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讀後感 閱讀(3.18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

卡爾·雅斯貝爾斯——德國著名哲學家、精神病理學家,是公認的西方“存在主義”大師之一,他主張“人的靈魂的教育”,他所著的《什麼是教育》便是他對當時德國教育的反思,在書中,他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對於現代教育仍然有着啓發意義,下面,我來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感受。

一、教育需要平等

雅斯貝爾斯在書中提到“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實環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爲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教育者註定是失敗的”,的確,身爲教育者,想要教好學生首先就需要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教好學生,才能讓學生輕鬆地學習。書中一個很明確的觀點是平等,教育應該是平等的,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這兩者都應該平等的對待彼此,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相對的,並不是一方的絕對正確一方的絕對服從。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個人意志以及自己對於所有問題的思考,同樣應該保持自己那份對於真理不懈追求的心意。在古代,曾推崇過教師就是權威,學生必須對教師無條件服從,這其實是一種扭曲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教出來的學生往往不會自己獨立地思考問題,當然也不會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成就,因此,現代教育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得到自身的學習,二者是一個學習的平等體,這樣學生纔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

二、此刻的你纔是你

書中提到“當下的生活是缺乏自身的在的,只有經由回憶,當下的生活纔有了在的折光,回憶是本質的,是使當下成爲可能的東西,而我所理解的過去僅僅是達到學會領悟我是當下的自我主場,未來看見本然的過去,我必須成爲現在之我”“過去和未來都在現在之中,我要達到現在的深度就必須裝備歷史的傳承和學會如何記憶”,時間每分每秒都在變,我們也一直在變化,每一秒都會有一個新的你出現,那麼舊的你又是什麼樣的呢?這就需要記憶了,記憶會告訴你過去的你的樣子,但是記憶不會有誤差嗎?可信度又有幾分呢?教育也是如此,過去的知識其實都是通過先輩的記憶傳下來的,但是記憶又是不完全可靠的,那麼我們所研究的過去是真正的過去嗎?教育也是如此,我們不能一味的相信過去的教育,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切都在發生着變化,教育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只有當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育即精神成長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反覆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爲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爲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並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於人,服務於人,啓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爲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爲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儘管在教育中,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是教育必須超越於此,上升到精神的境界。

四、什麼是教育

這是書名,也是一個古往今來一直在思考的話題,對於“什麼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見解,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教育?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陶行知認爲,教育是依據生活,主張“生活教育”,教育就是爲了培養有行動力和創造力的人。雅貝爾斯認爲,教育就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真正的教育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期望每個人都有真知灼見,成爲教育家,教育只是一種靈魂的教育。每個教育家都有他們的見解,在我看來,教育就是發展,就是人在家庭、社會、學校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不斷髮展的過程就是教育,教育是終生的,正因爲人的發展是在持續不斷進行的。

總之,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準確的解答,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對於這個話題都有自己的見解,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身爲未來教育者的我們,也要不斷的思考這個話題,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因爲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核心問題,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收穫頗深,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也會帶着這個問題繼續思考,與學生更好地交流,我們互相成爲彼此的老師,互相學習,希望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多的是認識教育本身,未來的我也會繼續探索教育的意義!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2

教育是一個具有複雜內涵的概念,曾經有無數人考察它的意義。《什麼是教育》這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爲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涵義,結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1、什麼稱得上是教育?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麼?4、滿足什麼條件,教育才能成爲現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但我們發現,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涵,因爲教育的複雜內涵與外延,實質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真理纔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爲五個性:事實性、系統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麼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在閱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係,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爲,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脫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3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麼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

“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什麼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閱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本書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爲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着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穫,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又如“教育依賴於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於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爲中直接表現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爲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於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4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爲出色的人民教師。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也有人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生活。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我們家長對孩子有信心,就會覺得孩子時時在進步,到處是優點。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爲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裏着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爲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爲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會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着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之後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爲什麼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秀作爲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後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麪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爲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爲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爲,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蹟。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爲五斗米折腰,那麼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爲會考成績而去工作!

