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國中學生讀後感13篇

讀後感 閱讀(2.28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中學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學生讀後感13篇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1

20xx年寒假,我拜讀了萬瑋編著的《遭遇問題學生》之後,頗有感觸,問題學生我也遇見了很多,甚至有些學生的問題和我有很大關係,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儘量去解決問題學生的心理困惑和現實困境,而不是問題學生的製造者,因此,我有如下感觸:

第一, 遇到問題學生時,我們先不要急躁,要冷靜分析問題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哪些,是來自家庭的,還是社會的,是來自心理的還是生理的。只有分析清楚問題的成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同時,我們還要弄清問題學生的問題屬於哪個方面的,是學習方面的,還是情感方面的,是交往方面的還是社會方面的,然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就能比較集中精力克服問題學生了。

第二、 遇到問題學生時要有耐心,要有包容之心,要有平等之心,要有愛心對待問題學生,其實,他們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是因爲長期缺乏真正的關愛、理解和包容,日積月累才形成問題的,因此幫助問題學生就要耐心和他們溝通,平等對待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包容他們在戰勝自身問題時出現的反覆,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解決問題,真正轉變學生。

第三、對學生的問題採取的方式方法儘量是溝通爲主,不譏諷打擊、歧視學生,以免再製造新的問題。現代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過多的關愛,使他們心靈特別脆弱,經不起任何挫折考驗,所以我們在教育他們時,要正面引導,剋制怒氣,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們,避免激化矛盾,使我們的苦心費力不得好,事倍功半,要把握好分寸,適可而止,點到即可,放長線,用心觀察,耐心等待,幫助學生克服缺點,不可急於求成,要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

總之,只有我們用愛心,真正是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着想,相信我們以後遭遇問題學生時都會沒問題的。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2

一篇叫《血奶》的文章,使我深受感動,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母親住在破廟裏,她有一個孩子,但這個孩子不知誰是父親,她揹着全村人的唾罵,住在那所破廟裏。有一天晚上,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寺廟倒塌了。母子陷入了困境,恐慌之中,女人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兒子。過一天一夜後,女人發現自己的奶水喂不飽孩子。於是,她四處亂摸,摸到一個釘子,母親便用釘子劃破了手指,然後塞進了孩子的嘴裏。

四天四夜後,村民們纔想起她們母子。於是,村民們挖開廢墟,找到了她們母子。一幕場景令所有人都驚呆了:孩子竟然還活着,小嘴吮吸着女人的手指。但女人卻死

了,村民們抱起孩子時,驚奇地發現,女人的`每個手指都戳破了一個洞,指尖的血已經

凝結成黑色,臉上掛着淡淡的微笑死了。站在廢墟中的村民們,個個淚流滿面。

是呀!母愛是無私和偉大的,每個母親對自己兒女的愛都是濃濃的,她們哪怕自己吃不飽、穿不暖,也會讓自己的兒女吃得飽、穿的暖。

一滴水就可折射太陽的光輝,而生活中許多細微之處飽含着溫柔、偉大的母愛。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是個農民,但她對我的愛卻是濃得化不開的。有一次,村裏的一戶人家的大兒子結婚,請我母親去幫忙,母親從他家拿來幾顆喜糖,可她捨不得吃。兩個星期後,我放假回來,到家後,母親從口袋裏拿給我幾個喜糖,說“吃吧!這是鄰居家結婚時拿來的。”我一聽是喜糖,急忙從母親手裏拿了過來,便打開包裝殼,

一看,糖不僅壓扁而且變質了。這時,我那不聽話的眼淚滾了下來。我邊哭邊想:媽媽,我的好媽媽,感謝您把我帶到了這個可愛的世界;感謝您對我的養育而不讓我在外

飄流,讓我有一個充滿溫馨、歡樂的家庭裏、我現在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後,來報答您對我的養育之恩。

人們常說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就是母愛。如果說世上還有最美的畫,而我要說不是雷諾阿,也不是莫奈,而是一幅名字爲“感恩”的母親畫像!所以,我一定要學會感恩我的母親。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3

