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優選]邊城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31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選]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讓我進入了一個完美的世界,在那一個世界裏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一切都那麼可愛,我喜愛裏面的一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在作家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也淌開了一副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圖畫。這幅景緻,不僅僅沉澱了淳樸自然的邊城而又瀰漫着濃郁的感情詩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遠的牧歌飄繞着翠翠朦朧的感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說的主人公,她的觸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猶如河水一般清澈純淨。水碼頭順順彼年豆蔻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她,天保明白翠翠心裏愛的是儺送,主動離開卻意外殞命。之後儺送出走離去與爺爺的離世使翠翠的夢擊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翠翠何時能拾起拼合?

邊城的美源自於自然的美。她與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一樣的魅力,她沒有高聳入雲的大樓遮住耀眼的太陽,她僅有天空的遼闊;她沒有讓人喘可是氣的壓力和痛苦,她僅有讓人放下心來的安然和自得;她沒有使人煩躁不堪的煙塵和噪音,她僅有清爽的空氣和鳥鳴;她沒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僅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當我們痛苦不堪、失落惆悵時,也許在遼闊、美麗的邊城都能找到迴應和解答,總能感到一股強大和解脫,這是心靈寬闊能裝滿人們各種情緒抱怨的邊城所具有的魅力。說實話,讀完《邊城》誰不被這塊神聖的土地所吸引呢?

書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淳樸、勤儉、友善的女孩,從小就有着一顆助人爲樂的心,她的行爲與友善使得那裏的人都讚歎不已。異常是她那顆單純的心,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她似乎看起來沒有煩惱,整天都與小黃狗相依爲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達自我的愛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裏拒絕、臉上害羞。也許她正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吧,總把純潔的感情掩藏在心底深處。可是在書中她的可愛與無知更使讀者深深喜愛着這個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書中的另一條感情線就是翠翠與她爺爺之間濃厚的孫女之情。老人誠懇、淳樸,在自我的女兒與一個軍人結爲夫婦拋下翠翠和他走後,他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覺得照顧孫女是他該做的。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之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用樣顯得那麼狹窄,空氣都能阻擋人心靈的溝通。可在邊城裏,老人一個一生爲人拉船的卻能架起一座讓整個鄉村心靈拉近的橋。它與我們當今社會不一樣,它推開了空氣,自我建立心中的橋。我感覺當今社會越繁華,人們之間心靈的距離越遙遠。而在邊城這樣樸素的環境中,人們之間的心距幾乎爲零,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另一個動點,就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夜間:儺送在橋的那頭唱着山歌,而在橋的這頭,美麗善良的翠翠恬靜地睡着了。這種感覺很飄渺、很浪漫。其實他們之間有過幾次心靈的摩擦,但都是因爲雙方勇氣的渺小給打敗了。翠翠心中愛着儺送但卻不敢表示,儺送只懂唱情歌加誤會,他們之間的童話愛戀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賦有魅力。

可是,最終的結尾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有的人說:“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摔破給人看,讓人們永遠記住它。”也許,《邊城》的結尾就是這樣,爺爺那麼善良、那麼淳樸卻最終在雨中悲慘死去,並且連自我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儺送那麼癡情那麼誠懇卻也要遭受河水的襲擊。而翠翠美麗、善良、純真、聰明、大方、孝順卻失去親人的愛與自我渴望的感情,其實,在那裏,翠翠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卻一向得不到實現,是那一個社會裏某些人的寫照。

山風,河流,翠竹及繁華的市井碼頭,白河沿岸靜謐悠然的邊城,翠翠的夢傾瀉在字裏行間,點染了江清月近,浸潤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竇初開後,堅持地追求感情。一場感情的邂逅,改變了諸多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最不懂感情的時候,遇到最美的感情,然後錯過。不僅僅是翠翠,現代社會的人也同如此。誰不想擁有完美的感情,可命運的捉弄使兩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畫中人,她的感情是畫中一道風景。或陳韻悠長,或淡然清新。所有心思浮動,沉積畫中。

《邊城》那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思緒,讓我感覺到在緩緩流倘的小河旁,有一個爲了完成爺爺的願望和尋找自我幸福的女孩在耐心地等着她的心上人,可是,那個人會來嗎?

邊城讀後感2

午後,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安靜靜的發生着。彷彿像別人遺忘的角落裏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麼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爲命的溫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纔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爲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裏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說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採無名的可愛的花,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爲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爲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麼她和儺送曾經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癡心以待,縱閒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着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醞釀越久,越爲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着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裏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爲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着,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後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着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爲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爲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待是一種悽美的意境,悽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裏何以琛說“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願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爲她能夠找到。那麼驕傲的他,放下所有身段,只爲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麼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着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裏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溫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悅;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採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裏,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纔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爲了這明淨的山水,爲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爲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邊城讀後感3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裏,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爲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4

時間總由清澈流向渾濁,然後,又從渾濁的邊緣處透漏出一絲懷舊的淚光,那是遺留在腦際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種眷戀,亦是感懷時光匆匆而過卻無以名狀的一絲遺憾……

也許,在很多年以後,你還會想起這麼一個地方——鳳凰,那裏曾給過你期盼與欣喜。或許,在那煙雨朦朧的水面上,在那枯黃敗落的秋葉上,在那光滑靜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聽到一聲沉重的嘆息。或許,在風雨飄零的夜裏,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裏,你依稀可以看見一個老人顫動的孤影。

