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0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1

一向想看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最後如願!看書與看電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在看書的過程裏在大腦中演繹故事情節或是把自己刻畫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靈活現。

溥儀在自省,就應是發自內心的。儘管以前養尊處優物質無缺的祖宗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記憶,但是卻感覺不到他內心的留戀與幸福,正是種種的規矩使他沒有自我,沒有隨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規矩演繹一代又一代的君王過程,是個人就能夠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習慣成自然,關聯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關聯講話中寫到——法人與自然人的關聯;大局與小局的關聯;偶然與必然的'關聯……習慣對人的一生起着決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習慣的時候就如同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一樣,弄不好會讓自己迷失,改變習慣得適應環境和需要,挺難的,持之以恆多難!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皇帝足不出宮,僅憑慣例規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勢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中,法律法規據實完善,演變至今日爲大宗造福,爲人類導航!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實踐過程需要理論來支撐,理論是人的骨骼,那實踐就是血脈,只有合理的分部佈局才能實現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貫穿在肉體當中包潤着骨骼維繫生命的戶外。

溥儀的人生豐富多彩,讓人感慨萬千!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2

從溥儀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歷史祕聞。歷史真有意思,其實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們學到的歷史書寫的那麼簡單,不是黑就是白。被歷史書寫成白臉的人未必就沒幹過壞事,被寫成黑臉的也未必沒幹過好事,並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瞭解歷史要先了解人性。

復辟大清之業雖然艱難,但浦儀一生都在爲之努力。雖然他的方法沒用對,找的人也沒找對,還花了不少冤枉錢,但誰又能保證,換另一個人會比浦儀做得好呢?復辟大清的路如果採用的是另一種方式,也許會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復辟成功在當時那個時代何其之難!沒有了財政支持和軍隊支持的遺老遺少們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價也難以成功,因爲在亂世沒有軍隊一切就如同畫餅而已!可惜這一點浦儀看不到。或者,他錯誤地以爲,藉助別人的.軍隊可以幫自己實現目的,可是他忘了,每個人都有私慾,既然別人有軍隊可以統治全國,爲什麼別人非要讓他當最高統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國家方面,軍隊是無法借的,溥儀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爲大業垂成,卻誰知只是白送了別人銀子,給別人做了嫁衣;後半生顛沛流離,更有牢獄之困,最終以平民身份完結。有誰能象溥儀一樣,能有這樣戲劇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來歷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過,溥儀唯一可以感到幸運的是,他沒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樣,被現世之君殺掉。這是他的運氣。

嘆哉!前半生如在夢裏,以爲自己能改寫歷史;後半生知其不可爲,卻也不由自己能決定了。嘆哉溥儀一生!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3

當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爲我讀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到了那個年代,已經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盪的時期?我想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時由於社會背景複雜,將稿本一些內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容更爲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於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說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又後來的“認罪”,最後的“特赦”

認認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爲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併爲他感到可惜,因爲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於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後,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後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於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麼重要啊!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4

花了一個假期看完了,真的是一本很精彩的自傳。溥儀本人就是"半部中國近代史",所以他敘述歷史的語氣很自然很接地氣,勝過很多自詡"有趣近代史"的通俗說史書籍。

正如中國近代史上很多人物一樣,溥儀很難被明確劃分爲"好人"或是"壞人"。他從小在皇宮中度過的"高人一等"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他扭曲怪異,多疑又容易輕信謊言的矛盾性格,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痛苦。

辛亥革命打破了溥儀做一個普通皇帝的過程,也破壞了整個皇室貴族和官僚集團的利益。學校歷史書上常說溥儀一心謀取復辟,甚至爲了虛假的皇位甘願與日本人合作建立僞滿洲國,損害中國民族利益。誠然,溥儀本人受傳統帝王教育薰陶,自然會有復辟的目標。但其實真正圖謀復辟的,是溥儀身邊的`一堆舊貴族與官僚,他們全部的身家利益全系在那些空虛的皇家官員頭銜上。無論溥儀願意與否,他們都會進行復闢。所以纔有溥儀在北洋時期四處花錢尋找支持的可笑,參與張勳復辟的荒唐,以及在僞滿洲國當傀儡皇帝的無奈。

說這麼多不是爲溥儀洗白,他確實做過許多不可否認的壞事,於國於民皆有害。但他其實也只是歷史洪流裏的一個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創造,爾後見證歷史。

當歷史的車輪滾動時,是坐在車上前進,還是在車輪下被碾壓,都是時代使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