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5篇

讀後感 閱讀(1.7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

今天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總共七冊,共計96萬字。書的內容是從朱元璋的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整本書都是以小說的筆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欽佩作者當年明月,能用那麼簡單的語言(這個說實話很難)來描繪一個朝代的那麼複雜歷史。回想起在上學期間學校教授的歷史課本,只能用膚淺、平庸和隨波逐流來修飾,而且對於某些歷史事實缺乏考證和獨立的見解,鄙視!

其實自從大學畢業以後就很少去用心讀一本書,特別是長篇小說或者是歷史題材的,不是自己不感興趣,而是因爲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在大學裏埋頭苦讀(老師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頭苦讀)的是自己的專業書,爲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後讀的是行業書籍,爲的是幹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識更新換代太快了。

然而,現在工作穩定了點,但是經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時候確實很無聊,特別是乘飛機出差的時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很痛苦。思來想去還是找本書看吧,看什麼書呢?專業書和行業書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後來在網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兒》比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鄉,明朝的歷史自己確實知之甚少。於是下決心買一本好好看看,就這樣,在導遊當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遊的征途。

呵呵,當年明月這個導遊僱的還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過了一個快樂、悲傷、激動、憤怒、遺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淺啊!我也想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談談的我的讀後感: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創業艱難,守業更艱苦。朱元璋經過近二十年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創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孫們用了近200年的時間來堅守這份家業,期間王朝幾近覆沒,興衰波盪起伏。

這本書,讓我懂得要獲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價。從朱元璋的經歷可以看出:童年時期生活困苦;少年時期親眼看着父母餓死,然後爲了生存沿街乞討、四處漂泊,到皇覺寺當和尚被人欺凌,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只能獨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與自己相處了十餘年的父母;成年後被迫參加起義軍,南征北戰、槍林彈雨,從一具具屍體上爬向自己的目標。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官場如戰場且勝似戰場,是一個國家最高智商的猛人之間的鬥爭場所。呵呵,看看楊廷和、徐階、于謙、張居正的經歷就明白了。

這本書,讓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週期或者叫氣數的,明朝就相當於一個公司,到後期無論崇禎帝怎樣努力也最終走向了倒閉,只能說氣數已盡!但是,我要向崇禎帝致敬,他是個好皇帝、一個明君,一個堅持不懈和肯負責任的人。然而,什麼事物是沒有期限的呢?我認爲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最好,讓我用楊慎的《臨江仙》來表達我最後的心情:"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2

“書寫完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我自己很多次,高興、興奮、沮喪,什麼都有可能。但當這刻來到的時候,我只感覺,沒有感覺。”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感覺------沒有感覺。大明朝270多年的歷史,從朱元璋到崇禎朱由檢,讀完這套書用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從一開始的想一口氣讀完到後來慢慢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看着大明這個舞臺上主角的更迭。今天,這個劇組收攤了。沒有感覺的原因是我不再把這套書當做小說來看,不再期待小說高潮的緊張,結局的悵然若失,也就無所謂有什麼感覺了。歷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觀。

“對於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醞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看到這句文評不禁感嘆:確實比我會說。。我之前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初讀明朝那些事兒時,覺得語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還是義無返顧地讀下去了。越讀越會被當年明月的語言吸引,帶入到大明歲月中,不知不覺,語言的事,竟也覺得不是事兒了。其實如今我認爲,初讀時之所以認爲其語言太白,是因爲先入爲主的觀點:一般此級別語言的小白文無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內容無內涵。但讀下去會漸漸瞭解到當年明月是一個有態度的文學創作者,當其深厚廣博的知識通過文字展現在你眼前時,你會發現,這本書很好讀。對於我來說,我自問算是能看得進書的人,但一口氣讀7本也着實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爲這套書不同於演繹、祕史、戲說,其忠於正史的態度多少會令人覺得有些乏味。但這就是歷史啊,歷史本就是冰冷無情的啊,當年明月用幽默詼諧的語句寫出無情的歷史已經很成功了,我也爲我能一口氣讀下來感到驕傲。

把整個明朝算作一段歷史來敘述,一口氣看下來還是能有些收穫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監、文人等都能單獨出一本書寫,但宏觀來看以大明這270餘年歷史爲整體,無論是對作家還是讀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相信這是讀過很多史料,看過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實一個人應該瞭解本民族的歷史,尊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歷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們傳統觀念上和口口相傳的內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這本書,我意識到有些英雄我們是不能遺忘的,有些出現在教材中的、我們以爲自己知道的人們,我們對他們的瞭解其實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這是個自由的時代,每個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買和不買的自由,任何人都不應該被強迫。”這句話一定要爲之點贊,因爲我讀的是網絡電子版,從當年明月的作品中收穫了新的知識和感悟卻沒有付出,在此要對他說一聲謝謝。不買是因爲確實負擔不起讀一本買一本的預算,不過昨天去書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時,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花錢買了----敬一丹。在我看來,她出的書在網絡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電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認爲人設絕不會崩塌的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她出的書應該是有深度、質量有保障的,所以我買了。“買與不買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說的真好。