也許,在很多年以後,你還會記起這麼一個人——沈從文,他曾用一種既恨又愛的筆調刻畫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態變遷。而如今,他卻又留下了一個讓世人追逐的夢——《邊城》。他以一顆熱切的心安息在沱江邊上,那裏只有山泉綠樹、鳥鳴蟲吟爲伴,簡易素樸的石碑是他留給世人最後的絕筆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當你帶着《邊城》的夢,風塵僕僕的奔赴鳳凰,而當你去過了鳳凰,並帶着鳳凰的現實又重新回到沈從文勾畫的夢中《邊城》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鳳凰因沈從文而名著,還是沈從文因鳳凰而不朽?這裏沒有唯一的答案。也許,沈老也不曾想過。

與世辭別二十餘載,然而,還有無數陌生的過客,慕名而來,佇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鮮花。遊客們這種不約而同的真摯情思,必定是在堅持着或守望着一個似真似幻的夢——邊城鳳凰。這個夢,曾因沈從文先生的勾畫與現實神似而變得臨近,但如今卻又因現實的破碎而變得更加遙遠。遊客們高高興興地來,卻又悻悻地離去,沒能尋到最初設想的安慰,卻裝了滿腹的苦水。可是,城市裏的男男女女卻依然不知疲倦、不聽勸告地從五湖四海虔誠而來,衝動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夢。

難道真有一個清晰淡雅、淳樸寡慾的世界?也許有。這個只有沈從文先生知道。

城市裏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於高樓林立之間,奔波於平滑筆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適的空調溫室裏,當他們從沈從文先生虛構的故事裏,開始遙想這麼一個夢幻與現實巧合相遇的鳳凰古城時,一種頓然開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們想從喧鬧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後隱沒於略帶寂寞的古城小鎮。白天,臨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漁夫,聽着那竹篙與江水拍打時清麗的嘩嘩聲。晚上,徒步江邊,看漁火閃爍,聽着酒家裏的稀落耳語,眺望着異鄉的皓月。把煩惱忘於腦後,把身心寄託於清閒與寧靜,這是何等的愜意!

可是,他們看到的卻只能是一個與想象中相差太遠的地方。當一串串的五顏六色的彩燈被嵌在每家每戶的屋頂上的時候,鳳凰就已經失去了黑夜裏的那份神祕。當一個個酒吧一窩蜂地佔據了沱江兩岸時,鳳凰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寧靜與清閒。當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計算着一絲一毫的金錢利益時,鳳凰就是去了骨子裏的樸素與單純。遊人們離鳳凰近了,可他們的心卻離鳳凰遠了,現實中鳳凰的陌生感帶給了他們失落後的深深感嘆。

沈從文先生虛構的邊城也許只是一個象徵之地,《邊城》中的真與善也許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應該一直追逐的方向。

當你再一次來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會理解墓碑上的這句話:“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這是每一個墓碑前的過客必定會輕聲吟誦的一句話。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沉浮跌宕,在艱難困苦中認識自己、雕刻自己,最終欣賞自己,也不至於辜負了半生光陰。從沉浮跌宕中平靜下來,回味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豁達的心境便馳騁於天地,世間恩情真善猛然間浸入心懷,坦坦蕩蕩,灑脫超俗,這樣也不至於窮途末路,落得個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邊城》所要告訴大家的最真實最虔誠的人生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邊城”,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是一個嚮往邊城的人,可是他已經走進了邊城,因爲邊城早已經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鳳凰,只想魂歸故鄉。他不想給世人留下斷殘的現實,卻不料留下了一個誤解後的念想。

一羣羣遠道而來的人們,帶着虔誠的心,暢遊在他所勾畫的夢中,歡聲笑語,充盈耳畔。可是,夢醒之時,卻淒涼滿地,失望連連。

我想,從那一刻起,當第一個倉皇的腳步走進鳳凰時,沈老就開始走向孤獨了。在某個能聽得見淚水滴落的夜晚,沈老從耀眼的霓虹燈下走過,並在昏暗中留下孤獨的背影……

邊城讀後感5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明白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明白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貼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那裏,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爲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能夠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6

淳樸是否也是一種罪過?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的茶峒縣。一位終守渡船的老船伕,兩位體力強健的年輕人,在綿延悠長的民歌聲中與一位妙齡少女產生難言的情愫。書中巧妙的將時間濃縮,安排各種美麗的“偶然”,牽動讀者思緒。

女主人公翠翠的誕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親和一位軍人偶遇並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後,便自覺有違道德,雙雙自盡。一個先天帶有悲劇色彩的孩子,卻在茶峒青山綠水的氤氳美景裏充滿對生活的樂觀與自然之美。小說的地點背景是一大亮點,作者運用較濃重的筆墨描寫一處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與自然真可以說是和諧相處。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黃狗,書裏沒有點明小黃狗從何而來,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離。即便如此親近的夥伴也沒有自己的名字,其實它並不需要名字。兩者心靈上的默契業已超出種羣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處達到了和諧,達到了統一。在這裏,人能和動物一起安詳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悲劇。歡樂的景象襯托出的是深深的悲涼。

