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精選)傅雷家書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41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傅雷家書》是一片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書就像那促膝的談心,在默默無言中,不知不覺地拉近了“我”和父親的距離“”聆聽着,感受着,銘記着。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他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因爲,《傅雷家書》是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爲爸爸,他對兒子的良苦用心,《傅雷家書》感情純真質樸,沒有半點虛僞,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對他的孩子都痛愛有加,並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細心開導。

但在這種痛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中,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爲,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刻骨銘心:“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教育,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當我們要面對成功時,謙虛待人,面對失敗時,要積極進取,並且相信自己。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只有這次高潮和低潮,我們纔會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們只要有坦然面對他們勇氣,選擇合適的'方法應對,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才能真正的幸福。

讀完這本書之後,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給了我巨大的感染與啓發,我覺得傅雷不僅在爲他自己的兒子指路,他也成爲了我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和父母溝通的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傅雷不愧是好爸爸,能以這樣的心態和耐心來教育小孩。傅雷到底是怎麼樣有這種力量呢?這種偉大的父愛可以說影響了傅聰的一生,爲傅聰走向將來做出了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傅雷所寫的這部分信件也就是尤爲重要的,給傅聰上了一堂生活課,讓他知曉怎麼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書,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認知爸爸媽媽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知道我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可以通過這本書知道我們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爲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傅雷作爲爸爸,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他對子女從不苛刻。而且他對傅聰的音樂事業十分的看重。傅聰事業的點點滴滴都很在乎,這讓傅聰十分的感動。

其實,大家身邊的爸爸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大家的爸爸也是常常爲大家的生計,爲了大家的學習,爲了大家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爲了大家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我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的的偉大,這纔是真的的爸爸!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爸爸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傅聰的媽媽在信中也飾演了要緊的角色,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於傅聰的音樂事業也很在乎,這也同樣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瞭解了媽媽的愛對他有多要緊。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讓我愈加知道爸爸媽媽的心理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爸爸媽媽交流。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真的的爸爸媽媽的愛之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傅雷:一位偉大的翻譯家。這是我對他的最初印象。但當我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對他又有了新的瞭解,傅的雷同樣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旨,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在這本書中到處都洋溢着傅雷對兒子的教育及愛。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形象,他不斷用自己的經驗教育着、激勵着兒子。從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嚴格、只知道批評兒子的父親。但他心中充滿了對兒子的愛。只是他將嚴厲化作愛,將批評化作關心,將懲罰化作呵護。

世上哪有不愛兒子的父親?只是他們對於愛的'表達方式不同。有的父親因過肚疼愛成了溺愛,讓自己的該子成了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風雨雨;有的父親過於嚴格,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一點錯誤,將孩子陪養成了“追求完美者”,所以他的孩子總交不到朋友;有的父親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過於放鬆,以至於影響學業。

在《傅雷家書》中的父親可不一樣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誘的一位父親,他即懂得何時讓孩子學習又懂得何時讓孩子放鬆。但有時他也因他那代表愛的嚴厲不能讓孩子欣然接受而感到十分傷心與苦惱,但他從未在臉上流露的過,特別是在兒子面前,因爲他是一位堅強的分親,他要在兒子心中做個榜樣。這也是他教育兒子的一種放式吧!

父親是一種稱呼,父親是一種責任,父親更是一種溫暖。多麼偉大的父親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限制的,而人的工作卻永久無止境。經過親生的兒女,連續自己的生命,也連續與開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氣。因而,培養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國際應該的盡的一項崇高的職責與職責。咱們看傅雷怎樣培養他的孩子,從家書中清楚明瞭。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大論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囉嗦,不是不可思議的,而是有好幾種效果的。榜首,我確實把你當作一個評論藝術,評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觸,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一起也能夠傳佈給其他青年。第三,借通訊練習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維;第四,我想不時刻刻到處給你做個警鐘,不管在做人方面仍是其他各方面。”貫穿悉數家書的友情,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莊嚴,能夠用嚴厲的情緒對待全部。做一個“德藝具有,品格傑出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日子中,從父親的這些信件中汲取了多麼豐厚的精力養料。不時給他輔導,鼓舞與鞭笞。使他有勇氣與力氣,去打敗林林總總的魔障。踏上自己合理的生長路途。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任祖國的精力,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深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隔的。