總的來說這是套值得推薦的好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大書,也是一個瑰麗的傳奇。多少豪情壯志相見其中,多少生死離愁湮於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無數英雄燦若星辰,無論你是奸雄還是英雄,或者是梟雄,不管是武功蓋世,還是謀略過人,又或是文武雙全,都在大明史上畫上燦爛的一筆。

今惜,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

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裏,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開始,這一年,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歲的時候,元朝像一隻苟延殘喘的駱駝,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拋棄元,還爲它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天災人禍使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地看着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霸道的地主卻連一塊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給。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活,爲什麼連入土爲安都做不到?地主什麼都不幹卻衣食無憂,爲什麼?

在絕望中,他稚嫩的心靈逐漸開始冰冷,他明白,這世上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中燃燒,痛失親人的`悲苦,促使他從脆弱轉向堅強。他開始武裝自己,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去投軍參加造反。

唐朝的黃巢落榜後,在長安城門前作《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數年後,他帶着十萬大軍打進長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門前亦作《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幾年後,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爲一統天下剷除了最大的敵人。之後又在平江以8個月時間消滅了張士誠,做到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最後消滅元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思敏。”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縱馬奔馳,錦繡山川在他身後,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東西,王朝興衰、王權富貴、風雨變幻……但都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在書上不過是一張紙的距離。朱元璋前一頁還在草地上看夕陽,下一頁就駕崩了。百年皇圖大業,過眼雲煙耳!看看明朝,現在已經成了地上的一縷黃土。有些人說,時間可以磨滅一切,我認爲不然,500年過去了,時間確實可以磨滅太多,但真正可貴的品質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離不開命運,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線,不枉活於這世間。像書裏的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4

今冬,凜冽而漫長。窗外,凝滯的灰色從屋頂鋪排到天際,煙鎖重樓。許久不聞喜鵲啼叫,只有北風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穿過樹叢,掠過馬路,叩問窗櫺;病毒和人們的恐懼像一對形與影,遊蕩在曾經喧囂的空曠人間。雨聲浸着清冷,淅淅瀝瀝地落在心頭。萬籟沉寂,宜於冥想。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大開本,一頭跌進了另一個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悲痛,將時間和空間上了鎖;在徹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圖抗爭。

此刻,窗外一隻孤鳥飛過,消失在漆黑的樹叢中,留下一聲哀鳴在空中盤桓。清澈的悲傷流水般沖刷着許多往事,記憶像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

西子湖畔,三臺山麓,于謙祠。

袁枚詩云:“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嶽王廟的鼎沸人聲早已收束在一片蒼翠裏。跨進祠堂大門,走進于謙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塊,指向于謙舊作。十七歲少年求學時偶然所見讖語一般成爲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寫照。向正殿走去,鎮河鐵犀一座。在晉豫巡撫任上,黃河水患頻發,于謙厚築堤障,輕徭薄賦,積糧糶民。十八年間,父母妻子相繼於離世於杭州和北京,來不及見親人最後一眼,來不及丁憂守孝,奔喪之後,于謙匆匆回任,在旱澇頻發的.山西和河南,馬足車塵不暫閒,一年兩度太行山。

帝在權宦王振的鼓動下五天之內集結五十萬大軍以及隨駕文武重臣倉促出征瓦剌。在從頭至尾的指揮錯誤之中,五十萬大軍並沒有倒在與三兩萬瓦剌騎兵衝鋒的路上,飢渴混亂之下不戰而潰。英宗生生被擄,王朝北方同袍甲兵連同朝廷半數文臣武將們頃刻間塵歸塵、土歸土,折戟沉沙,哀鴻遍野。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獵獵秋風卷着殘旌,沙石散落於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後,明王朝北方軍事力量盡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鐵騎之下,無兵、無糧、無政治統帥。危難中,于謙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議,冒極高的政治風險擁立郕王爲帝,領導北京保衛戰。軍事防禦上,大明精銳殆盡。于謙急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經通州自行運糧入京同時。堅壁清野,令軍隊全部列陣在城外迎敵。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違抗軍令者格殺勿論,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戰端即開悉閉諸門,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斬。他親自帶兵,鎮守在正面迎敵的德勝門前。北京保衛戰,就在於謙等向死而生的決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勝利。

一年後,于謙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後英宗復辟,于謙以“雖無顯跡,意有之”的謀立外藩之罪問斬抄家,然家無餘資。

到了晚清,整個民族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飄搖之中。時任浙江鹽運使的林則徐捐獻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謙祠。修葺之後,林則徐留下一副楹聯——”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懸於現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臺之上,于謙依然保持着他那從容的神態,想來他在臨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過去了,于謙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裏,俯瞰着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芸芸衆生。