第二個偶然是翠翠與儺送的相見。在端午節的傍晚翠翠獨自在河邊等待遲遲未來的祖父,正好與剛剛上水的二老碰個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澀與儺送的粗獷能幹強烈碰撞。兩人各說各話,但都認爲對方正回答自己的話,更是都曲解了對方的意思。這樣一來並沒有疏遠他們的距離,反而還萌生了愛情的衝動。儺送喜歡上了翠翠!這是小說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現在看似老套的劇情,仍煥發獨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後是其帶來的青春期的煩惱。翠翠進入青春期的表現被真實充分的展現,心中的祕密開始不和親近的祖父訴說,在渡船上望着新娘發呆,腦子裏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頭……爲後文的發展添上一分神祕氣息。

第三個偶然是祖父的錯認,我認爲這是全書最精妙耐人尋味的轉折,它直接導致了一個個悲劇接連爆發。祖父暗示翠翠的愛情由她自己決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過自己努力爭取。而茶峒縣最傳統的提親方式是通過山歌。兄弟倆決定輪流唱,公平競爭,看誰能真正令翠翠動心。爲了愛情,不善於歌唱的大老也決定放手一搏,當然,必敗無疑。二老動人的歌聲飄進了翠翠的夢鄉,也飄進老頭的心房。祖父對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卻誤認爲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親自去恭喜天保,得到這個消息,他沒有告訴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獨出外做生意了。而後不幸遭難,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儺送以爲是因爲祖父,哥哥纔會出意外的,就漸漸疏遠了渡船人一家。這就直接演化爲最後翠翠獨守空房的悲劇。

幾個偶然環環相扣,整個故事從頭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兩情相悅,終成眷屬應該纔是他們的結局。茶峒縣環境優美,渡船人樸實善良,不曾收別人一分錢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縣城中又沒有大的變故像是天災或是戰亂。有喜到悲這種對立面的轉變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又出在了哪裏呢?

我並沒有找到答案。

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沈從文先生對環境的描寫把握細緻:山裏的日夜春秋,從萬里晴空到星漢燦爛,都不感奢華。而是讓人覺得書中的景物是亙古不變的存在,他們不是爲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個地方,他們只是爲了生存,爲了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而我們很容易的就會把景物和人結合在一起,茶峒縣的縣民們也如山水般不慕求榮華富貴,善良樸實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過,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詮釋這個自然與社會環境。這是一個不失真實的世外桃源,可我認爲最妙的,是身處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場。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結局。離結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他們只是執行了自然規則的最後一環。要說祖父去世直接導致了結局難免過於遷強。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儺送的`心態轉變就是從這裏開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時遇險,做生意也難免會出一些意外,船總順順一家應該是很清楚的。二老對渡船人的心態不應因爲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徹底轉變。要弄清其中的緣由,還要把故事繼續往前看。書中的一個細節十分微妙,老人在錯認歌唱者爲天保後, 私下裏告訴他“成功”的喜訊。他知道老人是錯認弟弟爲自己時,並沒有告訴弟弟。這是人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封閉自我常見的表現。正是這種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悲劇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劇的造成並無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樸忠厚的性格終導致了桃源裏的悲劇。它是深沉的,更是無解的!旁人無力改變,唯有嘆息、嘆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這個矛盾,構建出茶峒縣清純的故事。田園牧歌的筆法令人嚮往,結局又令人痛心。無解的矛盾,無解的故事,留下了我無解的思考:

淳樸是否也是一種罪過?

邊城讀後感7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

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是的,牧歌,小說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僞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着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啓?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爲回憶,成爲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爲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爲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爲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爲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爲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裏?幸而作者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爲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

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爲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爲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爲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爲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爲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裏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爲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裏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讀後感8

《邊城》是一首詩,詩一般的山,詩一般的水,詩一般的湘西苗家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因戰亂而千瘡百孔,但是湖南湘西的茶峒如白河之水一般平靜,沒有當時戰爭帶來的硝煙。這裏依然是觸目蒼翠的青山,青綠的竹林迫人眼目,清澈透明的河水,遊於水中的船隻,沿河的吊腳樓還有白塔。一切都是那麼清新質樸,如同世外桃源,沒有絲毫雕琢,不染一點塵埃。“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白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沈從文《邊城》)。

美麗的山水孕育出來更美麗的人。

風景如畫的茶峒養育着一羣淳樸善良與世無爭的村民。他們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之爭。他們和睦共處怡然自得地生活着,把相互關懷照應當作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人性中最原始淳樸美好的品質都集中在他們身上。爺爺勤勞。樸實。恪守盡職。樂善好施,“凡是求個心安理得”。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爲路人擺渡,不論晴雨,都守在船頭。過度人堅持要付錢,他必硬塞還給人家,還精心爲過渡人準備上等菸草,泡茶給人家解渴。只求爲別人服務,卻從不要求別人的報答。自己的獨生女兒與駐防的一名士兵私下戀愛,最後士兵服毒自殺,女兒殉情,他毅然擔任起撫養外孫女兒的責任。時間隨着白河的.水流逝,翠翠大了,他又一心爲翠翠找個如意郎君而整天周旋於順順。天保。攤送之間,可偏偏弄巧成拙,導致攤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灑脫的船總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危,“自己在糧子裏混過日子,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有這類人聞名來求助的,他莫不盡力而爲。當爺爺撒手西歸時,翠翠什麼都沒了,順順帶來了白棺木匣子,送來了米和酒肉,還打算接翠翠家去住,鄰里村民也都幫着料理爺爺的後事。在這裏沒有地位之分,權勢之別,更沒有勾心鬥角,有的是以誠相待,彼此關照的美好情懷,便是那些不得已而做妓女的,也永遠那麼渾厚可信,“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加可信”(沈從文《邊城》)。

