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4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

《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1

《<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爲導向的教學模式》將全新的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經實踐證明的、使用方便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該模式包括建立學習情感的連接,營造學習環境,設計學習體驗,教授內容、技巧與概念,教授知識的應用與拓展,評價學習。

作者瑪麗亞·哈迪曼(Mariale Hardiman)是神經教育倡議的創始人,這一倡議聯合了很多學校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不同部門。哈迪曼博士的著作集中在神經與認知科學及教育學三者的交叉研究上,她致力於把腦科學的相關研究介紹給教育者,以更好地指導教與學。她制定的以腦導向的教學模型,引起了教育者們廣泛的興趣。

瑪利亞。哈迪曼在本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了該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和實踐案例,幫助教師促進學生的進步,同時獲得專業發展。

以腦爲導向的教學模式儘管每一個腦—目標被表徵爲相對分離的部分,但是這六個部分之間卻是相互關聯的,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指導框架。以腦爲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目標,首先必須從探索情感與學習的相互關係開始。

情緒對學習的影響是我們學習BBT教學模式旅程的開始。壓力影響學習,同時積極情緒能提升學習體驗。營造學習的情緒氛圍可能是我們老師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在BBT模式中,我們教師應該從兩個層面來考量情緒氛圍。第一,營造班級的基本氛圍——一種快樂的、充滿創造性並且安全的學習環境。第二,有目的地在一個學習計劃中設計活動,讓學生與內容建立情感聯結。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遭遇負性或者壓力十足的感受,所以,在學校環境裏需要學習的時候,理解並阻止壓力情景下的注意力轉移很重要。

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的`策略可以是運用積極語言——表揚和含蓄的命令。我們老師總是很自然地表揚學生好的行爲。但是所有的讚揚對學習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不總是有效的。之前我表揚學生時,會籠統性地表揚,後來改變了方法方式,發現對具體行爲的表揚對鞏固和塑造行爲更爲有效。比如,課堂上進行四人小組討論問題時,我請某個小組上臺彙報或表演時,總有那麼幾個小組成員會趁機嘀嘀咕咕,說着題外話,我點名批評或反問“你坐好了嗎?”,遠沒有表揚坐的端正、認真傾聽的同學效果好。只要我一表揚哪位同學坐的端正,其他同學一定會瞬間齊刷刷地坐姿端正,認真聽講。

所以,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我們應避免使用“含蓄的命令”。我們應該營造一種滋養的氛圍,致力於發展這樣一種教學文化:老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積極的語言無處不在。我們應該使課堂氛圍有利於學習,並且成爲讓學生牢記不忘的快樂時光,從而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2

大家都知道,教育講究的是適宜性,很多時候大家會被一些外在環境影響而全然將孩子現處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拋擲腦後。將一些不適宜的內容以強灌輸的方式強加給孩子,破壞了孩子原本發展規律的走向,使孩子對一些不理解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的掌握。

上半年我們經歷了漫長的居家生活,這時候很多家長因爲擔心孩子會落在起跑線上,開始了各種線上特長班的報名,使得很多孩子過早的去被動掌握經驗。

居家的時間裏,我收到了這樣一段視頻:“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媽媽,媽媽嘴裏一直說着讓孩子寫着一百以內數字和簡單的加減算式。”媽媽發過來的.目的是想讓我督促一下孩子學習。但我看過之後,心裏滿是對孩子的不捨。孩子還是中班下學期,他的認知還沒有達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我馬上跟孩子統一戰線,站到了媽媽的對立面。

開始的時候媽媽還很是不解,讓孩子學習難道有錯嗎?讓孩子學習,沒錯。但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給予他們合適的學習內容。

開學以後孩子升到了大班,隨着時間的延續,孩子慢慢開始接觸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們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將枯燥的數字計算變成了他們喜歡的遊戲,孩子在玩的同時掌握了經驗也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當我再次詢問那位媽媽,孩子對數的掌握情況時,媽媽神情自若,沒有了原本的焦慮。看着她的表情,我就知道了,孩子肯定掌握的沒錯。沒等她開口,我就說到:“是不是孩子掌握的還不錯,一點都不像在家那時候不開竅,怎麼教也不會。”聽我說完之後,媽媽滿眼笑意說了起來:“是啊,原本我還擔心他會跟不上,之前我怎麼教都沒用,現在看來真是我多慮了。”