再看看這些信件的佈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境況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漆黑的災害”中遭到損傷,傅雷缺在其間顯出了他不變的本性。

優異的父親,超卓的兒子,不普通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傅雷的一生苦心孤詣,含辛茹苦地培養出了兩個出色優秀的孩子。一個成爲了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另一個成爲了特級英語教師。這無疑體現了傅雷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的。

在生活方面,傅雷夫婦可以說是千叮嚀萬囑咐。看現自己的兒子即將步入千變萬化的社會,作爲父母的他們不禁百感交集。他們二人便因材施教,用自己積下的經驗,告訴了兒子少走彎路,多踏捷徑,自己走過的彎路,不希望兒子重蹈覆轍。

在爲人處事方面,傅雷告訴兒子,要做到堅持大我,放棄小我,切忽對個人的名利和得失大過計較。我們會發現人生總是充滿了苦悶與矛盾,當我們熱衷於個人名利,卻不可塵及時,必然會因爲嫉妒與仇恨而變得無比痛苦。相反,如果我們堅持大我,爲社會和人類前途命運着想時,反而可以做出貢獻,這也便是治療憤世嫉俗的最佳良方了。

同樣,傅雷給兒子的感情方面也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孩子結婚前就告訴他要自愛,因爲沒有結果的戀愛會使人對愛情感到麻木。而當傅聰真正踏入愛情婚姻之後,傅雷便將自己和妻子數十年來和諧相處之道傳授給兒子,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間應相敬如賓。只有平靜、含蓄與溫和的感情才能天長地久。且不能因爲藝術而放棄妻子,要知道兩個人在漫長的道路上,時時都能拉對方一把,勿讓彼此掉隊,這樣才能維持長久和諧的婚姻。

本書反映的`傅雷的特點,同樣也正是中國父母的普遍特點——以孩子爲中心,甚至到生活細節也能爲孩子考慮到,體現出一個活靈活現,可愛至極的父親形象,又體現出了濃濃的父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位先生倚在窗旁閉上眼睛沉思些什麼。他的心飛了很遠很遠,他開始動筆,開始了一場隔空的旅行。

“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這是書中傅雷給兒子中的一段話。他期望孩子應對挫折不要害怕,不要膽怯,要進取並且勇敢地去應對。因爲僅有這樣,將來纔會擁有博大的胸懷,才能夠更愛這個世界。雖然這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卻飽含了父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

父親和孩子阻隔千里。他們之間千言萬語只能用書信來傳遞。是哀是喜是悲還是懼都能經過這一字一句來互表心意。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告訴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進取地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他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成爲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舐犢之情之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爲常人所認同,但這是他對兒子更爲深沉的愛。從傅雷的話語中我看到了作爲父親的他在兒子長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時代是這樣,在形如隔世的大洋兩岸,不是依舊如此嗎

我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不是偉人,可是他們給我的愛卻並不比別人的少。他們見證着我們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他們事事爲我着想,爲我研究,無疑期望我們過得更好。他們雖然不能講出許許多多爲人處世的大道理來,可是,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能有像傅雷這樣的一個父親,那真是三生有幸啊。他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好父親,他常把孩子看成是獨立的個體,有錯誤的話就會和孩子道歉,非常真誠,像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上的信中,他這樣寫到:“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還有“真的.,巴爾扎克說的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無疑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父親,我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身爲父親的會寫出這樣道歉的話,都會感動,無論是受到了多大的委屈,都會釋然的

傅雷還是個尊敬的長者,常常能給孩子提出批評建議和要求,也是在溫和而鮮明中指出。像在一九四五年中的信裏寫到:“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意。”這句話同樣也警示了我,讓我知道失敗後的目標會在哪裏。