翠翠人如其名,她生於逼人的環境中,天天浸在青山綠水裏,她有一雙清明碧玉般的眸子。“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一般,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可愛的小翠翠無憂無慮地與爺爺。黃狗生活着,日子如詩似畫。小翠翠漸漸長大了,端午夜,初次遇見二老攤送時,翠翠爲一件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事沉默了一個晚上;中秋節留下的熱鬧印象不知爲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無意中提到什麼事情時會臉紅: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說關於新嫁娘的故事。嬌好無比快樂無比的翠翠多了幾分隱憂,她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對二老微妙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感到日子裏有點痛苦。她的心裏很朦朧,朦朧得她自己也弄不明白爲什麼。她獨自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起雲一顆星凝眸,爺爺問她在想什麼,她回答:“在看野鴨子打架(意思是翠翠不想什麼)。”可同時又問自己:“翠翠你真在想什麼。”心裏又答應:“我想的很遠,很多。可我不知道想些什麼。”翠翠內心莫名其妙的隱憂,讓她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快,讓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時間成長着她,催促着她,使她在“另一件事情”上負點兒責。她與攤送的愛情朦朧地開始了。

上帝總是愛捉弄人。翠翠的愛情慢慢地籠上了悲劇的氣氛。攤送爲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天保走“車路”,打算接爺爺的渡船。兩兄弟同時愛上同一個姑娘,但他們不是爲這個而反目成仇而是按照當地人所認可的對歌習俗,公平競爭:在月下爲翠翠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歌。天保作爲哥哥,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開腔先唱。可弟弟一開口,天保便自知不是對手沒有再唱。翠翠“夢中靈魂爲一種美妙的歌聲(攤送的歌)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着,上白塔,下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山懸半腰——去做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與攤送已是心有靈犀了。爺爺把唱歌人張冠李戴,偏對天保說:“你唱得好,別人在夢裏聽着你那歌,爲那個歌帶得很遠,走了不少路!”天保心裏已清楚弟弟與翠翠纔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於是他成全了弟弟,帶着失戀的憂傷走了這讓他送非常愧疚,同時父母要他娶團總的千金,而羞澀翠翠對他表現出躲閃和冷淡,於是他選擇放棄,離家出走。順順一家因天保的死對爺爺和翠翠心存疙瘩,一心只想爲翠翠找個好歸宿的爺爺經不起這麼嚴重的打擊,心力交瘁,在一個雷雨之夜悄悄地走了,只留下孤獨的翠翠在漫長而茫然的等待中過日子。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浮起來的年輕人走了。翠翠的愛情朦朧地開始,更加朦朧地結束。

翠翠和攤送彼此相愛,他們的愛情沒有任何“附加值”。翠翠並不是因攤送家地位顯赫而去高攀,攤送也並沒因翠翠是貧弱孤女而不愛她。這是世界上最最純淨的愛情,本來近了卻又無可奈何地走遠了,直到無歸期的等待。一個自然的愛情故事竟有一個如此不自然的結局。

邊城讀後感9

“一切總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心美,情深,境明。重溫《邊城》後慢慢咀嚼,似乎對那片山水有了新的體味。在水一方,蘆花蕩蕩。輕挽羅裙,淡理雲鬢,沈從文先生筆下雲淡風輕的文字裏不盡是詩意,還有對人生乃至一個時代的描繪與延伸。

那座活在山水畫裏的邊城,自然風光之秀美自不必說,民風更是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推心置腹的感情令人動容。外公對孫女的愛護,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戀,天保對翠翠真摯無染的依戀和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愛,無一不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原始美德。

湘西自然文明之明淨,也是湘西人心地之明淨。也許人都應該有那邊城水光般清澈的眼睛,透過它看世界—容許我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可以找到自我的天地,不至於迷失自我,永遠懷有一顆追求寧靜的心,讓本我在紛繁之中憩息片刻。然而心靜未必是要逃空谷。

正如最妙的修道不是逃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心裏修籬種菊。絕非無所作爲,而是強調我們要寧靜地面對一切,冷靜解決事情,如此方可在喧擾塵世中覓得一隅淨土,一份純粹寧靜的心態會讓我們收穫多少難以預料的歡愉和融合呵。

書中的那份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分定在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就讓心的聲音隨境而生罷,不必太過在乎功與名。面對那彷彿命定的陰差陽錯,一句淡淡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就是對明天最好的回答了。

活在當下,我們卻再難覓得那片純淨的蹤跡,多少人患得患失,終日爲充滿銅臭的功利疲於奔命;多少人甘願失去與心靈之聲音邂逅的機會,狂熱地追捧“速食文化”便使留下“微漠的悲哀”。北京城已套上了第六個大呼拉圈,且環距越來越大,其態勢唯巨石激起的漣漪可形容。

急劇的放擴,讓很多人的生命虛擲在了路上——每天輾轉於各種交通工具,焦灼地看着其他車輛撩起的狂沙忍受塞車,點與點之間,已成咫尺天涯的遙遠。不必說詩意,也許,連我們的腳步,甚至思考人生的時間,都正在丟失,腳踏實地行走的產物,是好的靈感、音符、情愫。

