弱又明達的哈姆雷特就是這隻"花瓶",那與他行爲能力不相稱卻又不可推卸的重任就是那株"橡樹"。一旦"橡樹"在"花瓶"裏生了根,發了芽,花瓶就註定要粉身碎骨,就如哈姆雷特註定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這正如古希臘人所說的命運,而哈姆雷特就是這命運追逐的犧牲品。他被命運捉弄,害死可憐的情人奧菲利婭。在他復仇的一系列過程中,情人的哥哥雷歐提斯,自己的母親可憐的王后等多人因其喪命,最後,他也與他那奸邪惡毒,篡奪皇位的叔叔同歸於盡。可是,他悲慘的命運並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他卻選擇了去走這條復仇之路。人的脆弱和環境的殘暴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如此的相反又相成。有人說,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過時的人,而是我們自己。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爲別人的災難而憂鬱;想得很多但是做的不多;深感宇宙無垠而個人空間狹小;最後願奮不顧身,孤注一擲,那麼這個人就越接近書中乃至莎士比亞心目中完美的哈姆雷特。

這棵橡樹終究是要張大,就如哈姆雷特復仇的慾望不斷漲大,他把這他承擔不起的,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的責任裝進了自己的胸膛,沒有任何人可以相信,一切全憑自己,他計劃計劃再計劃,讓這棵橡樹貪婪的啃蝕着他自己,到這棵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的時候,他,哈姆雷特,這個十足的美麗脆弱的花瓶就隨之碎落了。

其實,仔細想來,每個人都是在同命運捉迷藏,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逃脫。我們都在一條單行道上,有人躊躇,有人欣喜,有人踱步,有人奔跑。有人太早勾勒了生命的線條,有人太早看出了命運的玄機,所以,當生命的時針飛速向前的時候,他們無所期待;有人太晚覺悟冥冥中的安排,有人太晚瞭解生活的殘酷,所以,當該來的終於來了的時候,他們無處可逃。不知不覺,有人已經陷入了愛不釋手的遊戲,這一路他們都無法自拔,只能在命運的安排下苟延殘喘的活着,爲了那所謂的人生目標活着。但當"任務"完成時,他們的世界就好像突然間被抽掉了所有生存的價值。所以,也許這樣同歸於盡的結局,對哈姆雷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也是他最大的解脫。

人生苦短?我覺得這要看你怎麼去活,怎麼去面對。因爲一些小事,去抱怨生活,浪費時間去悲傷,那是傻子,對,傻子才悲傷!所以,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不要再無爲地去浪費生命,要學會享受生命給你帶來的一切,這些都是奇蹟。

郎費羅說:學會生活,學會勞作。對,不要讓人生變得苦短,即使是一條單行道,也要一步一步好好地走下去,活出個樣子,哪怕是橡樹栽在花瓶裏,哪怕是註定的悲劇,也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生命就是這樣,人生就是這樣,也許一切都是註定,錯過了就不能回頭,但要相信自己的選擇,選擇了就去做,堅持到底,永不向命運妥協。

借用一句歌詞,那就是“春眠不覺曉,庸人偏自擾,走破單行道,花落知多少。”