往事歷歷,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5

說到閱讀,它真的是我最喜歡的課餘活動。但是如果你想問最喜歡的書,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腐敗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他通過反叛獲得了中國。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簡單的簡歷,他沒有受過教育,但可以直接帶領部落爲王位而戰。他是軍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了一個霸王。正是年輕時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計。

讀完之後,我感覺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個年輕的牧牛人和僧侶,後來成爲英雄和皇帝。我記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我們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稱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將領——劉基、李善長、藍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牽連了數萬人,並一個接一個地殺害了他們。不管有多少腐敗官員,都會被無情地殺害。真的,在明朝,官員成爲高風險職業,官員們每天都去法庭,在他們家門口舉行儀式,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葬禮,然後告別。當他們離開法庭時,他們的家人在門口等着。如果他們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們會慶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誥》則是判例法。爲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規定如果罪犯家裏有《大誥》這本書,罪行就會輕,如果罪行嚴重,那麼家裏的每個人都會保留一本書來保護自己。爲了阻止官員,他成立了皇家衛隊,皇家衛隊有特殊的權力。他們只忠於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礙的阻礙。他們是身兼數職。一旦皇家衛隊出現在大臣家裏,這意味着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獲得成功,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越長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是那麼小,一點點灰塵。我們什麼時候能變成閃亮的金子?還是我們的餘生都是這樣,命運已經決定了?如果是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曾經我們如此焦慮,如此不耐煩,所以我們什麼也沒做,所以我更加焦慮,甚至悲觀。歷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個曾經是癡心妄想的小動物。讓你活幾年,你就會開始做夢!甚至連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我們有更多的夢想時,我們必須醒來。爲什麼這麼麻煩?也許很多人已經理解這個真理很久了,但是固執的頭腦總是在掙扎爲什麼還活着。總是想過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活。我總是覺得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應該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視那些瑣碎的事情,輕蔑地說“毫無意義”。結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團糟,完全無視他們,甚至不理解周圍人的批評——“如果你能說出這意味着什麼,我就去做!”現在想起來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如果你活着,你應該活得好。開始和結束早就註定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拾荒者,無一例外,“先變成糞土,再變成泥土”,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結局都會悲慘,甚至結局越輝煌,越悲慘,因爲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慘了。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一條水平線上。中間過程在這兩點之間起伏不定。連接所有的點是一個有趣的功能。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獨立變量都有一定範圍的值。起點和終點的函數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吧。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悟頗多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6

朱元璋殺遍賢臣血染朝堂,永樂帝屠遍忤逆哀鴻遍野,朱厚照不務正業民心忿忿,崇禎帝有心無力迫死煤山……歷史上總在討論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還是清朝的荒唐皇帝多呢。但是設身處地的去想。沒有一個好人能當上好皇帝,反而言之,能當上皇帝的沒有一個是好人。這樣看來,兩者都是荒唐的。要不當不成好皇帝,要不當不成好人。這樣纔是最可笑最荒唐的事情。

你看那歷史,總是紛紛擾擾,霧裏看花。

“吾皇萬歲萬萬歲——”想你端坐在皇位上時,凝視着座下每一個大臣,無一不是當初和你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甚至許諾半壁江山。陳友諒死了,張士誠已化爲枯骨。留在你身邊的都是那些要與你分享榮華富貴的人。他們的能力與你相仿,他們的聲望直逼你而去,你身爲一介布衣,坐立不安。你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就是沒有當過這樣的人:一手遮天,萬人敬仰,舉世無雙。

你或許現在坐得安穩,但是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你生怕你的子孫皇位不保。你頭疼,你心痛,你無奈。除了儘量去殺戮,去除掉那些或許能威脅到子孫安全的人之外,你毫無辦法。看朝堂中絕望的'眼神,聽午門前那淒厲的愛好,嗅空氣中那隱隱的血腥。你只能攥緊拳頭,不看,不聽,不聞。

“你就別做夢了!你的皇位沾染了多少人的枯骨你心知肚明,建文帝一定還活着!你等着那一天!你就算誅我十族,也是無濟於事的!哈哈!”你皺眉,看着方孝孺因憤怒和絕望已經變形的臉,你拂袖而去。坐在曾經夢寐以求的皇位上,如坐鍼氈。你以前只是個小小的燕王,不被父親重視並且註定從今以後再不會登上那王位。因爲你親愛的侄子已經被定爲未來的皇上。你不想這樣,你有野心,有能力,有人才。

你身邊的姚廣孝隨時會爲你出謀劃策。他不想要皇位,他只想要成功,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擴大自己的野心,所以,你決定了,你不想再被人忽略。哪怕從歷史上抹去我母親的身份!馬皇后從今以後纔是我的母親!你在心中暗暗悼念以死的母親,你纔是我真正的母親。