淡泊寧靜,不是要遁入空門,只是敢當萬綠叢中的那點紅,選擇有夢和有信仰地生活,讓真誠和至誠烙印在你那顆赤子之心上,面對生活中那些猙獰的誘惑,別迷失了你的靈魂,你的謙卑還有愛生活的心,像歲月之流沖淡的岩石,少了埋怨偏激,多了圓融平和,從刻意追求到懷着樂趣和淡然。奮鬥之餘,我們是否也要慢下來,想想發展以後,我們是否忘了本,缺了根。

邊城的種.種,大抵都與中國人的”根“情結有着玄妙的聯繫。盡訴衷腸的對歌,那份至善至純的愛護,不正是國人傳統的最佳縮影麼。我們是否要呼喚人性中最原始的善良美好和心靈最本真的澄澈純淨。以歌求婚、兄弟讓婚、祖孫相依,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那個年代裏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思考和批判。

生活雖然使我們拘泥於一方水土,受時間和空間束縛住,不能遠走天涯,不能品味各種人生狀態的精彩與盡攬天下的百態。但文字卻可以帶着心靈在情感的國度裏盡情飛翔,肆意宣泄,讓文字清新明麗地組合,隨心所欲,體驗由心靈情感帶來的文字清茶。不需要刻意尋找,相濡以墨的文字就可以撫慰你受傷的心。

放下雜念再次細讀《邊城》,才理解沈老的文字是帶給了讀者怎樣怡然舒暢的心情。沒有譁衆取寵的駭人字眼,字字平淡,看似尋常卻奇崛,說的大概就是這種看着令人舒服的好文墨。行文處處水到渠成,自然不矯揉,更添煙雨朦,讓人覺得歲月靜好是太自然的事。

從前我總愛速食一般翻閱一些暢銷書,碎片化的閱讀,心也跟着浮躁起來,算是不求甚解,更無從談起欣賞文字的美。尤其是這種氤氳着傳統韻味的文字,平淡之中見真淳,似乎冷眼看着浮華在塵世中肆意橫行,看形形色色的物慾覆蓋原本的素顏,在塵世渾水中人們渾然不知,終日惶惶而不可及。

這個暑假裏最讓自己欣喜的莫過於看了一直因躲懶從未翻閱的'書。感受最深的是一本好書能開闢你的另一個宇宙。他的行文,他的思維,他的靈魂,構築起的,如同一處靜謐的居所。

透過無聲的窺探,可以看見暗藏洶涌的大海,可以望見廣袤的山川,可以發現埋藏了的歷史與塵埃。你之所以可以觸及和品味他,源自於你已經走進了那個世界,你熱愛甚至感知到,他在維繫和激活我們的另一個世界。我想《邊城》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彷彿是沈從文先生早已釀好的蜜,閱讀起來不過像是隨意採摘那透着芬芳的果實。於是我甘願踏上閱讀這段寂寞卻欣喜的旅途,暫且擱下狂躁的內心,學會安靜,撲下一副身心,沉下去。我想,在我們內心深處,總藏着些我們不得其門而入的角落,讀書就是打開心扉的神奇鑰匙吧。

翻開從前的摘抄本,竟發現不學無術的我很久以前也會工工整整地抄下沈先生說過的一些話,讀完邊城,又遇到這份湊巧,很多感受甚至組不成文字來表達。

“活在這個大時代裏,個人實在太渺小了,我知道的並不比任何人多。對於廣泛人生的種.種,能用筆寫到的,只是很窄很小的一部分。我表示的人生態度,你們從一個立場上看來覺得不對,那也自然。”

“普通人用腳走路,我用的是腦子。”

“永遠只想用無私和友愛回答這個社會的無情。”

這樣的大時代裏,我們可能會爲各種事情奔波,生活有時會是那樣令人震驚的單調和雷同。但是我們要有勇氣和信仰,要學會在單調中保護生活。詩意是生活最大的保護傘,如何讓生活充滿詩意?重返天真、無悔付出、共同夢想。

邊城讀後感10

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讓我進入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一個世界裏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一切都那麼可愛,我喜愛裏面的一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在作家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也淌開了一副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圖畫。這幅湘西茶峒景緻,不僅沉澱了淳樸自然的邊城而又瀰漫着濃郁的愛情詩意。

湘西茶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遠的牧歌飄繞着翠翠朦朧的愛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說的主人公,她的觸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猶如河水一般清澈純淨。湘西茶峒掌水碼頭順順彼年豆蔻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她,天保知道翠翠心裏愛的是儺送,主動離開卻意外殞命。後來儺送出走離去與爺爺的離世使翠翠的夢擊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翠翠何時能拾起拼合?

邊城的美源自於自然的美。她與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同的魅力,她沒有高聳入雲的大樓遮住耀眼的太陽,她只有天空的遼闊;她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痛苦,她只有讓人放下心來的安然和自得;她沒有使人煩躁不堪的煙塵和噪音,她只有清爽的空氣和鳥鳴;她沒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只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當我們痛苦不堪、失落惆悵時,也許在遼闊、美麗的邊城都能找到迴應和解答,總能感到一股強大和解脫,這是心靈寬闊能裝滿人們各種情緒抱怨的邊城所具有的魅力。說實話,讀完《邊城》誰不被這塊神聖的土地所吸引呢?

