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實用15篇】

讀後感 閱讀(2.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實用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篇充滿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培養兩個孩子。傅聰,傅敏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說裏的,不是普通的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很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而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八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啓迪。

傅雷與傅聰的家書給我許多啓示:很多家長忽視了與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都沒有真正享受過爲人父母的的快樂。他們的爲迫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手段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克他們有沒有想過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的滋味,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但傅雷悟通了這一點,於是與他的孩子成了知心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模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本書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傅雷家書》讀後感2

父愛總是難以摸索,而《傅雷家書》中展現了傅雷作爲父親,對兒子的深切愛意,即使作爲旁觀者的角度,用“冷讀”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過千里萬里,父子之間的濃濃關心,相信它會給我關於父愛的所有解答。

細讀家書,信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無過於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失意時寫下的一段話:“人的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素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選自1954.10.2

確實,人不可能一輩子永遠都停留在高潮或低潮,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沉沉浮浮中流逝的,這時,我們好像總是缺了一股勁——家人的引導。這並不難想到,傅聰的成功,離不開他父親傅雷對他的諄諄教誨,他的父親關心他的方方面面,關心藝術,理財,愛情,哲學,文學,健康等。這些信息,散落融入在每一篇家書中,真摯而情深,彷彿讓人可以看到一位用心良苦的父親和一位遵父教誨的兒子的親切對話,這一封封家書,也貫徹了這對父子的十二年歲月,化作燈火輝煌,陪伴傅聰度過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變爲刀鋒劃破了沉鬱的低谷,透出了波濤洶涌後的風平浪靜與陽光燦爛。

我想,大抵每個父親都是如此吧,用各種方式關愛着孩子。我的父親,嚴肅而沉默,偶爾在微信上問我的學習和生活。言辭簡單,帶些笨拙的溫柔。他不像傅雷那樣學識淵博,他很普通,普通到好像僅僅因爲身上的擔子和“父親”這兩字才變得強大起來。我知道,父親是愛我的。沉默的父愛往往難以讀懂。但我覺得,讀懂父親的愛也是成長重要的一步。天下的父親,往往不像母親那樣天天守在我們身旁,他們的愛,一直很安靜。

《傅雷家書》讀後感3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在這衆多的父母中,有一個父親有些特別——他用一封封家書,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強烈的愛國之情。字裏行間都流露着對兒子的愛與教育。這,就是傅雷。

傅雷是一位傑出的翻譯家。他一生翻譯法國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30餘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丹納的《藝術哲學》等,爲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傅雷還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這個主要體現在他對兒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的幾十年後,他的家人將他與兒子來往的書信輯錄爲《傅雷家書》,收錄了1954年到1966年間,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100多封。這本書信集出版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獨特見解。他認爲,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這些家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的問題。對居住海外的長子傅聰,傅雷只能通過書信對其生活和藝術追求進行悉心指導。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經歷爲例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得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是我與我媽媽一起閱讀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和媽媽都受益匪淺。媽媽表示,傅雷的教育方式很特殊,並沒有過多的動作,只是用一封封書信來教導孩子。她還說,從今往後,她會每年寫一封書信給我,會在信中鼓勵我,激勵我,關愛我,像傅雷一樣。

傅雷是偉大的父親,用平凡的家書,造就兒子的成功之路。我也感謝《傅雷家書》出現在我生命中,給予我指導。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傅雷是一位傑出的翻譯家,他一生翻譯法國作品和學術著作30餘種。傅雷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兒子的教育中。對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爲,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

傅雷看重人的道德修養,也一直教育孩子做人是第一位的。即使在信中,他也是老生常談,哪怕孩子聽膩聽煩了,仍反反覆覆、語重心長地叮囑一番。他在信中旨在告訴兒子“細節決定成敗”這個道理,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它卻往往決定了事情的'成功與否。在兒子取得成功,被鮮花和掌聲簇擁的時候,傅雷適時地教育兒子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堅韌、頑強的精神,戒驕戒躁。

傅雷在教育兒子追求藝術的過程中,也不忘教育兒子不忘民族。他告誡兒子不忘初心不忘本,在傅雷看來,被外國人推崇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被我們自己冷落,只有真正瞭解作文了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更好地瞭解其他民族文化。在書信中,傅雷常勸導兒子多瞭解、積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兒子的愛國之情,塑造其人格。傅雷對兒子的淳淳愛國主義教育,使在異國漂流的傅聰與祖國之間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傅雷之於傅聰,就像一本不可替代的教科書,培育其成爲一個大寫的“人”。