你看那自封爲威武大將軍的朱厚照,他實在是不適合當皇上。他一生都只是個頑童。要是沒了王守仁,說不定你的王位早就沒有了。但是你不擔心。

你親自出邊境去殺蒙古小王子,還親自殺了一個人。一高興的手舞足蹈,作爲一個頑童,這已經夠了。你只是想要一個玩伴,但是身邊都是些滔滔不絕的腐朽的快要爛掉了的老臣,整天在你的耳邊嘮叨:國事爲重。你不想去想這些,你只想玩。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你註定是個悲劇,註定被後人百般責罵,遺臭萬年。

再看那隻想做木匠卻便宜了九千歲的朱由校,成天煉丹不亦樂乎還偏偏年相安無事的朱厚熜,夢醒時分手心只剩下“有”字驚覺大明丟了半江山的朱由檢……

想那荒唐皇帝那麼多,輪流被人責罵被人嘲諷,但是,那就說明他們是邪惡的?荒唐糊塗的?視命於草芥的?

只是不適合做皇帝罷了,只是天賦不同罷了,只是無心做皇帝罷了。只是手段殘忍罷了,卻被人唾罵了百年!

再反觀弒兄登基的李世民,奸詐狡猾的劉邦,趁亂篡位的趙匡胤……都不算是好人,卻被人讚揚了百年。

當年明月換撥人看,霧裏看花總讓人無奈,正邪之辨早已分辨不斷,後人斷論只是大夢一番。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7

由農民起義,到洪武之治,經永樂盛世,接仁宣之治;再起成化新風,圖弘治中興;又啓嘉靖中興,行隆慶新政,謀萬曆中興;終止於光宗新政。二百七十又六年爾!可曾憶,其勵精圖治,萬國朝貢,外族未敢侵?可曾掩淚,奸臣當道,黨派相爭,至百姓於水火?可曾嘆息,朝堂混亂,內憂外患,大明之後無華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回首兩百七十對年的大明王朝啊,只能嘆息一聲,時也!命也!

當年明月真的是在笑談歷史,我想每個人讀了之後,都會暗自稱讚並佩服,這詼諧有趣、洋洋灑灑、毫無拘束的敘述方式的。當然這裏要除開“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朋友,你一定要說沒有歷史嚴肅感,那我也無心反駁。倘若你一定要否認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那我自然不會認輸,還會義正言辭地告誡你,你可以不喜歡,但請你不要盲目否定。在以廣大人民羣衆爲基礎的銷量和評價面前,你的特立獨行顯得很無趣。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衆人皆醉我獨醒是要結合具體情境的,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此時、此景、此人。

很多時候,我有點當年明月說的的二桿子精神,就是較真,那是不是可以自詡爲遺傳了傳統士大夫的儒氣呢?(一笑)後來,我覺得有點虧,因爲書裏有很多值得自己反覆思考的東西,遷怒於他人,未免本末倒置。那些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爲黎明百姓,爲保家衛國無畏付出生命的正義之士,我還沒來得及愛戴和景仰;諸如那些奸佞小人,逆臣賊子,爲一己私利,不惜摒棄信仰的過街老鼠,我也沒來得及去唾棄和厭惡。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我們浮游一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裏,不過滄海一粟。何不勇敢一些,歌我所歌,泣我所泣,恨我所恨!

我歌詠所有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爲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的人,比如兩袖清風的于謙、比如矢志不渝的楊漣。他們有雄渾慨然之壯氣,萬仞如身不改其志的堅韌,不服不行,不愛更不行。

我悲憤所有那些本應熱血沸騰,在經歷殘酷的鬥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後,卻成爲歷史的犧牲品的人,比如不理朝政的嘉靖,比如放任奸權的萬曆。你罵他們昏庸無能,你又發現他們實屬無奈。欷歔,仰天長嘆,皆欷歔。或許飛蛾撲火,或許不自量力,我們要更加堅決,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哪怕頭破血流,何其壯哉!

我飲恨所有哪些貪絞背盟,陰謀機巧,是非不分,濫殺無辜的'人,他們的醜陋和污穢雖滄海橫流,也恆然不變,他是亂謀朝政的王振,他是貪婪無垠的魏忠賢!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自由自在的度過一生,枉然不是如此!追我所追,覓我所覓,斷然不齒旁門左道,毒害他人,迫害國家!