書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淳樸、勤儉、友善的女孩,從小就有着一顆助人爲樂的心,她的行爲與友善使得那裏的人都讚歎不已。特別是她那顆單純的心,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她似乎看起來沒有煩惱,整天都與小黃狗相依爲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愛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裏拒絕、臉上害羞。也許她正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吧,總把純潔的愛情掩藏在心底深處。但是在書中她的可愛與無知更使讀者深深喜愛着這個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書中的另一條感情線就是翠翠與她爺爺之間濃厚的孫女之情。老人誠懇、淳樸,在自己的女兒與一個軍人結爲夫婦拋下翠翠和他走後,他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覺得照顧孫女是他該做的。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之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用樣顯得那麼狹窄,空氣都能阻擋人心靈的溝通。可在邊城裏,老人一個一生爲人拉船的卻能架起一座讓整個鄉村心靈拉近的橋。它與我們當今社會不同,它推開了空氣,自己建立心中的橋。我感覺當今社會越繁華,人們之間心靈的距離越遙遠。而在邊城這樣樸素的環境中,人們之間的心距幾乎爲零,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另一個動點,就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夜間:儺送在橋的那頭唱着山歌,而在橋的這頭,美麗善良的翠翠恬靜地睡着了。這種感覺很飄渺、很浪漫。其實他們之間有過幾次心靈的摩擦,但都是因爲雙方勇氣的渺小給打敗了。翠翠心中愛着儺送但卻不敢表示,儺送只懂唱情歌加誤會,他們之間的童話愛戀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賦有魅力。

但是,最後的結尾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有的人說:“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摔破給人看,讓人們永遠記住它。”也許,《邊城》的結尾就是這樣,爺爺那麼善良、那麼淳樸卻最後在雨中悲慘死去,並且連自己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儺送那麼癡情那麼誠懇卻也要遭受河水的襲擊。而翠翠美麗、善良、純真、聰明、大方、孝順卻失去親人的愛與自己渴望的愛情,其實,在這裏,翠翠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卻一直得不到實現,是那一個社會裏某些人的寫照。

山風,河流,翠竹及繁華的市井碼頭,白河沿岸靜謐悠然的邊城,翠翠的夢傾瀉在字裏行間,點染了湘西的江清月近,浸潤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竇初開後,堅持地追求愛情。一場愛情的邂逅,改變了諸多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最不懂愛情的時候,遇到最美的愛情,然後錯過。不僅是翠翠,現代社會的人也同如此。誰不想擁有完美的愛情,可命運的捉弄使兩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畫中人,她的愛情是畫中一道風景。或陳韻悠長,或淡然清新。所有心思浮動,沉積畫中。

《邊城》那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思緒,讓我感覺到在緩緩流倘的小河旁,有一個爲了完成爺爺的願望和尋找自己幸福的女孩在耐心地等着她的心上人,可是,那個人會來嗎?

邊城讀後感11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爲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爲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爲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

《邊城》是沈從文於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說。在沈老先生的眼裏,“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爲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

鄉下古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纔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

當走進《邊城》時,那種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將衝擊着當代這種物慾橫流的物質文明,當走進那個湘西小鎮時,那種情不自禁的感嘆將順着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當走進那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而寧靜的人生時,那種表面上的平靜將隨着翠翠、老船伕、黃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是其母親和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爲這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爺爺(老船伕)、渡船、黃狗。在這簡單的人際交往關係以及小鎮的原始、淳樸、自然環境的中,孕育着翠翠的單純、老船伕的和善、黃狗的溫順,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老船伕,每天爲要渡河的人守候着,與相鄰四射和諧的相處着,爲翠翠的終生大事打點着,雖然所用的方式簡單而純粹最終也葬送了翠翠的愛情,但那種一開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卻讓人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每天幫着爺爺擺渡,靜靜地聽着人們談話,黃狗忠誠的陪伴,對熱鬧的嚮往,對鄰家女孩的羨慕,少女的心被山那頭一晚的歌聲弄得蠢蠢欲動,與大老從未開始卻早已結束的愛情,等待着二老沒有歸期的愛情,以及爺爺的撒手人寰,這一切所編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讓我們想象着《邊城》中的愛。

黃狗,陪着爺爺,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賽龍舟,保護着翠翠,親近這《邊城》裏的人們,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這些讓人躁動的內心而倏然平靜的景與人的和諧,會讓你產生對自然的感懷、會讓你對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諧寧靜的理想境界充滿想象;

這些讓人平靜的內心怦然心動的愛,也許在現實的生活中難以想象,但當你漸漸走近時,你會有一種靈魂的洗禮,你會感到一種精神世界的充實,你會不選擇這樣的愛但同時也跟着享受着這種愛。

夕陽易逝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着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着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爲心中的祕密花園澆灌着更多的養料。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讀後感12

芳草萋萋,水影曳曳。一位女子在木舟上撐着撐不完的船。行雲流水,翻浪前行。木舟前放着菸草,草上掛着香泥。木舟尾託着大缸,缸裏盛滿了茶水。風兒推動了水波,撩起了髮絲,吹亂了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年,端午盛會,爺爺相隨,抱着黃狗,換了新衣,動了情愫。“小心水裏的大魚!”又一次穿透了內心。水中的魚兒在水面上翻了個滾,拍出了花,又掉頭扎進水裏。女子望着遠方出神,眼神中透着期待,期待那遠遠地岸邊一個模糊的身影,一曲高昂的山歌……