讀哈姆雷特有感11

昨晚,我在新華書店讀了一本書,叫做《哈姆雷特》,這本書講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在花園裏神祕的去了另一個世界,因此,大家都認爲是老國王睡覺的時候被毒蛇咬了才離開了人世。國王死後還不到兩個月,他的母親喬特魯德和叔叔克勞狄斯結婚了,還將克勞狄斯扶上了皇位。過後,哈姆雷特就聽見了有關於鬼魂的故事。這個鬼魂長得很像他過世的父親。哈姆雷特斷定這個鬼魂一定是父親,他一定是來想、向哈姆雷特訴說冤情的,爲了能夠見到父親,他決定晚上和哨兵一同守夜,到了晚上,鬼魂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夜晚的靜寂。這個鬼魂正是哈姆雷特逝世的父親。父親說,他的死絕對不是個意外,而是克勞狄斯和王后在他睡覺的時候用毒藥滴進了耳朵裏,纔會死去的。沒過多久,哈姆雷特的兩個朋友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來了,他們還帶來了一個戲劇團。哈姆雷特在演出的劇本里加了和父親死亡差不多的`一幕來試探叔父,並且讓馬塞洛在一旁關注新國王克勞狄斯的反應,果真,當克勞狄斯看到了劇中用毒藥殺人的時候,他想起了自己和王后曾在花園中用毒藥殺了自己的哥哥,生怕這件事情會被哈姆雷特知道,做賊心虛,命人點起火炬回宮,稱身體不舒服。終於哈姆雷特斷定鬼魂的話是真的,王后讓他到自己的宮中,溫婉地責備已經得罪了自己的“父親”可是當他一聽到父親這兩個的時候,就衝着母親喊,說她大大的得罪了丈夫。克勞狄斯決定擔心哈姆雷特已經知道他父親的真正死因讓哈姆雷特去了英國,並派了幾個人去暗中殺了他,可是,他非但沒有死,還活生生的回到了丹麥,雷歐提斯因父親波利尼爾斯和妹妹奧菲利婭發生了事故,對哈姆雷特憎恨不已,克勞狄斯就趁這個機會逼哈姆雷特走上絕路,他特地讓雷歐提斯和哈姆雷特比賽,在雷歐提斯的劍上擦了毒藥,還準備了一杯毒酒,如果雷歐提斯失敗了,就可以用毒酒來毒死他,誰知道毒酒竟然被王后誤喝導致死亡,而哈姆雷特也被毒劍所傷,不過,最後,奸王克勞狄斯被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劍刺穿了胸膛。

這真是應了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使自己做的事情誰也不知道,但是總會有人揭穿的,就像書中的克勞狄斯和王后一樣,本以爲殺死了國王,這件事情誰也不會知道,就是沒有想到,老國王因爲死不瞑目而化成鬼魂來將真相告訴哈姆雷特,最後他們雙雙死去,這就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的下場。

讀哈姆雷特有感12

掩上書卷,劇中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對白還歷歷在目。夜不能寐,哈姆雷特決然刺殺克勞狄斯的偉岸背影銘記在心。哈姆雷特無疑是幸運的,他從先王亡靈口中得知事情真相,而又披荊斬棘以其死前所餘的全力刺穿克勞狄斯,完成了一生的夙願;哈姆雷特無疑無疑又是悲哀的你,他爲別人的災難如芒在背、如疽附骨,他親歷理想的幻滅和現實的醜惡,他懲戒了惡徒卻又爲此燃盡了他燦爛的生命。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如果說,喜劇是一種美,一種夢幻仙境般圓滿的美,那麼悲劇則是另一種美,一種血淋淋的現實生活硬生生將夢幻樓閣捏碎的'美,美得殘忍卻極致。這,便是《哈姆雷特》所帶給我的視覺震撼。我想我是喜歡哈姆雷特的,他無所畏懼、崇高深刻,儘管他的猶豫不決、孤獨憂鬱又是那麼的不盡人意,但我還是喜歡他。正因他有那些個而非完美聖人所有的瑕疵,亦如泯然於衆生的我。

學術上說:哈姆雷特身上集中體現着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者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應真十六至十七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他具有超脫時空的意義,成爲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誠然,其實作爲一個平凡的高中生,我並沒有想到那麼深。我只是覺得,每當想起哈姆雷特飛蛾撲火般刺向克勞狄斯時,便想起我那短暫的生命,必須也要像他那樣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不論悲劇喜劇,有意義,纔是正劇不是嗎?

讀哈姆雷特有感13

爲自己新夫的怒火和兒子的“瘋狂”而擔憂不已的王后約見了哈姆雷特,本想勸誡他幾句,卻被兒子對事情真相和對自己背叛丈夫行爲的控訴說的無地自容。對王室忠心耿耿、有些近乎“愚忠”意味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也因爲躲在帷帳之後、替國王探聽王子心聲而被哈姆雷特當做竊賊殺死。

波洛涅斯之死爲國王要求王子離開丹麥找到了堅實的理由,但同時也爲自己的滅亡和最後的慘禍埋下伏筆。在前去英國的路上,哈姆雷特與率兵穿越丹麥國境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相遇,在空曠的丹麥原野上,王子再一次受到了刺激。在聽聞挪威王子即將率軍就爭奪一塊不毛之地與波蘭激戰的消息之後,王子感慨道:“……即使爲了一根稻稈之微,也要慷慨力爭……相形之下,我將何地自容呢……”