很多人都喜歡當年明月裏後記的那句話,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麼。這件事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我自不例外,和聲應曰:

縱使人間,燈火輝煌,喧囂成海,

我亦無畏,心如止水,愛我所愛。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8

在歷史的篇章中,跳躍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變更腥風血雨的同時,也隱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祕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讀史或者說讀書,便可瞭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開了石悅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重溫不一樣的明史。

大明中國古史中的一抹縮影,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由盛到衰歷經276年,傳了12世,共計16位皇帝。最後一個在中原地區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火器、航海、造船技術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於生計,參加義軍。卻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軍事才能,起於微末之中,卻能外攘蒙元,內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在一大批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和幾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個前期較爲安定、國防力量強大,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當然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會有向陽面和背陰的地方。一個“廢相、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權杖大臣、大殺功臣”並由其子孫發揚光大的黑暗時代,也將悄悄得拉開帷幕。

總的來說從明英宗開始,權力的轉變基本圍繞三種勢力進行着,以科舉出身爲首的內閣,特殊人種執筆、司禮太監等,皇帝及其直系親屬。爲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基本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兄弟相殘、挖坑設陷、投毒下藥、皇子早產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權傾朝野、八百徒孫、開宗立廟、買賣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歲的魏忠賢魏大人來說,真的都只是“關公門前耍大刀”,賣弄都談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這天能夠寫一部血與淚的成名史,但是這血是烈士的血,淚是孤兒寡母的淚。有時候形勢是吝嗇的,但歷史終會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棄、仇罵總是那些背離廣大人民懷抱、脫離人民羣衆只顧自己利益的好戰份子。

比較悲哀的就要屬崇禎皇帝了,從爺爺的爺爺開始(並非嫡傳),大明帝國的新陳代謝就已經開始逆行了,壞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長久。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了,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女真部落也從不消停,後金的鐵騎橫掃了整個遼東防線,直逼北京。當然歷史又一次證明,在危難時刻終會有英雄登場,袁崇煥這個扶即傾之大廈的小巨人,在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擅殺島帥毛文龍”爲自己埋下了禍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總會有人妒忌,魏千歲的.餘黨再加皇太極的反間計,最終送走了這位小巨人。小巨人沒有了但叛亂開始了,農業減產、軍閥割據帝國的經濟基本崩潰,飯都沒有的吃,那還有制度可言,所以農民暴動了,扛槍扯旗給吃的就參軍,指哪打哪絕不含糊。最終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闖王李自成得了天下(當然也沒坐多久)。

農民並非暴動不穩定因素的代名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哪種階級、哪個種族都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處於最底層,處於被剝削的最頂端。大都沒有什麼奇珍異寶、良田美榭之類,有的只是租來的土地,三餐溫飽的雜糧。上繳得除了這些,也僅剩妻子兒女。所以爲了活下來,無路可選。

即使在黑暗的歷史,也有人能乘風破浪、指點一下江山。劉伯溫、常遇春、張居正、戚繼光……在短暫的歷史也擋不住文化的發展,《理學》、《心學》小說的興起,百花齊放、各取所愛。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歷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兒》總有不同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9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落沒,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當年明月

我喜歡歷史,歷史有時可以用來回憶,有時可以用來探討,有時可以用來調侃,最重要的是我能從歷史的人物和事件中獲得一些啓迪。我利用了暑假的時間,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看完了,總共有玖部。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寫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被稱爲“迄今爲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

作者當年明月是個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風趣,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我們能感受到古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體會到古人的情境和內心。書中還有圖,表,參考信息,使讀者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歷史事件的背景,情境,使故事更加有趣,精彩,所以,我十分喜愛這本書。

這本書記敘了明朝的輝煌歷史,從建國,到興盛,再到衰敗,最後被清朝愛新覺羅氏取而代之。這期間,涌現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嚴嵩,魏忠賢,張獻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忠良”于謙,王守仁,徐階,張居正……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繹着他們的精彩。有的被人唾罵,令人作嘔,他們爲了權勢,地位,財富不惜一切代價傷害他人,甚至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同伴。有的人卻爲了正義,希望,真理,忠誠,氣節,或許只爲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國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的承受着孤獨,殘暴與邪惡,他們正是我們敬佩與學習的楷模,那是時代的進步!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陽明,沒錯,也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是大明第一牛人。他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創立陽明心學;是一名偉大的軍事家——用兵神出鬼沒;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明代官場的風雲人物;更是一名偉大的文學家——詩文造詣深厚。他從小就想成爲聖賢,雖然屢次遭遇冷眼與失敗,但是他永不言棄,磨難使他的意志更加堅強,最終成爲一名真正的聖賢。

他的學術令我十分敬仰,學術裏着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正是他告訴了我要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讓我在困境中不失意志,堅定不移的朝自己的夢想前進,不違背自己的良知走更多正確的路。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爲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爲,孫中山等人都從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他是我的榜樣,是真正的聖賢。

讀史使人明智。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使自己的心智也開拓了不少。我們不能超越歷史,但我們希望做到以史爲鑑。歷史與未來並不衝突,未來也將會變爲歷史,我們只有抓住今天,把握明天,讓自己的未來成爲一段傳奇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0

