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眠》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9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眠》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眠》讀後感

《眠》讀後感1

生活中的你我,是眠還是醒?是否遺失了那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起牀後拉開窗簾,一切有如昨日,陽光照進的角度絲毫不差,風吹過臉龐,身邊的窗簾揚起同樣的弧度。我很快洗漱穿戴完畢,之後去往學校,兩點一線,機械地聽課、做筆記、做題,每日如此。如果不記日記,我自己並不能分辨每日間的差別。若將每天的動作拍攝下來再和前一日比較,差不多能夠重疊在一起。

“我“購物、做飯做菜、打掃衛生、照料孩子,覺得這些是非常簡單的習慣,切斷大腦與身體的聯繫,身體也能運轉自如,按動這邊的按鈕,拉動那邊的拉手,設定時間,一再重複。

我是普通的中學生,而”我“則是《眠》這本書中平凡的家庭主婦。”我“上學時喜愛讀書,省吃儉用拿攢下的錢買書看;我考試努力取得好成績,只爲了得到買書的獎勵。”我“成年後總爲生活中的雜事煩擾,即使有時間,卻再也不能靜下來好好讀書;我進入中學後,無休止的課業讓我沒有時間讀書。我與《眠》中的“我”不約而同,因爲生活中的事情被迫放棄了這點愛好。

讀《眠》的時候,我想:究竟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或者說生活中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煩擾?我與書中的主人公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我們生活的.中心沒有一絲相同,是處於不同社會中沒有聯繫的人,但我們的生活卻何其相似,我們都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一切是爲了什麼,我們做這些事真的是我們想要這樣嗎?《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樹。書中他是以自述的口吻講了這一個略顯荒誕的故事。我們也許都曾經茫然四顧,心中一片荒蕪,因爲我們追尋不到回答這些疑問的鑰匙,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認爲作者自己在故事中給了自己答案,但我仍然不能明白,直到我也遇到了失眠。

書中的主人公用17夜無眠的時間重拾了自己多年沒有繼續的愛好——讀書,她日以繼夜的讀,胸無雜念。當我失眠而在此捧起課業之外的書時,我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喜悅。我與書中的人促膝交談,我沉進了書中的世界無法自拔。在那段時間裏,只能聽見鍾嘀嗒嘀嗒地緩慢走着,腦中就像被按下了一個開關,彷彿退離了喧囂的人羣,遠離拉那種機械而茫然的生活方式,變得無比清醒。這時,我才明白了《眠》中那17夜的讀書,那是一種尋找,尋找丟失的那把鑰匙,讀書是從前的愛好,我將它尋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們規定過,侵蝕過的真正的自己,而打開那扇“真正自己”大門的鑰匙我也已找到,那把鑰匙叫做“清醒”。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做許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爲符合人們的觀念、父母的期望而走上一條既定的道路,但在途中,不可以因爲道路的限定就此渾渾噩噩,我們仍會遇到選擇,只有保持“清醒”,我們才能掌控生活,改變生活,明白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併爲之而努力,擺脫人生中初始人們賦予我們的枷鎖。《眠》讓我找到了“清醒”,讀書就是閱讀人生。

《眠》讀後感2

或是一種懷念吧;或是一種幻想吧;或是一種期盼吧;又或是一種難以排遣的抑鬱吧!

但看了《西雅圖夜未眠》後,才知道愛情是“緣分”和“一見鍾情”。就像電影裏面安妮媽媽所說的那樣“絕非巧合,而是命中註定。兩個人在一起,當你們的手牽在了一起,分不清楚誰是誰的手,這時就會知道這個人是能夠和自己廝守一生的人兒。這就是愛情的魔力。在我們這個速食時代,兩情相悅猶如大海尋針一般難遇見,就算遇見也難保能下去。海枯石爛,蒼海桑田這樣的愛情誓言成了掛在嘴邊的香腸醒目,應口而生。愛情被塗改的當今,能奉真愛至上的人是了不起的,敢於放棄所有投奔愛河的更是鳳毛鱗角。在電影中安妮的勇氣最讓人敬佩,推掉眼前一切將成定局的幸福生活,在情人節的夜晚,玻璃窗外大廈上的窗戶映出紅色的燈光拼成心形,在這樣的氣氛下,安妮鼓起勇氣向未婚夫坦白說自己不能嫁給他,並把鑽石戒指還給了他。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也許愛就是要懂得放下。