那可憐的翠翠還在渡着船等着心上人嗎?這是我讀完《邊城》心中的疑問。

我處事尚淺,閱歷不足,無法將這一部文學界的奇葩分析的透徹細緻,但我的確感悟出了許多。

初讀《邊城》我便深深地被沈從文先生的清麗靈動的筆墨打動了。與其他書不同,沒有太過絢麗華美的語言,也沒有膚淺通俗的普通。多得是輕靈中透着深邃,樸素中融着一絲悠綿。雖然很多的方言我無法理解,但是卻將湘西人民樸實積極的性格展現了出來,爲小說增添了不少的親切感。我佩服沈從文先生將山村寫成桃源的手法,也佩服將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感知。

接着,我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這也是我連連嘆氣的原因。山村姑娘翠翠“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在一次端午集會時,愛上了儺送。卻遲遲沒有開口傾訴心扉,而是將這份感情留在心裏,靜靜珍惜。結果大哥天保以外去世,爺爺的雷中歸天,儺送不堪承受,獨自漂泊去了,留下了翠翠在村莊渡河。從初嘗愛情,到靜靜守候,到孤獨老去,這一愛情的悲劇,讓讀者無不爲之惋惜不已。

如果翠翠提前做出了選擇,如果翠翠想儺送袒露了心聲,也許留下的會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了吧。

所以,我淺淺的悟出了一條道理,別讓祕密融化在心裏。

每個人都有祕密,或大或小。一定是自己所珍惜的,希望保存下來的。藏在心裏,生怕別人玷污了它。有時候,我們靜靜守護,有時候,我們靜靜品味,一個人,孤獨的享受祕密。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袒露祕密,對他人。將我們的心聲告訴別人,將我們的心扉向他人敞開。

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往往可以抓住機會,不做下令自己後悔的事。如果我們太過在意自己的祕密被他人知道而不屬於自己,就錯了。一個人的祕密告訴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就變成了兩個人共同守護的祕密,更加的有價值,更加的親密。有時候坦誠相待,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抓住機會,袒露心聲,比如在畢業的時候,告訴老師,你藏了多年的話,畢業後,也不會因這些話說不出來憋在心裏而後悔一輩子

還有,便是情字。

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儺送翠翠之間的愛情,天保儺送之間的兄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篇。情得真摯,情的深刻。

爺爺,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人。爲什麼偉大?爲什麼平凡?拿着不高的工資還處處想着他人。收集上等菸草,塞給他人,沏了一缸的茶水,供人解渴。並不富裕卻爲人着想。對孫女翠翠無限的愛,不讓座熱石頭,怕她的病,在乎翠翠的'感受,感情方面一直聽取翠翠的意見,傷心時給他講笑話,講故事,唱歌,這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老人,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質樸的湘西人民。與爺爺之間的親情,一直是翠翠心裏的最後港灣。有了它,翠翠才能保持純潔開朗的性格。

儺送與翠翠的愛情,只有一個字———純。沒有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沒有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也沒有天涯海角,驚天動地。也許最純的,最美好的,自然中孕育出的,男女之間令人嚮往的愛情,莫過於此,一個爲了她,願落一個破船,一個爲了他,孤獨撐船一生。

天保和儺送的兄弟情,也令我深深感動。當雙方都清楚了情敵關係時,兄弟二人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決鬥,而選擇了一個和平公平的方式,讓翠翠自己選。唱山歌。當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時,沒有糾纏,沒有埋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祝福,然後浪跡天涯。多麼瀟灑,多麼豁達。

這一個情字也令我感悟頗深。

我們要珍惜每一段感情,不管是來之不易還是天生存在,都應該我們用心去維護。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結果,如沒有一個情字,何談進步,何談和諧?互相體諒,互相鼓勵,別讓情線紛紛崩斷。這是寶貴的,也是自古以來受人讚美的。

還有就是那山村的美麗景色了,宛如水墨畫一般,那麼柔和,那麼恬靜。黃竹中鳥兒交遞相鳴,這是靈動,平靜水面上林立的吊腳樓,這是和諧,小河中的龍舟鼓點,岸上激動人羣,這是生氣。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動自然。

我們要保護這些人文美景,別讓世界上僅存的美消失。

我年齡尚小,望到我成熟幾分後再讀此名篇,盼望有些新的收穫!

邊城讀後感13

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去寫這種愁,《邊城》充斥着這種淡淡的憂鬱。整部作品是美麗迷人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愛情之美。悲劇隱藏在若有若無的故事中。讀完之後,我只是感受到遍佈於全身的惆悵,卻找不到它的痕跡。無跡可循無處不在的中國式憂傷,每個人都應該從這裏讀出一些什麼。

小說最吸引我的兩點:淳樸的人性和悽美的愛情

關於人性,沈從文自己用小說隔絕了都市,他筆下的人物卻用山水隔絕了人性的醜惡。《邊城》裏面的山水我個人很願意理解成是小說里人性之美的外化。也只有那麼美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那麼純樸的靈魂,也只有那麼善良的人民才配得上那片美麗的山水。我很羨慕邊城裏面的那種生活,並不一定是日出日落的生活方式,確一定要是人性的純樸。老船伕和翠翠是邊城這片山水養育出來的男人與女人,船伕是勤勞質樸的老人,翠翠是天真無邪的精靈。人性美是這部作品很吸引人的一方面,如同憂傷一樣,沈從文並沒有去直接刻畫這種人性,只是山水無言,人性本善。這種人性美體現於小說的對話,沈從文實在是小說語言的大師,《邊城》裏面的對話時是美的人性的直接流露。它還體現在每個人與人的相處,隱藏在每年端陽時節縣城的熱鬧景象,賦予了每個過往渡河的遊子。甚至吊腳樓邊的妓 女,河畔的賣肉人家,船伕死後照顧翠翠的老馬兵。每個出現的人物都是被山水洗淨的靈魂,美麗的翠翠、死去的天保、遠走的儺送、船老大順順、堅強的老船伕...美麗善良的山水,美麗善良的人羣。

