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覺醒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1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覺醒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覺醒讀後感

覺醒讀後感1

“黎明時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陽光流入其內,遇見尚溫熱的咖啡,於是屋內的濃郁親吻擁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許生活會在之後的一天中漸漸破碎,但至少,請允許我們帶着些許淚水,感謝來自每個人身上微弱的光輝,感謝這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短暫的心靈安慰。”——自序

在這個近一個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讀了《覺醒》一書。書中以詩歌般的語言,在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過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散文,緩緩向我們傾訴了這個平凡生命中,那些輕易被常人所忽視的、尋常舉動中包含的美好、善意與尊重。而我在書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本書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靈作家、雕刻家、神學家的肯特·納爾本(Kent Ner burm),他還是現居住於美國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讀於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美國研究課題專業和斯坦福大學的宗教學與人文學專業,畢業之後進入伯克萊研究生技術協會,並在明州大學取得了宗教學與藝術博士學位。着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羣》《真諦》《隱藏的美麗》《一個印第安人的靈魂》《讓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寬恕的路上》《本土美國人的智慧》《讓我耕耘愛》等二十餘部作品。

本書分爲《前言》、《覺醒》、《清晨的許諾》、《流逝》、《相聚》、《分別》、《尾聲》與《關於本書作者》八個部分。期間一直在探尋這樣的問題:我們希望生活得榮華富貴,但是每個人卻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從最初的黎明到最終的午夜時分才形成了有意識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思想,於是我們將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從內心深處思考最重要的問題——諸如,我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愛是什麼?死亡的背後是什麼?但往往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有時,答案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生活閱歷。

在書裏,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簡練的話,唯美的闡述出來,而其中有這樣幾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開啓了新的夢,心靈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裏萬物得到了寬恕。”在《覺醒》的部分,作者就說明了這樣一件事:黎明,是一個神聖的時刻。我們必須暫停一切,集中精神,在這完整的一天開始被世俗種種破碎之前,在她分散於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費一個片刻,感受一天得開始,並且崇敬這一天的到來。那麼,爲什麼,這一天是如此神聖的存在呢?

“沒有誰能一定擁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綻放的所有美麗,都是我們擁有的”。這就是作者在《分別》這部分講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講述了一個朋友的死亡,對他的感觸。“沒有誰一定能擁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麗,它的悲傷,它的`複雜,都是我們擁有的。眼前的光也許就是我們在塵世看到的最後一縷。沒有什麼是肯定的,除了一個事實即有一天我們都不再擁有明天,並且我們不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來臨。”

“感謝生活,給予我們的恩賜;感謝生活,給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謝,或者說是感恩,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最需要擁有的,誰也無法保證,我們將會在未來的什麼時刻失去什麼,所以,要感受現在,要“活在當下”。

“我們都生活在怕被別人評價的恐慌中,然而我們之間的空白正在等待一個簡單真誠的關懷去填補。”這句話是《流逝》這一部分的一句話,給我的感觸也非常深刻。在這部分中的《一位鄰居和一個朋友》這篇文章裏,講述了作者一個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擔心他的一位教授與自己關係不好,他的朋友卻一再鼓勵他去熱情的嘗試,結果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卻發現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親切的人,而在作者與他的教授兩人搭肩而去的時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們開懷大笑。

這個故事,讓作者意識到:人與人相遇,都帶着一種害怕,都在擔心對方如何評價自己,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我們敞開心扉,真正地爲別人想一想,關心對方的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就能打動每一個人,消除每一寸隔閡。

想要享受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們的夢想是偉大的。我們滿懷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們生活的角落裏。”我們或許擁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們擁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載我們的希望,爲我們提供一個夢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讓我們自私起來;不要被生活的大悲擊垮,從此怨天尤人。“大喜讓我們愛這個世界,大悲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話語,告訴了我們怎樣纔可以享受生活。

“我們的靈魂是由風、光和流逝的歲月彈奏的豎琴絃。我們必須去學着聽她們的音樂,讓她們在我們心中演繹美妙的旋律。”這句話,讓我感受到,音樂的根源,不在於多麼浩瀚大氣,又或婉轉靈明,她的本源,應該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靈魂與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讓我們在未知的下一刻到來之前,在現在這一刻,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覺醒讀後感2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即如果不經覺醒,那麼你童年時在父母那裏受到的傷害會進入你的潛意識,讓你失去真實的自我,而後,當你有了孩子,這些傷害又會在你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再現。因爲一旦孩子的某些行爲不幸觸到了你的痛點,你就會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緒去傷害孩子,而實際上讓你受傷的並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潛藏的傷痛。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會讓你大發雷霆,那麼你最好審視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識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你不敢面對的自己,如此,你就應該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糾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糾正即可,而不用對着孩子發怒————當然,你還要去糾正自己的拖延症。你發怒只會讓孩子受傷,如果孩子成年後也未覺醒,那麼這些傷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實際上,潛意識裏的傷害不僅會傷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傷害了我們的情侶、配偶,然而,因爲孩子的幼小和無助,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擺佈,也更容易受傷。但換個思路想,如果對覺醒認識地夠及時,我們其實可以在孩子來臨之前,在與情侶、配偶的親密關係中就開始自我療傷,因爲我們與伴侶來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們的傷痛點恰好不相同,能通過溝通互補療愈對方的傷口,那是再好不過的。然而有時情況並非如此,也許寶貝在你覺醒前已降臨人世,也許你和對方的傷痛點幾乎一致,也許你的配偶已經幫你治癒了一部分心結,然而更深的部分還隱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這時我們就需要藉助孩子來爲我們療傷,因爲剛剛出世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最原初,也最本真,藉着這面最純真的鏡子,通過努力覺醒,我們也可以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通過孩子找到真實自己的具體做法有些類似於我們常說的.“尊重孩子”,但實際並不一樣,“尊重孩子”是我們拿捏着家長的權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行發展;而書中“覺醒”是指在精神層面上完全讓孩子自由發展,家長只觀察和陪伴,卻不以權威去指導孩子什麼。請不要誤解,這裏說的自由發展指的是精神層面,如果孩子的具體行爲有偏差,那麼父母必須及時糾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比如偷東西,不按時睡覺等,那你必須立刻馬上拿出家長的權威,當即制止。而在面對愛好、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時,你應當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們會選擇最好的,不要讓他們丟失真實的自我,並通過觀察他們找回自己的真實,從而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覺醒、良性互動的長幼關係。