傅雷雖不在兒子身邊,他的愛卻如影隨形地伴在兒子左右。傅雷對傅聰的愛是高尚的,純潔的,它盪滌了世間的功利,洗去了人世的浮華,留下的是那深沉而無私的愛。“多少對你的期望,對你的友誼,不知如何在筆底下傳達給你!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是多麼真摯的人間深情啊!這份愛又是那麼無私、那麼卑微,令人動容。正如魯迅所言:“父母生了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傅聰遠在國外,傅雷最擔心的還是兒子的飲食冷暖,生怕兒子不懂得照顧自己,信中盡是殷殷關切之情。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即使傅聰這樣的天縱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婦的"嘮叨""說教"中成長的。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責任,就是以這種方式傳達的。——題記

每位父親、母親都有對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期望,然而並非所有子女都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與期盼。品讀《傅雷家書》,正如聆聽傅雷先生父子一次次溫馨的對話。

傅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論家。一生譯著宏富,尤以《高老頭》《約翰。克利斯朵夫》《藝術哲學》等譯作最爲著名。

傅雷先生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家書中傅雷的家教家風,顯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敲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是傅雷先生性情中的文字,不經意的筆墨,不爲發表而創作,讀來感人至深。我們能不僅從中學到不少做人的道理,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與藝術修養。

《傅雷家書》讀後感6

《傅雷家書》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到1966年的186封家書,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

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雖是寫在紙上的家常,但這些話語卻如山間潺潺的清泉,承載着一位父親細膩、真摯的令人動容的感情。

誠如書中所寫”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字裏行間之中顯而易見傅雷先生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壯成長,有所作爲,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對於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爲,怕別人做不好,但又怕孩子難以獨立。似乎每位父母的心中所想與傅雷先生都是如出一轍的。

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怕我們懵懂不知這世界的深淺,又希望我們永遠純真,沒有煩惱纏身。世間每一對父母都是如此矛盾,在近與遠中舍取徘徊,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與我們相處。我們是風箏,父母希望我們只在他們目光所及之處飛翔,但又害怕那根緊握在他們手裏的線會令我們厭煩,禁錮我們翱翔的高度。

傅雷先生是一個好父親,他與孩子的相處把握好尺度,嚴師、慈父、益友,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每一個角色,且都做到了極致。但是我的父母也許不能做到像傅雷先生那樣完美。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教導孩子,他們很少讀書。但他們愛我,那些令我厭煩的管束嘮叨都代表他們愛我。他們會在每一次斥責後落淚,在每一次憤怒後原諒,在每一次失望後包容。這是我的父母,天地間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如果你愛他們,請儘早向他們表達你的愛,不要羞怯,你們是生生相息的整體,你們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告訴他們你愛他們,別讓他們等太久。

讀懂父母的愛,是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是馬大哈,做任何事情不拘小節,只把這件事完成了,卻沒有把這件事弄好,最後自己吃了大虧。還有一類人他們心細如髮,任何一個細小的關鍵都能被他們發現。我算是介於這兩種之間的人。

有時很細心,可以發現很多隱藏的信息,而有時候卻不知爲何就像是選擇性的失明,一遇到關鍵信息就自動屏蔽,有時弄得我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傅雷家書》中傅雷對於傅聰細節的要求具體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學術、生活起居、待人待物,裏面提到了很多我們平時都沒有注意到的細枝末節。譬如:信封要書寫工整,研究學術要嚴謹,對待朋友不能總是一腔熱情.

注重細節,會讓我們從中受益很多,而粗心的人卻要吃虧了。我就是一個粗心的`人,我們學校最近進行了生物和地理的考試,考完試之後我覺得自己答得還不錯,反正會的不會的都寫完了,沒有空題。考完試神清氣爽,趕回家,也不想考試的事,開始寫作業。考完試的第二天老師開始對題,拿出試卷,順帶看了一眼,“咦?這個咋問的是半島,我寫的啥來着?好像是大洲。”想到這我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巴掌,這算啥?會的寫錯,太丟人了。越往下對,越認爲自己在考試時是不是眼睛突然出現了故障,大腦也不受我的控制了。這種事兒但凡是在考試時絕對不會缺席,特別準時。現在我還在努力改正,但效果甚微。