這部電影充滿閒適的感覺,遠離了世俗的紛擾。表現出女主角的大氣、勇氣和執着,一種不羈的迷人。而男主角爲了死去的其中默默不忘,也表露出了他對愛情的看法”相信真正的唉只有一次“。在影片中,湯姆漢克斯的表演極爲精彩,在表現失妻後悲痛孤獨的生活,對兒子的偉大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小男孩和他的`父親的深厚感情,但也有許多反對,兒子堅持,父親的父親的看法,那孩子的互動和想法,甚至看似瘋狂的行動,但它會讓人因爲孩子的可愛和天真,與感動,成年人也有一個成年的友誼與和諧。

影片所表現的愛情不是爲了滿足相互間的慾望而在一起,也不是爲了慰藉彼此間寂寞的心靈而在一起,而是相互間的那一種親近感,就像電影中山姆在機場第一次見到安妮時的那樣,”感覺很親近就像很久以前就認識一樣“,不是爲了滿足彼此的需要而在一起,而是彼此心靈的契合,心靈的羈絆是彼此一見傾心,彷彿冥冥之中就已經註定!

也許愛,本來就是那麼簡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曲折後,我們往往不能夠保持原有的純潔的心使你在你的路上走得更遠。也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中成長,在成長的路上有很多人沉迷於發展之路的風景的色調,迷失了自己,忘記了自己原來的追求。那些終於得到了他們的追求的人往往是那些堅持,不是外在的東西。

這部影片表現了”一見鍾情“就是因爲愛和被愛的兩人的電磁波頻率相同。

我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愛情這東西啊,是你想要的時候偏逃走,不想要的時候又糾纏不過來,想放放不開,想抓抓不牢,忘又忘不掉,恨又恨不了的一種輪迴中冥冥跟隨你的靈感世界!

《眠》讀後感3

作家閻連科出生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家鄉田湖對於閻連科來說就相當於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他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家鄉。早年的閻連科寫過“瑤溝系列”、“東京九流人物系列”和“和平軍人系列”小說,他的作品與自己的親生經歷難分彼此,直到《年月日》的出現,不僅讓閻連科暴得大名,而且似乎開創了後來他所說的“神實主義”風格的小說。殘酷的自然環境,鄉村的俚俗俚語,人性的掙扎與黑暗,再加上閻連科豐富的想象力,他建構了一個虛擬的“耙耬山脈”世界。從《日光流年》到《堅硬如水》,從《受活》到《日熄》,耙耬世界呼之欲出。可是最新的小說《速求共眠》卻一反常態,寫了一個反“灰姑娘”的故事。

《速求共眠》主要講得是一個北京大學高材生李靜和一個從河南農村來北京打工的農民李撞之間的感情糾葛。北京大學高材生會愛上農民工,這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閻連科借用這個故事外殼實際上是來反思今天中國人的內心波瀾與人性底線的。一個羅生門的故事,閻連科借用劇本、小說、口述歷史、微信、二維碼等不同種類的媒介拼湊成一部撲所迷離的小說,看到最後李靜到底和李撞之間有沒有感情最後也沒給出答案。我覺得這是閻連科一次大膽地探索,一次勇往直前地觸碰,他是共工,敢頭撞不周山,有這種捨我其誰的精神,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在他的文學跋涉上看得出來。

《速求共眠》我個人認爲主要是揭示了今天的.中國不同階層,貧與富、美與醜、城市與鄉村之間那種無法逾越的鴻溝。尤其是小說中那一夜李靜說李撞只要去殺了那個主任,她就願意和他睡覺——速求共眠,我覺得最精彩的是就是在李撞去殺人與沒有殺成人之間這樣來來回回,幾次三番的對話和心理描寫,寫出了當今一代人的幸與不幸。無論貧窮貴賤,在面對生活這本大書的時候,誰都可能遇見困境,李靜這個北大高材生也是一樣,李撞這個農民工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非要糾結高材生與農民工的愛情到底可能不可能,我覺得我們就離閻老師的真正目的漸行漸遠。“神實主義”從來不注重故事的外部邏輯,而是注重故事內在的潛在關聯,有心之人可以讀一讀閻老師的《發現小說》,我相信大家對於理解閻連科和他的小說世界會有很大幫助。

《速求共眠》有一個副標題——“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我覺得閻連科老師最近幾年對於小說技術的探索不遺餘力。他的《炸裂志》、《日熄》和《速求共眠》裏邊都有一個閻連科、閻伯,甚至有人指出《風雅頌》中的楊科與“連科”也是音型相似,閻老師真是穿梭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不斷地徘徊,一真一假,一虛一實,讓我們領略大師的語言魅力所在。我覺得《速求共眠》並不是一次大大的倒退,而是一次前進,一次對於中國小說發展的大膽前進。

《眠》讀後感4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電影,一部我以前看過的電影——《西雅圖不眠夜》。這是由湯姆漢克斯所主演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我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今年寒假的時候,我當時看的是中文字幕,英文配音,而昨天我看的則是日文字幕,中文配音。由於這兩次的字幕和配音的不同,因此所給我的對影片感受也有一些不同,確切的說是使我加深了對影片的理解。