關於愛情,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月老有時也是會糊塗的吧,否則人世間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情怨糾葛。會不會有一天,他也會把紅線亂牽?徒惹人間一段段的糾纏心事?美麗善良的翠翠就一定是被糊塗的月老搞混了,紅線的那頭既然系在了二佬儺送心上,又何必說與天保大佬聽。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關於自己最初的愛情,其實都會很具體到某一件物象或者事件上,那是我們情竇初開時的一種凝聚物,就像多年以後柯滕記憶中那件被沈佳宜的圓珠筆弄髒的白色襯衫。你做過關於它的夢,來堆砌你對愛情的全部嚮往。在古時候它可以是一支玉簪、一雙玉佩、一封信,在往前推,它或者可能是你跟他看過的第一場電影、第一次的旅行、第一次的`牽手。對翠翠來說,它是兩年前的端陽儺送在河畔對她說過的那句話:

小心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儺送和翠翠可能都不知道,“魚”一直象徵着愛情和婚姻,那片心海,也是從此泛起漣漪了吧。

然而愛情在這本書中一直得不到美好的結局。翠翠的父母,那位絕美的湘西女子和質樸的屯防軍人,爲了愛情雙雙殉情。在大佬天保同時愛上翠翠後,兄弟兩個輪流爲翠翠唱歌,後來天保退出了這場愛情,一身好水性的他葬身魚腹;儺送因爲哥哥的死與老船伕產生隔膜、誤會,終於遠走他鄉不再歸來。而老船伕因爲擔憂翠翠的命運,身心憔悴,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氣絕身亡。那座象徵茶峒風水的白塔也傾塌了,只剩下了翠翠,只剩下翠翠孤單單地生活在這美麗的人間。

一直很惋惜的是,當初如果翠翠勇敢的說出愛,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她跟儺送明明相愛,可以有那麼多的機會在一起,然而每一個巧合事件的發生都在把這段愛情推向悲劇的命運。那麼多的遺憾,就是這婆娑世界。就像電影《那些年》裏,柯滕跟沈佳宜明明可以在一起,確總是因爲一些很小的誤會彼此錯過。數年過後,縱使大家相見莞爾,但在那段時光裏究竟是誰辜負了誰的愛情,誰的承諾靠不了岸,誰又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太不像電影或小說該有的情節,反而是像極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爲這些故事感動,是不是說,這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初關於愛情的定義?是不是說,這纔是最接近我們真實愛情的底色?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事情都會把愛情推向一種未知。也正因此,是不是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與學會把握?

只是,請你一定要相信:春天要看花,夏天要聽雨,秋天看落葉冬天看飛雪,天氣晴好的時候要去看海,年紀正好的時候一定要去戀愛。正如我始終相信多年以後儺送會回來的,邊城裏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等待着他,可人如玉,與子攜藏。正如我一直相信愛情。

也許時光如水不再來,那我便將這青春凍結討你歡。我是寧靜淳樸的山水,你是美麗無言的情郎。遊子遊子你快快回來,戀戀舊日好時光。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邊城讀後感14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爲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爲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爲伴,“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爲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爲”。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爲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邊城讀後感15

如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美麗安逸的小城,一羣質樸的人們在這裏勞作着,生活着,一切是那麼的和諧,那麼的安靜。水不是的顫動,波動着這裏人們的心絃。歲月慢慢的流逝着,但是這個小城裏的一切彷彿這裏的水那樣雖有顫動,但未起波瀾。所有的事務是那樣的平靜,安詳,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裏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悽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讚歎茶峒淳樸的民風。那裏依山傍水。老船伕,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伕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伕也去城裏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着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裏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淨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麼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裏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說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後來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並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伕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伕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伕的獨生女因爲一樁老船伕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伕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伕的後半生就是爲翠翠活着。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着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說:

“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淒涼的思念着,思念着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爲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悽美。試想:

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於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着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爲回憶纔是永恆。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雲涌,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願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

《邊城》這部書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只能發生在這個美麗,淳樸,和諧,清靜,舒暢的邊城。在現今這個功利的社會,我們還會相信這樣美麗的愛情故事麼?每個人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自己,老船伕給客人們買的茶,這麼多年義務的擺渡,是我們可以做到的麼?在這樣的水土上,這樣一羣天真,純潔的人們纔會發生這樣美麗的`故事,在我們現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也許不會再有這樣美麗的故事了。翠翠一直的等待,現在的我們還能做到麼?誰能承受數十年的寂寞,就爲心中的愛情。不是我悲觀,這樣美麗的故事要有一羣純潔的人,一個純潔的社會,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就不是純潔的。充斥了太多的功名,太多的誘惑。也許我也不應該這樣說,我們的社會裏有的是人,只有人們放棄了這些東西,纔會有純潔的社會,純粹的愛情。所以我們只有從自己做起,保留着一份童心,一份天真,給自己的心中留下一片淨土,不要過早的讓自己的心被污染。讓純潔的邊城,讓純粹的愛情重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相信,不會所有的愛情的結局都是悲慘的,一定會有感天動地的美好的愛情,等來美好的結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