在身體方面的細節就更不注意了。我常常不注意地下的坑坑窪窪,人稱“平地摔小公主”,走着走着別人就會看到我,身體一彎,立馬抓着身邊的人,這樣就說明我又崴腳了。

細節決定成敗,不僅僅是學習還是身體上的,多注重細節學習會完成得更加完美,身體也會少受到傷害。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傅雷家書》是傅雷和兒子之間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在這本書中到處都洋溢着傅雷對兒子的教育及愛。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形象,他不斷用自己的經驗教育着、激勵着兒子。從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嚴格、只知道批評兒子的父親。但他心中充滿了對兒子的愛。只是他將嚴厲化作愛,將批評化作關心,將懲罰化作呵護。在與兒子傅聰往來的`家書中,很多方面都對兒子提出了好的建議,想盡全力爲兒子分擔,幫兒子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從而引領兒子成爲一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傅雷家書中,能看到父子兩人對學術問題激烈的探討;對生活和人際交往方面的親切討論;也能看到對對方的思念與關懷。這一封封家書,成爲父子溝通的橋樑,使父母能隨時瞭解到傅聰的情況。而父母正是通過一封封家書,來指導教育傅聰,幫助他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在家書裏,傅雷並沒有多說教條式的話語,而是把自己當做傅聰的朋友,對兒子的愛,比山還高大,比海還寬闊。還用了克利斯朵夫的經歷鼓勵兒子正視現實和挫折,勇敢地戰勝它。教育兒子要學會堅強,這纔是生活的強者。通過一些鮮明的例子,來幫助傅聰解決問題,克服難關。

如在人際交往方面,書中有這樣一件事:傅聰的好朋友恩德因手術臥牀不起,傅雷讓傅聰無論多忙也要寫封信去,傅雷通過這件事,教導傅聰,只有實事求是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並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個並不調皮的人耍調皮而結果反吃虧,是一個道理。

在生活細節方面,當傅聰準備幾天後就出國時,父親在信中告誡他:這幾天更應當仔仔細細把過去種種做一個總結,未來種種做一個安排,在心理上、精神上多做準備,多多鍛鍊意志,預備忍受四五年中的寂寞和感情上的波動。

傅雷正是這樣把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當做教材來教育兒子,而不是隻講什麼空話,這就是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傅雷家書》中,傅雷於1961年6月27日給兒媳彌拉的信中說:“在家中維持有條理的常規,使一切井井有條,你們還年輕,這些事很難,付諸實行並堅持下去,可是養成良好習慣,加強意志力,永遠是件好事,久而久之會受益無窮。”

傅雷所說的這些,爲的是讓傅聰夫婦能夠有條理的生活,他同時也道出了一個真理“堅持纔會勝利”。有些人在生活學習上,只是制定一個虛無縹緲的計劃,但卻並不能付諸實行並堅持下去,從而只能使這目標一直停留在想法上;但是短暫的實行也並不能使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堅持和努力付出的。

記得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孫權勸學》中,呂蒙在受到孫權的`啓發後,勤奮學習,苦讀經典,最終學有所成,連魯肅都對他的才華讚不絕口。呂蒙能夠聽取他人的建議並堅持努力的,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去學習讀書,對於他說原來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事,他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行得到進步,這就是勝利。

朗朗從小就希望自己能夠成爲一位鋼琴巨星,可他並沒有只把這一夢想停留在腦海之中,而是夜以繼日的練習彈琴,直到手都練麻了,卻也只是雙手沾一下水,用力甩一甩後繼續練習。這就是爲什麼他能夠取得成就的原因。

我一開始跳繩並不多,動作也十分不規範,三分鐘的時間內我只能夠跳300多下,我發現了自己的這一問題,並給自己制定了三分鐘跳420個的目標,於是我每天晚上堅持跳1000個繩,休息一段時間後,給自己計時三分鐘,看看自己跟前天相比有沒有進步。一個星期過後,我終於能夠在三分鐘之內跳420個繩,這全都要歸功於堅持鍛鍊。

傅雷在信中所教導兒子的,目的都是爲了能夠使他成爲一個正人君子。這本書對我感觸很大,也讓我明白了:想要完成一切看似很難的事情,只要付諸實行並有力的堅持,這些困難終究能夠被解決。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有很多關於藝術的講述、探討。通過讀這本書,我對“藝術”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便是我一開始對藝術的認知,藝術它來源於生活,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可以是一句話,一幅畫,一個風景。它可以是一切。這是最開始,我以爲它是一個實物,也僅僅是一個物。

但傅雷說: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讓我明白,“藝術”是實事求是的。但也因此讓我有了藝術是每個人都可以創造的錯覺。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傅雷寫道,讓我明白,每個藝術家都對其投入了感情,以至於他們是藝術家,而我們是普通人。的確實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藝術。但只是藝術的成功與否。