從書中的處處地方,都流露着傅雷深沉的愛和濃濃的親情,傅雷家書也是我們該看看的家書,它將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清楚闡述出來,我們也應做到信中那樣,不然父母操心,將它作爲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看過這本書後,我也有提筆的衝動,翻出信紙和鋼筆,向自己的父母寫一封家書,但日新月異,科技飛快發達,書信也許早就被人淡忘,但我們對父母的愛,和父母對我們的愛,也會像傅雷的家書一樣,藏在輕柔的話語間,或是心靈的深處,也許寥寥幾句,也許一個笑容。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拿起這本也許並不太重的書,卻覺得沉沉的。

瞭解過傅雷,爲他的含冤自殺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學術上是一位學者,在家裏是一位嚴厲、盡責的父親。這些家書,有三層資料,第一層是傅雷作爲一位普通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表達四年、關懷之情;第二層是傅雷與兒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傾心地交談,討論藝術;第三層就是傅雷作爲一名品德高尚、學識豐富的知識分子,認真引導他自己的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德,啓發他自己兒子的愛國情、民族情。

《傅雷家書》能夠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雲暗涌的年代裏,傅雷透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能夠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徵,並且還能從傅雷對他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着一顆期盼之心,期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發奮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能夠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傅雷家書》,滿滿浸透着傅雷對傅聰成長的關懷和教育的苦心孤詣。

這份巨大的心力投入,從傅聰的音樂天賦在童年顯現時便已開始。傅雷在《傅雷讀書與做人》一書中給朋友成家和的信中寫道,“拿事實來說,他(傅聰)今天的路,沒有一條不是我替他開闢的,但畢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無成績的”。

作爲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足夠好,且多是唯恐自己付出不夠而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究竟應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傅雷 在“傅聰的成長”一文中有關教育理念的論述值得參考: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絕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爲基礎。 ”

對成年後傅聰的教育,傅雷說,“有一個基本原則,我始終覺得並不錯誤,就是:做人第一,其次纔是做藝術家,再其次纔是做音樂家,最後纔是做鋼琴家。”

這是傅雷的教育觀。

從這本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以他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視野,經年累月地,如春雨潤物般滋養和開化着傅聰的內心,使他完成了人格和世界觀的建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艱難的攀登,攀登的高度,便決定了視野的所及。這也是本書給讀者的啓示。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悔。讀着滿載親情的一封封信,字裏行間蘊含了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呵護,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便認真地用心聆聽着,體會着。

我從信中看出,傅雷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他讓兒子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

傳雷,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寫在紙上的也是些家常活。他用筆無拘無束地書寫着心中的一切,心中所想所念的,用不着擔心“審查”也用不着擔心“批判”。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傳聰的音樂學習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是反反覆覆要他有領悟作品本身,這也是凡事要多問“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和對祖國的熱愛與執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雷家書》給我的觸動遠遠不止這些,我想,我大概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不會忘記這些字句,不會忘記那樣的一個父親。或許我做不到傅聰那樣成功,但卻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讓父親不至於失望,讓他可以如傅雷一般能夠爲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

讀了傳雷家書後,我也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也讓父母更瞭解自己和孩子!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傅雷家書》,如此熟悉卻又生疏的一本書。

熟悉在於上個學期草草的略讀,而生疏又在於由一個小組去共同精讀。

家書向來都是遠在天邊的親人們交流感情的第一見證,當人傅雷與他的兒子所撰寫的家書也毫不例外。這本書通過父子兩輩之間平易近人的措辭,彷彿在向我們緩緩慢慢地闡述過去的事情。就像是一部連續電影,一點一滴逐漸浮現於你眼前。