科學的教學方式以及科學的教育內容就會讓孩子在原本枯燥的學習中掌握一樣的經驗。

這讓我想起,我們年輕教師時常會湊在一起交流“上課時爲什麼總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情景,活動的設計也很遊戲化,每次活動的開始孩子們看着遊戲都充滿了興趣,但當遊戲開始之後,孩子的興趣會越來越弱。不過多長時間孩子們就開始自顧自的交流,注意力完全不在老師身上。

現在看來,是因爲我們沒有抓住孩子的大腦發展規律。遊戲並不是適合所有孩子。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有適合他們難度的遊戲。比如:大班的孩子,你給他們串珠子的遊戲,他們肯定不會感興趣的。因爲太沒挑戰性。小班的孩子,你讓他們玩科學小實驗遊戲,他們可能只會動一動工具,就隨之走開了,因爲太難了。

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活動的遊戲性,還要考慮到孩子大腦的發展規律。瞭解之後,再根據孩子發展的特點以及規律進行適宜的教學。

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應該一成不變地沿着教育的老路埋頭向前,我們應該根據科學的走向,給孩子科學化的教育體驗。

《腦科學與課堂》讀後感3

“喂,是小蔣家長嗎?”“是的。你是哪位?”“我是班主任,鄭老師。最近你家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不是很好,我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他在家裏挺好的呀。”聽後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想到孩子在班級裏作業寫得很慢,朗讀一點聲音都沒有,也不怎麼和其他孩子交流,成績上必然不是很突出,雖然是中等,但是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教的學生越來越好。“但是他這次考試只有84分,而且都是按課文內容填空,這是很基礎的。”“哦,我知道,他前半張做得挺好的,但是後半張不好。”“那就說明他後面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呀!”“老師,在成績這一塊,我們對他沒有太多的要求。”這是我第一次從家長的口中聽到,對孩子的成績沒什麼要求,也就是大約在90上下,不要考得太難看就好了。班級裏像這樣的家長很多,他們雖然沒有像小蔣的媽媽一樣直白地告知我,但是在他們平時從不主動和老師交流成績,和交流完後沒有行動上看,他們也踐行着“中庸之道”。

《腦科學與課堂》中,作者將很多現在看來是僞科學的實驗結果一一道來,如“我們中有些人是左腦型人,有些是右腦型人。”“聽莫扎特的音樂會讓你的嬰兒更聰明。”“錯過關鍵期,學習發展就會停滯。”“我們只用了10%的大腦。”“我們生而擁有所有的腦細胞,一生都不會改變。”以上的很多信息到現在爲止很多微信還在推送。如果不是翻開此書,我也會相信我們的.大腦沒有被完全使用。我想,家長更是如此。這一代的家長所經歷的是不敢反抗且艱苦的應試教育改革探索時期,80後的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在學習上秉持着“中庸之道”。但有時候孩子的潛力,家長並沒有及時發現並且培養。孩子在自我探索教育的過程中,跌跌撞撞。

在書中說道,人腦是一個極其神奇的器官,它擁有發生無數變化的能力,並且其改變的過程會持續終身。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會因爲我們的不斷使用而增強。那就說明,腦子越用越靈活是對的。與大腦的發展相關的還有注意力。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控制從幼年便開始發展一直持續到青少年時期。在課堂上發現,有的孩子不需要什麼方法便可以認真聽講,但是有的孩子卻需要老師多加關注引導纔可以。爲了創建具有強吸引力的課堂,可以通過快捷且有趣的方式,唱歌,手勢,練習來激發學生活力和參與感。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壓力,而老師要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知識融入一個個小的環節,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感到困難,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希望家長在成績之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新的想法,在教育的路上不斷修正,不牽絆於成績,但是能夠透過成績看到孩子整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