影片講述了一位丈夫在失去了他的妻子之後一直帶着他的兒子生活,兩人相依爲命並且住在了西雅圖這一個美國西海岸的城市裏。在一個聖誕節前夜,他的兒子給美國一個廣播電臺打了一個電話,希望他們能夠爲他的父親找一個伴侶,也就是爲自己找一個母親。由此佔用了大量時間,而恰巧正在開車的女主角安妮也恰巧聽到了這則廣播,在不知不覺中安妮對這位被廣播主持人稱爲西雅圖不眠夜的男人山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雖然他們兩人從來沒有就見過面。從此,安妮開始對西雅圖不眠人有了感覺,開始揹着她的未婚夫向寫了一封信約定兩人在情人節的那一天在紐約帝國大廈頂層相約,開始揹着她的未婚夫以工作爲理由到西雅圖去見那位西雅圖不眠人。山姆對別人給他的信都比較不屑一顧,但是他的兒子對於安妮的那封信卻情有獨鍾,他不顧山姆的反對獨自一人坐飛機來到紐約,併到了帝國大廈頂層。山姆知道這事之後連忙坐飛機來到紐約。而與此同時,安妮與她的未婚夫分手了,()在情人節這一天,這是由於她對那位西雅圖不眠人有着那種舍不掉的感覺。當山姆來到帝國大廈頂層時,他看到了他的兒子,而此時安妮還沒有出現,於是兩人失望的離開了頂層。但就在這時,安妮來到了那兒,看到了空無一人的頂層,她也許有點失望,不過她看到了一個包一個山姆兒子丟下的包。當她打開包的.時候,山姆和他的兒子回到了大廈頂層去取包。雙方就在這時這裏見面了,看到雙方彼此似曾相識的面孔,兩人都會心一笑來着對方離開了帝國大廈。此時雙方都是幸福的,孩子也是幸福的。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就是這樣,很巧合,很驚奇,很圓滿。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話,我想用緣分的天空這個詞再合適不過了,雙方在十分巧合的情況下了解了其中一位,並且在十分幸運的情況下相遇。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緣分,一種讓許許多多人所羨慕的緣分。不過不要急,只要用心去爭取,用心去把握這種緣分我們也可以抓住。這部電影裏有一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那就是“人們在不經意間會做出許多決定,其中的一個決定會決定我們一生”安妮在自從決定找山姆時,就決定了他們倆將終究走到一起。作爲我們不管在哪裏都要都要慎重自己的決定,他們會有可能決定我們的一生。

《眠》讀後感5

林墉在《自序》中提到本書宜當作夢境去讀,而且是逝去的夢,讀後大體如此。書中記錄的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潮州古城的世間百態與風俗人情,是一幅遠去的風景畫,但在林墉筆下,古城之畫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歡情與生命力的蓬勃。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鄉愁——一種迴歸家園的渴望。”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故鄉,從16歲開始的夢,林墉直到五十開外才圓。離故鄉越遠,心越近;離故鄉越久,思念越深。當念想濃得化不開時,就變成筆下汩汩流淌的夢境了。書薄薄,情深深。每個人的故鄉都具體而豐富,林墉的故鄉停留在童年趣味和少年萌動中,哪怕以後偶爾回到潮州,也從未改變此印象。

大厝、鄉井、街巷、小食和韓江雨串起了故鄉的面目,這既是屬於林墉的故里,也是屬於府城人的家鄉;既是屬於潮汕人的家園;也是屬於海外潮人的故土。在《韓江雨韻》中,寫的既是韓江四季之雨,又何嘗不是潮汕四季的風物?在《鄉井》中,寫的既是“家鄉的眼睛”,又何嘗不是厝邊頭尾的世情?在《街巷深深》中,寫的既是古城的地理脈絡,又何嘗不是潮州的歷史與文脈?在《潮州小食》中,寫的既是老家的味道,又何嘗不是故鄉人的情趣?心中如果沒有極其熾熱的愛,沒有留下難忘的回憶,不可能把景緻呈現得如此琳琅滿目,如此津津有味,如此妙趣橫生。這哪裏是景物,分明是童年奔跑的夢境,是故鄉在自己身上刻下的最顯著的烙印。