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5

很高興,寒假前學校配發了這麼一本的好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本書以教育哲學的思考介入當下學校教育,從如何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這點着手,展開了對學校教育的各個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學生、教師、教學、學校和校長六個關鍵詞的哲學解讀,闡發學校教育理念,進而展現好的學校教育的圖景。

該書序中說,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心靈的、長久地留存在我們記憶中,並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認爲,真正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但在我們的班級制授課的教育體制下,又是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我們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去解決這對矛盾。

給我體會最深是第二章節,使學生成爲向學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於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理想的學生的基本狀態:

1、開闊的視野,

2、充分的鍛鍊(培養個人的才能,發掘自我潛能,培育個性,養成腳踏實地的作風。我覺得還可以添加:培養意志力、在身體的運用當中瞭解自己、獲得揮灑體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勵。

始終在學習中,在活潑的成長的狀態之中(涌動着的活生生的精氣神)。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向學的生命。

那作爲老師,我們如何喚起學生的向學之心呢?我覺得學校正是因爲有了學生,學校變成了一所生動的學校,讓一堆房子變成了活生生的,富於朝氣的教育空間。讓學生成爲向學的生命,主要提出學校的教育不止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生氣勃勃,永遠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學校教育的好壞不止是看學習成績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培養出的孩子是否朝氣蓬勃。如若你讓孩子學,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沒有發自內心的自主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也是疲憊的,老師的教也是徒勞的。

向學之心的喚起首先需要學生的自我肯定,積極的自我認同,只有這樣,學生纔可能調動自我潛能朝向學習。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要用賞識的辦法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後才能向學,樂學。學生是活生生的主動發展的個體,因此學生的向學之心還得需要學生的個人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也要有向學之心,自己先學習,不斷的去學習,才能給學生更新鮮的知識,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作爲老師還要在課堂上不斷的摸索,仔細的備課,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引導他們找到學習的門徑,讓學生對這節課發自內心的想聽,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收穫學習的成功。當學生告訴我學習的狀態越來越好,能享受學習,並投入地學習,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自信,我意識到理想的教育狀態可以成爲現實,我知道老師的教育觀深深影響並改變了學生。

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成爲引導學生向學的這麼一位教師,這樣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生命、面對人生。成爲向學的生命!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6

讀了《中國教師報》第398期教師節特別刊《教育是什麼》一文 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觸。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基。《教育是什麼》這篇文章從教師、學校、課堂、區域四個部分論述教育的內涵。作爲一個從教已十三年的普通農村教師,我將從教師角色的塑造和理想課堂的構建兩個方面暢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塑造。教師是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似乎拔高了教師的形象,把教師神聖化了。教師是什麼?蠟燭?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裏,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教師是什麼?是我們通常大衆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這似乎又把教師庸俗化。那麼教師到底是什麼?我認爲教師是受社會委託從事教育活動,爲社會培養合格人材的專業人員,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師德。“德高爲師”,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纔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好學生。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

“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當更廣泛地學習和掌握相關學科的其他知識。再次,教師必須要有精湛的教學基本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最後,教師還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因爲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有利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使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使教師寬容和愛護學生,使教師賞識和讚美學生,使師生真誠互信。

教師是什麼?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教師不應只有悲情的“苦教”而能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不應是深陷職業倦怠,而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被自己激勵。我們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發展成就自己。

那教師最能成就和發展自己的地方是哪呢?是課堂。

二、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師生生命的際遇空間,是師生思想和情感聚會的場所。作爲教師,我們有責任讓課堂高效起來。那麼如何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呢?

首先,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科技創新能力。

其次,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課堂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揚學生的個性。

再次,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逐步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爲特徵的新型和諧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最後,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導入、過渡還是提問、結尾都要注意藝術性。其目的在於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學生。

總之,理想高效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由以知識中心、學科中心轉向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的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汗水,而學生健康成長更是需要教師付出心血。教育是什麼?教育在於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全身心的踐行。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7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是二十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貝爾斯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礎。雅氏的教育思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和張揚,注重生命信仰與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對生命本原追問和超越的本真意義。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具有極大的啓示意義。

一、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人的靈魂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且明確地指出教育絕“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麼是教育》中反覆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爲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爲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並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於人,服務於人,啓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爲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爲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儘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於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分成三個層次。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是年輕人“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慈的人進行富於愛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絕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須是立足於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爲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啓發誘導纔有內在的基礎與可能。