其實以前,我也已經看了不少歷史書,正史全是文言文,讀下來甚是枯燥乏味,讀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對歷史書內心上還是有些拒絕的。但這一次的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感覺是驚訝極了,原來歷史書可以這麼寫,原來歷史是可以寫得這麼好看。這種來自內心訝異感受相信很多人有過。可大多數人對讀歷史有好感卻都源自易中天的品三國,誰來PK易中天,唯有當年明月。這是這本書的廣告詞。這裏又說到易中天,說明易中天的火是真實的,但現在有人比他更厲害了,就是當年明月,至少現在的局面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銷量遠遠領先。

這書唯一的難度就是太長了,有七卷,洋洋灑灑幾百萬字,不是有耐心的人兒還真讀不下去,畢竟這是寫了明朝三百年的事。我除了對當年明月的敬佩之餘,其實最關注的就是他當時提出的'歷史也可以寫得很好看,能否做到,事實證明他成功了。《明朝那些事兒》讓很多不喜歡的歷史的喜歡上了歷史,讓不看歷史的人去看歷史。

有人說,我們需要真相,但你瞭解真相嗎?明月的厲害是他不再一意強調去還原歷史真相,僅僅從人性角度去揣摩,但有時也許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都說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是一種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偶爾抖個包袱,非常幽默的文字,以爲歷史就是這樣的。但正如當年明月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 “一直以來,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歷史!”真正的歷史是不會幽默的,而是殘酷!是悲哀!通體下來,我也是這樣,這殘酷的幽默讓我覺得不是一點點的悲哀,《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是歷史上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的興衰史。它以獨特的文體,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這300年之間的事。整個明朝每個人都在一個早已設好的牢籠裏掙扎,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姓。無論是那些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們遺忘的小人物,在歷史長河都是無足於輕重。

我在看到許顯純在迫害楊漣時,簡直全身麻木,頭皮發炸,而楊漣雖死,卻是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看到海瑞鬱郁死去,覺得悲憤莫名。

歷史是可以讓人捧腹大笑,也可以使人淚流滿面。對於這本近似於明朝百科全書,它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命運…… 我們在哭過笑過之後往往又能讓我們思考,從這裏,我們是否學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當年明月在書裏用了很多警語。如“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他還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在《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寫道: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叫死而無憾,才叫有意義。雖然有在喊口號之嫌,但總的來說還會使人受益頗多。

歷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鐵馬,兒女情長,權謀詭譎,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有些事件之詭異的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說家,也無法構思出來,即使寫出來,別人也多半要恥笑他胡編,但你現在看到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你還笑得出來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1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過好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爲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爲快。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爲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可見一個厲害的人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說出去。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爲一句話: 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爲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爲,但作爲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爲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歲月不饒人,明朝時期的事情發生了種種事情,看完了這兩本書,我深有感觸。這部書是當年明月,也就是石悅寫的明朝“通史”。這書從明朝開國的朱元璋說起對當時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體現出當時政治思想與當時開國皇帝建立的帝國進行了詳述。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穫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

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裏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鬥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2

迄今爲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風趣的作家,曾說: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的很好看。所以,他就這樣做了,將枯燥無味的歷史寫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3年到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秸?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這本書溶入了現代的話語,溶入了現代的風趣,也溶入了人們的眼中。它不像記錄片看得讓我直打瞌睡,不像歷史學家講得讓人毫無興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讓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識。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化身爲魔語)講述了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進至明末的27年曆史。此文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

有兩位名人評價着它:

1、《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自認爲所讀過的最好的書。

這樣的奇書,亙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續貂,少一字又言猶未盡,文字表達渾然天成,幾乎十全十美。

或許正是因爲這樣的底氣,作者不露廬山真面目,沒有藉助任何學歷、經歷、名號、頭銜的'光環效應,卻能在充訴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場脫穎而出,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連一幅插圖都沒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讀者,使千萬人趨之若騖,爲世間又創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典型。

2、《明朝那些事兒》註定會成爲一個里程碑事件。

這不在於明月的文學功底有多好,而在於這套書以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了歷史相貌,吸引了像我這樣每天追蹤的讀者。可以說沒有《明朝那些事兒》,“明礬”對於朝代的印象,肯定還是電視劇裏胡編亂造的片斷。

可能由於小時候,曾嘗試着讀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看得頭昏眼花、一竅不通。由此,國小時代極其痛恨古代文言文小說!有一位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這樣的:“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是的,我們不可以篡改歷史,但是我們可以篡改訴說歷史的語言!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從朱元璋的出生開始,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朱元璋K陳友諒,在戰太平大湖大決戰上,我引一段,讓大家見識見識、開開眼界:

“這實在是不應該的,據說陳友諒和施耐安的關係很好,如此說來,他應該也認識羅貫中,那就實在不應該犯這個錯誤。不知何故,陳友諒竟然會採用當年曹操的昏招,看來羅貫中可能當時並未完成《三國演義》,或者寫完《三國演義》,出版後忘記送他一本了。”

這一段寫得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博古通今,還牽連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和施耐庵是什麼關係?陳友諒、施耐安和羅貫中又是什麼關係?曹操、陳友諒、施耐安和羅貫中又又是什麼關係?可見真是含有“化學”武器!