最無辜的莫過於奧菲利婭,波洛涅斯的千金、哈姆雷特王子的愛人。她受到王子熱烈的.追求,卻因爲身份的不同、地位的高下,受到了來自父親、兄長和整個世俗的激烈反對,被迫放棄與王子戀愛的意願、與自己喜愛的人保持距離,甚至還要在父親的慫恿之下淪爲國王窺伺哈姆雷特內心真實想法的工具,在衆人都以爲哈姆雷特“發瘋”之後,追求奧菲利婭不得成了唯一合理的解釋,她與王子的距離也變得更遠了,而每一次的見面又必須面對哈姆雷特的“瘋言瘋語”,年輕少女的心靈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經受着來自外界的劇烈打擊。父親的死成爲了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奧菲利婭瘋了,一個曾經洋溢着青春美好的少女就這樣完全喪失了理智。當她因伸手摘取長頸蘭兒墜入水中時,她的口中仍在吟唱着動人的歌謠。也許,只有死亡,纔是對這個苦難的少女最好的解脫。

讀哈姆雷特有感14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劇中人霍拉旭所說:你們能夠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爲,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着復仇而展開。

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理解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爲,並要他爲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對哈姆雷特來說,感情是那麼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於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爲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我認爲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爲兩點恐怕更合情理。

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並舉,能夠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麼巨大的陰影。這倒並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於心慈手軟,被自我唬住,而在於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慾望糾纏在一齊,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

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構成一大部分原因在於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那裏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於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爲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裏是無法想象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係,感情關係,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後者。再回到開頭的確定,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整齣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麼他臨死時,不是抱着母親就是呼喚着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爲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

讀哈姆雷特有感15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放下手中的書,我緩緩起身,遙望天空中那虛無縹緲的雲,內心涌起一陣陣波瀾。

是的,這正是出於哈姆雷特王子之口,一句爲天下哲學家所不懈爭論的千古名言。莎翁的這一點睛之筆,可謂妙到巔峯。仔細一品,便可品會出主人公內心的迷茫與痛苦。到底是裝瘋賣傻以苟且偷生,還是爲父報仇而壯烈犧牲?無疑,這是一個難以作答的問題。而貫穿全書的線索,則正是哈姆雷特這種心理。

全書圍繞着哈姆雷特的復仇展開。在通過父親的鬼魂知道真相之後,就決意爲父報仇。爲此,他不惜用裝瘋賣傻來掩蓋自己的復仇計劃。在國王發覺哈姆雷特可能知道了真相後,就果斷地將他遣送至英國,並試圖將他殺死。哈姆雷特得知後,藉機逃回,但得知了戀人奧菲莉婭的死後,再也無法忍耐,上前與雷歐提斯進行了決鬥,卻被國王暗算,臨終前,殺死了國王,而王后,哈姆雷特的親生母親,也因誤飲了毒酒而死。最終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國王以及王后先後死去,結局甚是悽慘。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我眼中,哈姆雷特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自是不畏艱險,爲父復仇,盡了孝道;但是我認爲,他的善良忠厚,卻成爲了他復仇中消極退縮的重要因素,以至於令不少無辜之人爲此而死去,最鮮明的一個就是他的戀人——奧菲莉婭。她的形象是善良、美麗而又對現實無可奈何。她是這場復仇中最無辜的犧牲者。誠然,哈姆雷特是深愛着奧菲莉婭的,但是,奧菲莉婭的死不也是和他有着直接的關係麼?他的愛人最終竟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也的確是個悲劇。

可是,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哈姆雷特的正直與高尚。縱使身負血海深仇,但他卻並未被仇恨矇蔽了雙眼。面對雷歐提斯時,即使他是敵人,卻仍對他產生了欣賞與後悔的情緒。當國王懺悔時,他有機會殺死國王,但他卻並未這麼做。誠然,他的確不願國王在懺悔中死去,但誰又能說哈姆雷特心中沒有一點怯懦呢?這並非懦夫的表現,反而將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刻畫地更爲生動、真實,正體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

總的來說,哈姆雷特所表現出的,是一種矛盾的人文主義形象。其實,與其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塑造出來的人物,倒不如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亞自身的寫照。哈姆雷特的那種創新性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對封建主義的挑戰,是一種劃時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