讀了著名作家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我內心深感震撼。作者筆下的黃土高原是一個隔絕繁華和喧囂的世界,在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作者描繪了雙水村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強不息,努力拼搏的畫面,即便貧窮,他們也是堅強並快樂的。這種樸素和純真,深深地感染了我。苦難與挫折只是生活中的插曲,生存的真正意義在於對生活的熱情和不屈不撓的信念,以及對夢想的追逐。

整部小說圍繞着主人公孫少平一家生活的變遷,以及孫少平和孫少安爲了理想勇敢奮鬥的過程來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孫少平這個默默承受貧窮,但卻從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他不甘被命運玩弄,他的理想激發了他闖蕩世界的念頭,這種自強不息,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感動了我。

讀了這本書,我對生活的意義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這正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最缺乏的人生經驗,如今我們的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安康。但是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非常不幸,遇到困難就自暴自棄,不從自身找原因,放棄對生活的憧憬,對夢想的追逐。我們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反省自己,重燃心中希望之火。

我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記得有一次,我爲了一場考試,每天晚上都認真複習。到了考試那一天,我信心十足,覺得自己考得不錯,還得意洋洋地向同學們說:“我至少能考95分!”當老師把試卷發到我的手上,我看到分數的那一刻,我驚呆了,才80幾分。現實給了我重重一錘,難道我真的很沒用嗎?我甚至想放棄學習。我無心留意一路的風景,我像一隻漏了氣的氣球,無精打采地被主人拎回了家。我隨手翻閱着書櫃上的.書,猛然間我看到了《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突然想起孫少平兄弟,他們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我爲什麼不可以呢?頓時,我覺得渾身充滿力量,於是,接下的日子裏,我就努力準備下一次考試,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成功地考出了好成績。

我非常佩服孫少平兄弟對待生活不妥協,不放棄的精神。平凡的世界裏有不平凡的人。我們也應該爲了夢想堅持不懈,勇於追逐,讓一生變成一道耀眼的彩虹。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4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有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的。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爲流傳,被翻譯成了許多語言,其普及程度超過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

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

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爲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鬥,決不退卻低頭。

在就給你們講講大概內容吧!

有一隻猴子出世變成了王,學了七十二變、跟斗雲和其他法術,自從大鬧天宮,得了金箍棒被壓在五行山下,唐僧經過,救出了孫悟空,他與師傅一起去取經,還認識了兩個徒弟,一個叫豬八戒,另一個叫沙僧,他們一起去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磨難,他們的執着、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結果就算是失敗,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

我覺得《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章節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白骨精的詭計。即便是白骨精再狡猾,也一一被他識破。而唐僧卻是個人妖不分的老好人,居然以爲孫悟空在傷害性命,還把他趕回花果山。不過大家別看孫悟空平日裏上跳下竄、大大咧咧,但他對師傅卻是忠心耿耿,知恩圖報。知道師傅遇險,不計前嫌,出手相救,這怎能不讓我喜歡呢?

在品讀《西遊記》的日子裏,我不但享受到了快樂,而且還悟了許多道理:只要齊心協力,再難的事也一定能做好。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5

車伕,是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新職業。平時,我們在電視劇或電影中能經常看到這一形象。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對這個被新時代淘汰掉的職業真正的瞭解有多少?想必都十分陌生吧。那麼,這天就讓我們走進老舍筆下的車伕——祥子的生活。