讀這本書不言而喻,真是受益匪淺!或讓人開懷大笑,或讓人笑岔了氣······心領神會、猶言未盡、幽默詼諧!這本書,直得一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3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一):通俗幽默,一氣呵成

非常能讀進去的歷史書。詼諧易懂,有史可考。幾年前讀的電子版,大概讀到70%棄的,因爲對萬曆年間不感興趣,就沒往下讀。整套書是不錯的,適合歷史小白,初級愛好者。歷史迷就不好說了,咱不是那個段位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二):很有意思的歷史

第一次讀有趣的歷史故事,三國因爲還有些文言文讀起來不順暢,這個寫的很通俗,我也沒鑑賞歷史的水平,這本書基本上讀起來是一氣呵成的,並且直接導致我買了一本磚頭書——《洪業:清朝開國史》。有意思的書都是要讀讀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三):提問~~有誰記得這個情節麼?

有一個情節是有三個人一起喝酒假設是A,B,C,A,B,C三人討論朱棣如果謀反成功以後自己怎麼辦,A說自己絕對不會投降,最後A投降了。B沒有說話,最後B投河啦。

忘了這個是那段了,哪位記得給提個醒。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四):提問~~有誰記得這個情節麼?

有一個情節是有三個人一起喝酒假設是A,B,C,A,B,C三人討論朱棣如果謀反成功以後自己怎麼辦,A說自己絕對不會投降,最後A投降了。B沒有說話,最後B投河啦。

忘了這個是那段了,哪位記得給提個醒。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五):明史科普類讀物

如果只是想了解下明史,這本書可以說是最合適的。歷史本是非常枯燥無味的,而作者筆下的歷史卻讓我覺得我重回了那個時代。但是再怎麼說,它也是一部歷史類的小說,參雜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所以,從客觀性來說,該書可能稍微欠缺一些。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六):過癮

一口氣讀完的',作者風趣幽默,在不失歷史真實性的情況下向讀者展示了古人的嬉笑怒罵,每個主人公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讓人覺得難忘的是作者在其中展露的自己的情懷 與價值觀,忠臣良將的讚譽與誤國奸臣的諷刺與惋惜,讀的那叫一個暢快淋漓。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七):很不錯的書

大家可以看看 很好看 看了兩遍 作者說的是實話 都是按照史實來講 你比如 《萬曆十五年》裏的事情講到的都完全符合 大家看完之後 也可以看看 什麼 實錄之類 早起白話 比三國都好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八):第一次系統地閱讀歷史

以前對歷史方面知之甚少,也很少系統閱讀一個朝代的歷史,明朝那些事寫得生動活潑,作者的功底很深厚。

只可惜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了,這本書出來後又有很多類似的白話歷史,名字都差不多,比如唐朝那些事,對於這種作品,我還是不選擇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九):讀聖人書不一定行聖人事

幾個感受:

第一個,爲什麼古代許多文人飽讀聖賢之書,所做的事情卻是如此的小人。

第二個,好人可能做壞事,壞人可能做好事。

第三個,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第四個,明代首輔屬於高危職業。

第五個,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十):看了好久好久

很喜歡作者的文字風格,將枯燥的歷史講的那麼有趣。縱覽全文,你會發現無論在哪個朝代,總有一些人以天下興亡爲己任,總有一些人保留着自己的堅持和操守。哪怕這些東西在歷史進展的腳步下顯得那麼蒼白。但恰恰是這些東西,正是一個文明的靈魂和閃光所在。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4

終於看完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共90萬字,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難得。關於這部書,評價我就不說了,多之又多,少我一個也不少。在此,僅說一點個人的讀後感吧。

所謂讀後感這種東西,很是虛無飄渺,你要說單單讀了一本書,就懂了多大的人生哲理,深明什麼世間大義,簡直就是瞎扯。它就是一本書,不會比實際的生活給我們更多的東西。但是,真正有意義的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以及他們的在其中演繹的生活,他們的信念,他們的慾望,成功、或失敗。我只說兩個人(其實說了三個人):魏忠賢和黃道周。前面的這個人,我相信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大多數有點正義感的人,會說:這個死太監,真是弄權誤國。其實還是那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壞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壞事。縱觀魏公公的一生,可謂是做壞事不遺餘力,平民出生,市井流氓。他雖然當了太監(自宮的,狠!),但是他有慾望,成功的慾望,權力的慾望,所以他可以不折手段,然後一步一步爬上權力的高峯。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魏公公不是隨便的,所以他“成功”了,在他看來。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他終於做到了(後者)。但是同樣的不折手段,排除萬難,爲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王守仁,秉承信念,匡扶正道,赤手空拳,亦敢與龍蛇相搏,號稱“聖人”。所以說,同樣是人,是有天壤之別的。這個是關於成功的故事,成功需要的是信念,絕對不是慾望,是信念,會指引你方向,直至光輝的頂點。