那麼是不是隻要投入感情便可以了?只要模仿便可以了?不,您給予了否定。寫實可學,浪漫蒂克不可學,故杜可學,李不可學。李白雖有才華但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鳴的人也少。所謂曲高和寡也,同時積雪高峯也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可隨便瞻仰。這也便是國人淡詩的尊杜的多於尊李的道理。也就是說李白境界太高,常人不能所及,鮮有共鳴者,畏而懼之其才華。所以要有合適的目標,腳踏實地。

對於藝術所富有的情感,我認爲應是複雜且純粹的。複雜是指情感的種類多,程度不同,純粹指對藝術追求的`原始心,既初心不忘。不僅不受限於感性認識,不受限於理性認識,更要有第三步的深入。藝術家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而且還指“愛”。而這個愛同時也不是庸俗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愛”。要有高度的原則性和永不妥協的良心。藝術是,因熱愛,而燦爛的烈火,熾熱又滾燙,是那燒灼着的赤子之心。

“藝術是火,藝術家是不哭的”。他們會順應時代,順應內心,遵循熱愛而表現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那是漫長且繽紛的,不同人們的藝術匯聚在一起的,藝術的世界。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世界上有種神奇的力量,那是偉大的愛,愛環繞在我們的身邊,因爲有了愛我們在光明的世界裏長大。而在所有的愛裏,父母的愛是最濃郁的,最動人的,最重要的。

《傅雷家書》講了傅雷對兒子如何做人,如何培養藝術修養,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的指導。在爲人上,他要求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木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進行了細緻的關懷。家書中處處洋溢着無微不至的`關心,大到人生事業,小到吃飯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倍至,讓我多次想到了生活中爸爸媽媽對我的體貼照顧。

而且傅雷敢於在兒女面前承認錯誤,結合自身經歷給出孩子中肯的建議,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說到這裏,我不禁再次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不是像傅雷那樣的偉人,但他們給我的愛可不比傅雷給傅聰的少,他們事事爲我着想;他們雖不能講出偉人一般的道理來,但是,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父母常常讓我明白許多道理:失敗了要勇敢的站起來,永不言敗;氣餒時自信起來,進步時要學會虛心、低調。一路走來,父母的指導似是明燈,一路指引着我向前。

書中時時給人深刻的教誨,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傅雷家書》還拉近了我們與父母的距離,讓我們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更能懂父母的嘮叨與擔心。

父愛如山,雄偉壯觀,母愛如水,柔情萬里。我們應當理解父母,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想法,在溝通中消除與父母的隔閡。有一天我們也會長大,然而父母的領航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是我們的牽掛,無論何時,回首時父母都在張望着我們。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傅雷家書》的閱讀接近尾聲,讀完了他一封又一封信,體會到了他的思念與牽掛,我似乎對親情、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傅雷和他的兒子,把父子關係轉化爲朋友,兩個人交流着對藝術的見解,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相互學習,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父子關係啊!父親有許多不明白的,會詢問兒子。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會和兒子討論,他和兒子成爲了最親密的朋友。他給了兒子很多思考,不斷鼓勵着兒子,支持他。他永遠相信兒子,無論他是有成就,還是做錯了事,傅雷一直會在他身後,安慰着他。

在做最親密的朋友的同時,他又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信中無不體現出他對兒子的'思念、擔心,不斷告訴兒子要多休息,合理安排時間,擔心他吃不消,他也是最瞭解兒子的那一個。當兒子和彌拉有不愉快時,他會想辦法,讓兒子平靜下來。當兒子很少寫信時,他也明白是兒子工作生活太忙,來不及寫信。但他會在自己生病時,再累也要去爲兒子翻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能知道兒子現在身在何處,是否安好,也會很滿足,可見父愛的偉大。

傅雷能理解兒子很忙,不會多去打擾他,但每次都會不斷告訴兒子許多重要的道理,告訴他的人生、學習、人際交往。更是循循善誘的好父親,他與兒子相處模式,又是多少家庭嚮往的呢?