開篇我們就瞭解到了傅雷與他的妻子對於遠去的兒子的依依不捨之情,以至於眼睛都哭紅腫了,總是不大想說話等等。所以傅雷家書所表達出的第一點,家庭成員的感情,是十分的震撼有力的。我思念我的兒子,我牽掛我的父母,信中不談玄妙的禮尚往來,而更多的是沉重的濃厚親情,一絲矯揉造作也沒有。但嚴厲的傅雷並不只表現出了卿卿我我的`掛念,對於兒子在藝術方面的造詣,也是費心費力。不時出現甚至佔了絕大篇幅的音樂上的靈魂共鳴與討論,讓我們彷彿切身實地感受到了父輩對兒子苦口婆心的教育,這份看似有些嘮叨的說教,更是表達了傅雷對兒子的愛。當然,對於兒子如何做人,做一名中國人,傅雷也沒有少一點篇幅。從與人相處,再到婚姻,似乎都有些傅雷指教的影子存在。可以說,在這一方面,傅雷迸發出了極爲激烈的愛國情感,並要把這份精神傳授下去。

這本書雖然只是家書編集,但又不僅僅是家書。傅雷所教會的不僅僅是傅聰,更是我們這些新時代的青少年。或許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從中認識到,我們要奮發圖強;又或許我們也會被那種愛國情懷所鼓舞,去爲了國家奮鬥。人生的目的並不只是爲了讓自己成功,而更多的是爲國家效力。傅雷的詮釋,就是一個極爲優秀的中國人,帶着那份永垂不朽的中國魂。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不得不說傅聰有如此開明、大度、博學、慈愛的父母是幸運的,傅老先生的每一封信都表達着最兒子的思念與關切,不僅在藝術學術文件與兒子交流切磋,在生活細節上發現了兒子的問題便立刻指正,耐心教導。或許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一樣,希望能與兒女在精神與生活上一起進步,但能有傅老夫婦這樣修養及知識底蘊的父母畢竟是少數,或許是接受國外文化較多的緣故,他們對兒子的愛的表達相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父母要直白得多,對兒子的讚美與思念時刻流露;當然他們對兒子的性格、缺點也十分了解,時刻叮囑。

傅聰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毋庸置疑,但作爲子女,他身上反應了許多年輕人的毛病。比如沒有及時回覆交代父母前信提到的問題,經常需要父母再三催促回信,這跟現在許多孩子不愛給父母打電話一樣。人非聖賢,傅聰在父母的教導下終於也從懵懂少年走到爲人夫爲人父,雖然與父母聚少離多,但有父母的.信一直激勵,也是他一直在異國他鄉求知的堅強後盾吧。

尤其佩服的是兩位老人的格局,在傅聰逐漸進入中年後,父親多次勸他減少演出次數,多多修養身心,出去散散心,享受寧靜的生活,錢財夠用就好,不要盲目追逐。我想傅家後人,繼承這樣的家風,必不會隨波逐流,成爲追名逐利之輩。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3

假裏讀了《傅雷家書》,感觸頗深。

致力於法國文學的譯介工作的傅雷先生不僅是個著名的翻譯家,還是個嚴厲盡責有一套獨特的教育方式的父親。

家書包含了傅雷先生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對兒子深摯的愛。家書中強調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和麪對生活的問題。傅雷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淳淳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氣餒,取得成就不去沾沾自喜,正如古人云:“勝不驕,敗不餒”。還要有對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對藝術對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另外,先生對兒子的日常生活也進行了細緻耐心的教導,譬如,日常生活中勞逸結合,正確理財,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傅先生雷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對我日後的工作受益匪淺。

傅雷先生用生動的語言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藝術修養。洋溢着父子情深,他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能夠真正的去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好一名優秀的領航人,對孩子們淳淳教導循循善誘帶領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翱遊。

《傅雷家書》其中一封家書令我記憶猶新。這封信中由莫扎特樂曲的特點談起藝術,即而得出結論:“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之後自然而然地談到了藝術家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真誠做人的主題,諸如此的循循善誘在書中的字裏行間都可以看到。

正如傅雷先生說的那樣:“真誠是做人的根本”,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真誠做人,真誠待學生,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地投身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