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間,帶着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也帶着農民的質樸和固執。他年輕力壯,沒有其他車伕的惡習,一心想買上自我的車,於是憑着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的時光省吃儉用,最後實現了這個夢想,成爲自食其力的上等車伕。但當時中國軍閥混亂的社會環境,不容他有絲毫的.個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失去了洋車在,只牽回了三匹駱駝,因此得到“駱駝”這一綽號。他沒有氣餒,依然倔強的從頭開始,更加賣力克己地拉車攢錢。可還沒等他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拿槍敲詐搶劫一空,買車的夢想成爲泡影。之後,他被逼無奈與虎妞結婚,才又一次拉上了車。但好景不長,虎妞死於難產,祥子人車兩空。當他重新獲得生活的期望時,他喜歡的小福子卻死了。此時,祥子再也無法鼓起勇氣了,他不再像以前一樣勤勞,以拉車爲自豪,他厭惡勞作,吃喝嫖賭,出賣他人換取錢財,成爲了城市的垃圾。

這就是祥子的杯具,他的生活跌宕起伏最終卻還是墜入了深淵,正如作品末尾所說,變爲了“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陌路鬼”!其實,這部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走着下坡路:虎妞難產而死;小福子不堪屈辱而上吊自盡;老馬祖孫本相依爲命,到最後小馬兒卻死了;連以前威楊一時的劉四爺,都只剩一人孤苦伶仃。每個人都在走向絕望、暗淡。他們的杯具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杯具。

讀完全書,以祥子爲代表的舊中國城市底層人民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我心上,震撼了我的心。對於祥子的杯具,我深感同情卻又十分無奈。在那樣的黑暗背景下,試問誰能逃脫由生活毀滅到精神毀滅的悲慘結局?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賞《駱駝祥子》這部作品,它能幫忙我們認識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圖景,領略其中的意蘊,讓我們從中吸取教訓,爲建立和諧幸福的家園而努力!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6

“女兒當然不是插曲,女兒是父親的宿命,使生存和死亡,都足夠平靜……”這是一首隻屬於妞妞的詩,她的一生,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飄零。

“有一千條理由讓你早走,只有一條理由把你挽留,這條理由勝過那一千條理由,它就是我對你的愛。”這就是一位平凡的父親——周國平,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了只在人世間借住了18個月的女兒的短暫一生,這不僅僅是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滿心關愛,也是作爲一個父親和丈夫的承擔與責任。

妞妞眼中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她用自己心靈的聲音訴說着對黑暗的厭倦和對光明的渴望,用失明的眼睛望着塵世的天空,所以她一直在努力的用心去感受着僅存的微弱的光。也正是這個稚嫩的小生命,面對病魔的恐嚇時,依然微笑的接受病魔帶來的“禮物”。儘管微笑的同時會伴隨着疼痛,但是她還是一直笑着。妞妞雖然是不幸的,但她收穫了來自不怕把女兒寵壞的父親的如癡如醉的戀和牽腸掛肚的愛。

這位平凡的父親與女兒的相見,都是在死神身邊的歡聚,因而彌足寶貴,每一分一秒都將永遠珍藏在這位父親的心裏,即使死神最終都將女兒奪走,但奪不走女兒留給父親愛的贈禮,更奪不走妞妞在這個世界上曾到過的痕跡。

人生是一個過程,結果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爲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顯得格外寶貴。不是每一個生命的'結束都是悲劇和罪過。死亡本身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見至親至愛的人一步一步走向凋零的過程和等待煎熬,是那樣的無可奈何。

活着可能充滿了磨難與坎坷,但路還要一直走下去,可也正是這些磨難,讓人們有了強者弱者之分。在生命中總有些事是你無法預料的,無法改變的,但這需要你去勇敢的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無論是爲了你愛的人,或是愛你的人。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7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在這篇文章裏,老舍先生對當時的政治,當局的黑暗並沒有作過多的描寫,通過一箇舊人力車伕的辛酸故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車伕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着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黴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覆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爲城市的垃圾。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舊社會是多麼的黑暗,多麼令人畏懼,竟然有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僅僅是北京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車伕,在社會上是不顯眼的`,但命運還是不能放過他,折磨好強的他,毀了他的夢想,後來淪爲自甘墮落的人。悲劇總是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複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就如祥子,他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

一個人,不管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如果沒有目標有理想,輕易放棄,永遠報着消極的心態,不去闖,不去拼,最終只能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墮落。所以,我們應該有理想,有目標,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立足於社會。