而對於教師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的個人成就已經不重要,教師不是抱着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爲人的教育服務。此外,教育要有虔誠之心,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二、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方式的看法——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爲,迄今爲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一是經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僅限於“傳授”知識,教師本人毫無創新精神,教材內容已成爲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於“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二是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爲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這兩種教育的方式都扼殺了教育中的人(教師、學生)的個性,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蘇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貝爾斯很欣賞這種交往對話的方式。

雅斯貝爾斯認爲在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師生都可自由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精神助產”方法,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喚醒學生潛在的力量。激發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比境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由於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精神得到生長。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式教育適合全人的培養,應予提倡。可惜的是,經院式教育傳統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貝爾斯對教育過程的詮釋——人與人的對話

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過程的認識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的過程。在書中,作者多次談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認爲,人都是自由的,但作爲個體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個人的交往中,並與其自由聯繫在一起才能實現,交往中雙方都是自由的個體。有了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實,就不會成爲別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沒有交往,“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均使人類萎縮”。而且在交往中,雙方(師生)“處一種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關係中”,沒有權威和中心的存在。爲此,雅氏特別推崇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教育原則,這一原則正是順應人的靈魂的需要,通過對話和反諷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真理,雅氏認爲蘇格拉底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蘇格拉底主張經驗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子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難題,在錯綜複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迴避答疑”。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係,而且也使知識轉變爲學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啓迪和引導。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成爲科學獲知過程的”部分。因爲,“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爲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爲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一發展的過程。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認爲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爲他自己,而非強求。之所以重視自我教育,是因爲“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終極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貝爾斯對教育內容的看法——從精神需要出發

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揮的引導作用,除了憑藉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還認爲“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儘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

從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出發,雅斯貝爾斯認爲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層次: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存自我的體驗和對上帝的領悟。個體的人如想實現自我就必須實現三個超越:超越現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實現這三個超越必須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的教育哲學體系中,關於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就是以此爲依據的。科學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關於自然、社會認識的教育。通過它,使學生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人文、歷史、自然、科技等。哲學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發展理智和獲得認識自身的能力。“哲理課。,使人瞭解思想論爭雙方的焦點所在,以及如何運‘思’而使問題得以澄清”,至於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認爲,對兒童來說,這筆精神財富將伴隨他們一生而受用無窮。因爲這是最終實現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當然,雅斯爾貝斯關於教育內容的認識,由於受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未免失之偏頗。但從他這種認識中所體現出來的大教育觀,這種對教育本質的精神層面的追溯,的確引人深思。

我對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的看法——理想要帶動現實

《什麼是教育》這本著作集中體現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點,同時它也體現着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發展的人本主義傾向。雅斯貝爾斯重視對“人”的培養,提倡整體教育、強調自我教育,倡導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反諷和精神助產的方法等等,從各個方面深入批判了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闡發了他個人的教育理想,這對將要走上教育崗位的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對我們日後的教學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啓發和指導意義。

無庸質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馬克思”,這是“共產主義”的教育,書中闡述得透徹的教育理念,讓我憧憬: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中,教育中的學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會陶冶和家庭陶冶變得重要起來。學校已經基本沒有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而是特色化專業化的、更像是研究進修機構的場所,是爲“找到了自己”的人們提供交流對話的場地。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他們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所謂課堂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人們都帶着滿腔的熱情專注於共同感興趣的事情。

在書中,雅氏將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無遺,從絕對的高度對經院式教育和功利主義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併爲我們指明瞭教育未來的方向。但是,必須承認教育作爲社會發展的產物和動力,既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又要不斷改善自身來適應社會形態並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就中國而言,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教育形態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輸送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對於地區貧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佈集中不均勻,人們平均素質水平低下的中國,教育模式參差不齊——部分貧困地區甚至還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發達地區已經做到了素質教育;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實處。社會是多元化的,教育這一維絕不能孤立而存在發展,我們不能否認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須承認在現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們只有認清現實、認清方向、找準方法,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觀讓我們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動力,現在更需要思考並解決、且更加有挑戰性的是實施方法和計劃。面對美好而遙不可及的理想,低頭看見殘酷殘忍的現實,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