繡花娘仔、潮州姿娘和潮州風月串起了故鄉的人情,這是潮州之爲潮州的特色,也是外出潮人對於原鄉更深切懷念的情感所繫。在《繡花娘仔》中,寫的既是她們的謀生,也是潮汕女人的.人生與生活。在《秀才娘》中,寫的既是最日常的鄰里場景,也是潮汕人重人情關係的剪影。在《姿娘,潮州的》中,寫的既是千人千面的潮汕姿娘,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最好註腳。在《古彩戲法》和《桂姐》中,既可看到潮人與外地人一樣的愛恨情仇,又有特屬於潮汕平原“過番”和“僑批”所帶來的跨國婚戀。因爲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林墉筆下的歡聲笑語與熱淚盈眶都顯得極爲深刻。這哪裏是風土,分明是難以再現的溫情,是故鄉在自己心底設置的密碼。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或許是爲了更活潑的描述故鄉,書中無論散文還是小說均採用潮汕方言,通俗、簡潔、精闢、地道,潮人特有的語言和性格在書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眉目傳神。用最“土”的潮汕方言,講述最生動的粵東故事,展示“最潮汕”的地方社會,猶如魚水關係高度融合,表裏如一。特別是鋪排潮州風月的文章,內容的生猛與語言之柔美,亦雅亦俗,結合得很“壓帖”,常常令人忍俊不禁,驚歎於韓江流域的生機勃勃。

“我靜靜地走/穿過世界回家。”無論是通過風物回到故里,還是通過情意回到家鄉,只要記住故鄉的密碼,就能回到母親的懷抱中。閱讀《紅眠牀·紅木屐》的過程就好像在泡一壺茶,在一杯杯工夫茶中,故鄉的面貌一幀幀浮現在眼前,令人思緒飄得很遠很遠。

《眠》讀後感6

一年前,我將《眠》這本書讀完,彷彿有一種神祕的力量驅使着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我閱讀多遍。

女主人公突然無眠,遂放棄睡眠,在夜晚做一些自認爲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喝白蘭地、讀《安娜·卡列尼娜》、駕車夜遊。她還不止一次端詳熟睡的丈夫和兒子的臉、由着一點點細微的線索無限遐想。17天,她不曾閤眼。

我在想,如果17天我若毫無睡意的話,我會做什麼,結果羅列一下發現,我想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想研究我喜歡的一切、像一個學者一般;我想給心愛的人寫信,還想看通宵的喜劇。無奈精神不濟,當想度過無眠之夜時總是事與願違。剎那間,還真的羨慕村上春樹先生筆下的女主人公。

關於黑夜,也許無數的人有無數的暢想。

潛移默化之中,我總是將黑夜與孤獨聯繫在一起。讀這本書時亦將孤獨與之相連。就像《眠》中的'女主人公一樣,不管是夜遊,亦或喝酒看書,都是在深夜中獨自一人完成的。

元旦假期,我將所有的事情全部推掉,一個人獨自做了好多事情。看書、抄書、看喜劇、學習、這幾天不得不說我怡然自得。叔本華在其《人生的智慧》一書中說道:“長期離羣索居的生活會使我們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話語,甚至別人的表情、眼神,都會使我們內心不安、受傷和痛苦。”但實際上,上述內容我完全沒有感到。這幾天單獨的生活讓我感到閒適。沒有人干擾,沒有事情吵鬧,做的事情都是興趣使然,難道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

可是孤獨還是接踵而至,獨自一人的生活不可能避免孤獨。閒暇之時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些人,一些我非常思念的人,不論這些人是誰,這樣思念帶來的心裏落差都同樣令我難以承受。我現在心有雜念,不適合孤獨。起碼不適合長時間孤獨。

那麼女主人公爲何能夠習慣孤獨?我想除了是村上春樹先生文學創作之需要外,更多的是女主人公對於生活之枯燥已經忍無可忍。所以彷彿除了孤獨之外沒得選擇。

那我到底能不能選擇孤獨?我不禁問自己。

人是可以孤獨的,人也應該在喧囂的塵世之中找到屬於孤獨帶來的靜謐。而且孤獨也應該是可以保證一個人的人格更爲獨立吧。照這樣看來我應該選擇孤獨。

可是這兩天的孤獨又讓我看到了更多的,更不能忽視的問題,照這樣看來孤獨的選擇應該是慎之又慎。

同時,又有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縈繞:“我該選擇什麼孤獨”。

所以,在元旦假期,我選擇重新去看一次《眠》,也許已經找到了答案。

女主人公的生活無多樂趣,用她自己的生活軌跡來展示,她的生活不外乎做家務、看電視、和家人玩耍、做飯之外,也就無所事事了。

而我不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的心態不應該是孤獨的。

但是人格也應該稍微保持孤獨吧,我一直堅信唯有如此我們在人世間纔不至於被紛繁所惑、被污漬所擾。

想到昨天和朋友通話時借用李健老師《美若黎明》一句歌詞:“回望曾經的旅程,三言兩語說不清。過去的已過去,今天已經到來”。將這句話作爲我讀書有感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