作品本生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裏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着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8

今天,我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篇文章給我感受很多。文章作者是莫頓·亨特,採用第一人稱“我”的寫法,寫了小時侯體弱多病的“我”,和四個小夥伴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鮮的花樣來玩。於是其中一個孩子提議爬懸崖。“我”不想因爲不敢也無力爬懸崖而被小夥伴們說成膽小鬼,就應和着跟着他們去爬懸崖。當爬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氣喘吁吁,終因體力難支,既爬不上去,也下不來,被困在了懸崖上。也同時被夥伴們扔在了懸崖,孤苦、惶恐、啜泣。直到天黑盡了,好友傑利叫來我父親,我便在父親的電筒光引導下,走下懸崖。“從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是父親“救助”我走下懸崖時說的話。這句話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路上會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境和挫折,我們只有着眼現實,着眼當前,走好眼前的第一步,就能逐步邁向成功的彼岸。

人們不是常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嗎?“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中父親指導“我”爬下懸崖時說一句話。這讓我想到,人生路途艱險,困難重重。凡事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走穩,只有認真解決掉眼前的一個個困難,最終能攻克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明智、負責人的父親,是懂得教育的好父親。文中的`父親完全可以爬上懸崖,將“我”從懸崖上抱下來,可他沒有。而他是耐心地指點“我”,讓“我”自己克服體力、心理等障礙走下懸崖。倘若他把“我”抱下了懸崖,“我”不會體驗到人是怎麼走出困境的心境,再遇上這樣的險境,會同樣顯得手足無措,毫無辦法,“我”將變爲一個懦弱無能的人。讀罷文章,我覺得應該感謝文中這位偉大的父親,是他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伴有坎坷與磨難,只有充滿信心,細心紮實走好每一步,才能抵達幸福的人生彼岸。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9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爲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10

今年寒假,媽媽爲我選購了一本關於親情的小說《親親我的媽媽》,我滿懷期待的翻開這本書,又充滿深情內心百感交集的合上了書,我不禁被書中的內容深深觸動。

這本書講述的一個有輕微孤獨症的孩子和他的媽媽在相識,相處中的陌生,微妙和忐忑。

讀了這本書後,我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件事:去年暑假裏的一天,媽媽突然對我們說:“明天,我們要去廈門遊玩!”聽了這話,我和妹妹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馬上開始準備需要的'東西。

第二天早上,我們卻沒有想到爸爸媽媽因爲單位有事,安排不出時間來陪我們出去玩,所以我們不能去了。我聽了,馬上撅起小嘴,不滿道:“哼!你們大人就是說話不算數!”媽媽摸了摸我的頭,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對不起雯雯,是我們不對,下一次,我們出去玩,好嗎?”我頭卻搖的像個撥浪鼓,不管他們說什麼,我都不聽,甚至耍起了小孩子脾氣:“不管!不管!我一定要去!”爸爸媽媽見我怎麼說也不聽,倆人都嘆了口氣,無可奈何的走開了。

那天,媽媽和爸爸還是像往常一樣去上班,只是回來的時候,倆人手上都拿着大包小包的。我解開包一看,包裏全是我和妹妹喜歡吃的東西。我又驚又喜,呆在原地看着他們。爸爸笑容滿面的說:“雯雯,傻站着幹什麼?吃吧!這是作爲補償你們的!”我這才知道這是媽媽爸爸爲了早上的事給我們的。其實在他們去上班的時候,我就已經原諒了他們,因爲我知道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很累,作爲女兒的我能做到的是多多愛他們。

文中的孩子趙安迪和他的媽媽舒一眉雖然不是像一般母子那樣很親密,但從他們倆人的行爲當中,無一不是彼此深深愛着對方的。所以無論家長用怎樣的方式怎樣的行爲來對待自己的兒女,都是愛他們的一種表現。而作爲他們孩子的我們,當家長做了一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時,我們也要學會去多多包容他們,多多體貼他們。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11

清晨,陽光灑向大地,路過一朵帶露珠的鮮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雖高貴,卻有些許平凡;它雖豔麗,卻有些許淡雅;它雖奪目,卻有些許平淡;雖生活在戰爭的硝煙中,它卻仍是如此純潔,怎不叫人留戀?