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傅雷讓兒子充滿了藝術的薰陶,讓他無論在國內有多不順,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傅雷對兒子的愛,讓傅聰學到了很多接觸不到的東西,不禁讓人感慨傅雷的藝術造詣。

現實中又有幾個家庭的父子關係,如此融洽。我們應該多去理解父母,纔會發現他們的苦心。最後讀到遺書,也很感慨,父母好像老去的很快,遺書好像讀完,還覺得還在某處,關心着兒子,看着他不斷的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樓適夷曾這樣評價《傅雷家書》: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這一百多封家書,不僅僅是信件,更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愛,兒子小有就,他歡喜自豪;兒子遭受挫折,他滿懷憂慮;兒子驕傲自滿,他諄諄教誨。對兒子傅聰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親,然後是一位朋友,最後纔是一位學者。作爲父親,傅雷教育兒子爲人處世的準則;作爲朋友,他擔心兒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爲學者,他與兒子探討音樂上的專業問題。毫無疑問,傅雷是一位嚴格的父親,知心的朋友,淵博的學者。

這不由讓我想起我的父親。如果說我家像一個戲臺,母親總是唱紅臉,父親卻總唱白臉。曾幾何時,我厭煩甚至怨恨過他,因爲他如此的“不近人情”。

還記得我剛踏入二中校門時,不熟悉環境。很快迎來了我進入國中以來第一次重要的考試,我懵懵懂懂地走進考場,考了年級560名,一共1200名學生,明知道沒有付出努力,只是運氣原因卻依然居功自傲,向父親報喜。我本來學習不是特別好,我原料想父親會高興地誇獎我,不料父親卻面無表情,只是冷靜地叮囑我不要驕傲,繼續努力,你前面還有多少讓你超越的人,而我沉浸在衆人的鮮花與掌聲中,全然將良言警句丟在腦後,變得更加鬆懈。

教育方面,父親與傅雷一樣嚴格而理性,用嚴厲掩飾自己的'溫情,用理性遮掩住自己的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巔。我立於山巔,衆生仰望,父親是那個沉默的人;當我跌入深谷,所有人都懷疑我時,父親是那個拉我一把的人。

父親拳拳似海深,我慶幸在我成長路上讀了《傅雷家書》,是他讓我理解了父愛,理解了父親。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細節在詞典中的意思是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細節看似不重要,但正是這些細節,才體現出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面。

傅雷在信中寫道:上封信中,我要你注意,住在華沙必須問明房東的睡眠時間,切勿深夜彈琴的事,望隨時記住。這句話說明傅雷不希望兒子練琴時打擾別人,這也體現出傅雷在日常生活中的隨和、平易近人、關心他人。信中他還提到了很多細節,“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爲什麼老是這麼不neat?日常瑣事要做的neat,就像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見字如面,傅雷認爲在平常的`寫字寫信中,通過字跡頁面的整潔程度等,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所以他希望兒子無論是寫信還是彈琴,隨時隨地都要保持neat。

郭德綱有句話在網上很火,“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看一個人怎麼樣,怎麼看呢?觀人於臨財,就是要看他在金錢面前,是否見財起意?如何取利、如何駕馭財富等。觀人於臨難,就是要看他在困難面前怎麼做,是消極還是樂觀?觀人於忽略,就是要看他無意中的一些舉動,往往能體現他一個人的性格。觀人於酒後,這一點就很簡單了,我們都知道,酒後吐真言,喝酒以後說的往往都是真話。這些不都是細節體現人品的例子嗎?

我的媽媽就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吃飯時,她經常告訴我,吃飯時不要亂換座位,不要敲碗,不要把筷子插在碗裏。寫作業的時候,她又告訴我,寫作業要快,不要磨蹭,否則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拖拖拉拉,做事做不乾淨。寫大題時,要把答案從左往右寫,不要都擠在右邊,和做事一樣,要提前把事情趕出去,而不是拖到後邊。這樣的細節要求還有很多很多。

細節決定一切,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爲舉止,注意點點滴滴的細節,能做好小事,又怎會擔心做不好大事呢?這就是我讀《傅雷家書》的收穫。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悔。讀着滿載親情的一封封信,字裏行間蘊含了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呵護,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便認真地用心聆聽着,體會着。

我從信中看出,傅雷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他讓兒子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

傳雷,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寫在紙上的也是些家常活。他用筆無拘無束地書寫着心中的一切,心中所想所念的,用不着擔心“審查”也用不着擔心“批判”。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傳聰的音樂學習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是反反覆覆要他有領悟作品本身,這也是凡事要多問“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和對祖國的熱愛與執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雷家書》給我的觸動遠遠不止這些,我想,我大概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不會忘記這些字句,不會忘記那樣的一個父親。或許我做不到傅聰那樣成功,但卻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讓父親不至於失望,讓他可以如傅雷一般能夠爲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

讀了傳雷家書後,我也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也讓父母更瞭解自己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