實際上,在我看來,對於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是可以通過從小潛移默化的薰陶來慢慢引導的。你可以在孩子國中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每個專業大致是學什麼的,對學習者有哪些要求,以後可以做什麼,發展前途在哪兒,如果轉方向大致又可以轉向哪裏,等等。而對於伴侶的選擇,他青春期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多少觀察下週圍的親戚朋友,看他們的夫妻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然後告訴孩子爲什麼他們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卻只能以分道揚鑣收場,有些人又是貌合神離,這樣孩子到了婚齡至少不會受騙。至於宗教,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它們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然後讓他自己做選擇。

“我們接納孩子的程度同接納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納孩子,就是接納自己。挑剔孩子,實則挑剔的也是我們自己。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事實上也是我們對自身錯誤的應對。

正如作者例舉的,無論是對於我們“形象的、完美主義的、身份的、規範的、渴望控制的”種種的自負感,還是面對孩子“幼年期”、“可怕的兩歲”以及國中、高中的挑戰,父母的覺醒能夠使得孩子與父母的視線由對外在的關注與需索,走向內心的寧靜與強大。

現實就是現實。無論好壞。世上不存在“好運”與“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爲精神的進化提供條件”。

“生活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戰鬥和逃避的。”

當我們能夠超越“有所作爲”的生活形態和教養方式,不在汲汲於茫然的忙碌中時,不執着於生活“應該怎樣”的時候,生活的真相就漸漸浮出水面,與孩子一同享受、感受當下的幸福就來了。

而孩子,具備強大內心與精神動力的孩子,終將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節,如作者所言,書中的後半部分的應對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擷取罷。

父母覺醒的一刻,在每一個當下與孩子和諧相伴的寧靜從此開啓。

覺醒讀後感3

我從這篇文章中瞭解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是針對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父母,全書都在講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喚醒父母建立一個觀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針對孩子的教育,而是針對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許多父母的誤區是:家長如何採取種種措施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確,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們要覺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語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

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無形的影響。換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樣,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專家講:“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煉成什麼樣的人,孩子不聽你怎麼說,而看你怎麼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父母需要覺醒,不僅要活成孩子的榜樣,還要時時處處學會放手。讓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爲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爲的樣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愛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變成沒有手腳,沒有嘴巴,沒有自信,沒有能力,更沒有思想的活植物人。變得麻木不仁,甚至沒有人性。這時,父母反過來抱怨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行,甚至口不擇言亂給孩子貼標籤,什麼“笨蛋、廢物……”之類傷害孩子自尊的詞語一股腦往孩子身上貼,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對他們的指責,抱怨;有的孩子就顯露出各種問題,變成問題孩子,令老師頭疼,家長痛苦。所以父母要覺醒,要學會放手,尤其在家庭裏,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務,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邊,父母在後邊跟着,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鼓勵幫助孩子,而不是包辦代替。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父母的呵護和尊重,作爲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出來,孩子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人。因爲有自尊心的孩子纔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纔會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壞事嗎?害怕他將來不能成爲大人、君子嗎?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這樣的父母怎麼可能培養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覺醒,不斷地學習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孩子的改變,用自己的心來喚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靈魂來喚醒孩子的靈魂。

父母需要覺醒,學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父母不能因爲孩子優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愛孩子,孩子有問題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討厭他,嫌棄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選擇我們做他們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來喚醒我們的。父母們要明白,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過來,孩子纔會改變。“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所有的結局”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愛來化解。如果孩子的問題沒能解決,說明父母沒有了解孩子,不是這個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沒有接受到父母的愛,缺愛的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世界上沒有標配的父母,也沒有標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雙善於觀察和善於發現的眼睛,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給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給的。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來到父母身邊,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牽着蝸牛去散步》一樣,以一顆悠閒地,寧靜的心來欣賞路邊美麗的風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不斷的鼓掌、讚美、欣賞、鼓勵……給孩子自信和動力,不斷地讓孩子豐富和強大自己的內心,慢慢地就變成了生活的強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還怕他不優秀嗎?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覺醒,身爲父母我們沒有受過任何培訓,也沒有合格證,但是,我們要覺醒,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的物質條件,更要通過不斷的修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領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樣,引領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