這朵花兒同樣吸引了一們堅強鬥士的目光,他忍不住發出陣陣感嘆:“花兒,沒想到,時隔多年,你依舊這樣紅,只是賞花的人心情不同了。”說罷,他便嘆着氣,遠去了。

他的背影好熟悉,好像是……,哦,就是他——魯迅先生。他正在回憶花一般的青春年華,雖耳邊傳來陣陣槍聲,卻抵擋不住他手中武器——筆的描繪,抒情中見諷刺,敘述中顯真情,幽默詼諧的語言中藏嚴肅的話題。

記得那次去看五猖會,只因父親的'一句:“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曾讓他的心情一度跌入谷底,“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不錯,去吧”,後來,父親雖點頭答應,卻無法扶去他童心的創傷。

原先極其喜歡盼望的東西,似乎都沒有多大意思了,他的心靈受傷,心情壓抑,一切自然都索然無味了,也許父親不知道什麼是“因材施教”罷了,也許父親不知道什麼是驢頭不尋馬嘴,這就是所謂的封建教育,所謂的名人背後不平凡的歷史。

我們同齡的孩子如同一匹匹家馬,相比灑脫的野馬,馴良決不亞於他們的勇毅,作業和外教就如同對我們自由的限制,而結果就是對我們的束縛,我們只能儘自己所能尋找那僅有的一絲快樂。童年是孩子的黃金期,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不允許任何人來玷污它。

在父母眼裏乖巧的我,總是搶先一步,無論是文言文、詩歌、記敘文……都早在預習時絞盡腦汁背出來,爲得只是一句讚許罷了,長期以來,便減少了我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可魯迅並不像我們如此消極,面對“夕時”“離奇和蕪雜”,他並沒有喪失韌性的戰鬥精神,依然是一個堅強的不摧毀的戰士。

結尾又是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又走過那條小路,也許周圍血跡斑斑,也許周圍彈殼遍地,也許周圍炮灰堆起,但是那朵沾有露珠的鮮花依舊那樣紅。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12

“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永不放棄,第二原則是當你想放棄時回頭看第一個原則:永不放棄!”這是丘吉爾在一次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所講的話,也是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

《魯濱遜漂流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航海中,魯濱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很不幸,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捲上了沙灘。他從昏迷中醒來,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後,他憑藉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不懈的鬥爭。他一開始絕望過,但他後來又挺了過來。他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進行創作和耕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過起了荒涼的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農場,牧場,還有一羣可愛的動物。他還救了一個要被吃掉的人,由於那天是星期五,所以他給那個人取名爲“星期五”。

魯濱遜在如此艱苦,如此險惡的環境中還能挺下去,並且能夠成功回國。相比之下,我們平常遇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記得在上國小的時候,在一次休息日,我媽媽給我佈置了一張奧數試卷讓我完成。我一開始自信滿滿,但是一看到試卷,我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似的。前面5題我竟然全部都不會!我不禁開始感到十分的煩躁和不耐煩,但我漸漸地平靜了下來,我想:這點困難算什麼,比這個更具有挑戰性的困難還有成千上萬,如果這點小事都克服不了的`話,那我將來還如何面對各種各樣的大風大浪呢?想到這裏,我就靜下心來,慢慢的去做。奇怪!剛纔看上去十分難的題目,現在似乎也沒有那麼難去思考了!等到媽媽下班回家,進行批改,我竟然得了87分,還是很好的,畢竟上面都是一些奧數題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的,只要努力,這個世上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到達不了的理想彼岸。面對困難,只有勇於面對,努力拼搏,纔有戰勝它的希望。

國中學生讀後感 篇1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就應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就應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情緒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刻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