另外一個人的故事,崇禎十一年,清軍壓境,明軍劣勢之下,朝臣主張暫時議和,先解決內部李自成等起義軍,再和清軍開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先不說如果按此行事,明朝是否能夠再堅持個百八十年。但是,一個人徹底把這事給攪黃了,黃道周。他一套民族大義,天理人倫辯論下來,然後“羣臣激憤”,這事就歇了。這位黃兄雖然被降職到地方(因爲崇禎是主張議和的),可是他的事情還沒完。七年後,清軍入關,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黃道周主張抗擊清軍,唐王手下將領沒有人響應,他孤立無援。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後他說,我沒有兵給你。他去了,招集老鄉、同學、學生一千人,他的妻子隨同出征,並召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說白了,就是自尋死路。結果是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無數投降清朝的同僚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詞拒絕,慷慨就義,留有血書,內容共十六字: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落款:大明孤臣黃道周。是的,他是孤獨的,因爲他不妥協。但是我仔細想想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往近了說,英法聯軍來了,八國聯軍來了,日本侵略者來了,但是我們的國家終究沒有亡,是爲什麼?我不敢忘記,我們不應該忘記,總有那麼一羣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敵人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所以,或許黃道周並不明智,或許妥協能夠挽回危局,但不妥協的人,應該得到尊重。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但是我認爲,在人生當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該不妥協。因爲不妥協,堅持,雖然不現實,很沒好處,卻是正確的。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至少有一點。

當然,故事都是“當年明月”講的,而我最喜歡的卻是這兩個,寫出了與大家分享,不枉我一個月以來“挑燈夜讀”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15

有一種說法,說古人把讀書分三個階段。5歲到15歲時是第一個階段,叫“誦讀”。第二個階段是15歲到25歲,叫“學貫”。最後一個階段是25歲到35歲,要做到“涉獵”,指一定要讀些本專業以外的書。

我這個年齡已過了上述三個階段,作爲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讀書主要就是消遣,若說還有什麼目的的話,就是以前爲了給女兒樹個愛讀書的樣子,而今或許就是有一點點裝或是愛惜眼睛了,因爲整天盯着電腦手機兩個一大一小的屏幕,實在是有些頭暈眼乾。

年前單位書櫥添置了些新書,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共分九部,其中有幾部曾於20xx年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學習期間讀過,也曾寫過第一部的讀後感,知道這套書是極爲適合用來消遣的。

借閱這套書時,單位管理的同事對我說:怎麼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明朝都是些壞人!

他這句話,不敢苟同。第一,我並不是特別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我只是覺得這套書適合當下的我用來消遣而已。第二,明朝雖然皇帝、太監以及一些權臣不怎麼樣,但好人,也就是忠臣義士還是有的,而且讓我看後會久而不忘的。譬如被“滅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被當年明月評價爲“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的楊漣,當然還有存在較大爭議的抗清名將袁崇煥。

讀《明朝那些事兒》嚴格意義上不算讀史,因爲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書,但卻很適合像我這樣的人通過它去了解明史。雖然當年明月是以自己獨特語言風格來敘述的,但卻不是戲說,也雖有自己的評說,但歷史中的事件與人物都還有據可考,可以讓讀者輕鬆地消遣式地通曉串連起明朝歷代中的事件與人物。

閱讀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進去較爲高深的學術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書、易中天的書,還有當年明月寫的這套書,這不是不求上進,這其實是有一點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樑文道先生所說:“讀書讀得越多,越發現真正要讀懂我們心目中所謂的經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點運氣。”顯然,我缺少一點這樣的運氣,無法像一些生長在家庭條件不錯的人,受到良好的書香薰陶,國小到大學都接受了不錯的教育,慢慢走過一條幸運的軌跡,漸漸培養出一種閱讀能力,幫助他們讀到很多人沒辦法讀進去的`書。應該說,像我這樣的人極爲大衆,但這不妨礙我們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閱讀。有一種讀書叫做無須求甚解,能讀,堅持着讀,其實就會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寫這個筆記時,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發了一條這套書的讀後感,無論有沒有道理,錄之算作結尾吧:

從其中的許多歷史人物中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能否做成大事,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強但人品不佳,反而誤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擁有的籌碼站不住腳跟,便擠兌能幹實事的人以保地位,結果就是帶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爲一個目標奮鬥,就不應該站在制高點對平級的人頤指氣使,唯有團結一致才能建設好所謂的集體,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這段話後附了一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看得出她是個單純、要求上進的好姑娘,滿滿的正能量,在此爲堅持閱讀的她,也爲我自己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