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華]

讀後感 閱讀(5.66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華]

讀三國演義有感1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爲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爲,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讚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爲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是呀!看那一代梟雄反被其害,前世的繁華,多變的江山,僅是過眼煙雲。留下的還是那一片空曠的野地――

赤壁之戰,可謂精彩。但這次偉大的.戰事,只能在史書中尋找它的身影。

從桃園三結義到樂不思蜀。英雄的一生,在刀光劍影下荒蕪過去。戰場的血腥,生活的詭異,讓那曾經獨霸一方的三國英雄,只留下一幅丹青。

他們的腰間,繫着忠氣;他們背上的一條條刀痕,刻着每一次歷史的演變。

在他們無情的刀刃下,敵人的頭顱滾入深淵。他們是鮮血的化身,是冷酷的英雄!

英雄,是智慧的結晶。可在稱霸一時之後,卻是長夜漫漫無止盡……

英雄的一生是多麼輝煌,但這一切,總會有結束的一天!

生,不過是東躲西藏,揮刀斬六將。

死,不過是在爾虞我詐之中,一眼萬年。

生活,只是精彩的那一霎那。

英雄如此,江山如此。

刀光下的血已乾涸,傳奇般的三國已遙遠……

英雄的一生,殺人無數。可他們刀下的最後一個靈魂,卻是自己。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又一次走進了《三國演義》,走進了那個羣雄紛爭的年代……

《三國演義》描寫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一百多年間,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個,這些形象無不血肉飽滿,個性鮮明,紛繁多姿,無不刻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三國演義》120個章回裏,我最喜歡第46章《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令我折服。周瑜非常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就命他10日內造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夜觀天象,在第三日起霧時,去曹營借了十萬餘支箭,真是一舉多得!不僅讓曹營虧損十萬支箭,還爲東吳增加十萬支箭,難怪周瑜對他心服口服呢!怪不得在“三絕”之中孔明佔據“智絕”一席。諸葛亮令我崇拜,我幻想有一天也能手搖羽毛扇,頭戴綸巾。遇事不再慌張,而是像諸葛亮一樣,縱觀全局,運籌帷幄,機智化解。雖然後世對諸葛亮有些神化,但是並不影響我將他視爲榜樣。

《三國演義》中,劉氏集團成員的重情重義令我折服。關羽被曹操看中,卻依舊千里迢迢尋找劉備;諸葛亮滿腹才華,卻死心塌地做臣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不止因爲它的情節,更因爲它給讀者傳達了萬世不變的'思想觀、價值觀。“忠義”正是這本書傳達給我們的價值觀。

希望你能翻開《三國演義》,去結識個性鮮明的人物:以“智絕”聞名的諸葛孔明;以“義絕”聞名的關雲長;以“奸絕”聞名的曹阿蠻,還有許許多多英雄豪傑……他們身處亂世,橫刀立馬,力挽狂瀾,譜寫出了一折折令人歎服的英雄讚歌!

《三國演義》令我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4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相信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用說,大家也應該知道我要寫讀後感的書是《三國演義》。

上個寒假,我讀了這本書。我讀得津津有味,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有很多,什麼桃園三結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趙雲單騎救主、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

《三國演義》在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政治勢力中,曹操和劉備作爲主要對立面,而把蜀國放在中心地位。孫權則主要是作爲劉備抗曹的聯合力量出現。這本書中小說通過一些段落刻畫了很多生動的人物形象。

關羽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通過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不僅體現出了關羽的武功高強,更說明了他對於劉備的.絕對忠誠。雖然曹操厚待於關羽,可是關於因爲在桃園三結義,他不能忘恩負義,所以還是過五關斬六將的走了。還有就是他的胳臂被毒箭射傷了,名醫華佗說要刮骨療傷,而且要把胳膊綁在柱子上,因爲怕他亂動。要知道,你就是蹭破一點皮也會非常疼,而當時還沒有麻藥,要把皮劃開刮你的骨頭,可能聽了都會不寒而顫,而關羽說不用,而且還下起了棋。這更能體現出關羽的堅強

從關羽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知道了不能因爲一點誘惑就放棄自己的東西,而且做事要堅強,不能因爲有一點小困難就退縮,要勇於面對挫折。讀完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終身難忘。

讀三國演義有感5

《三國演義》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我都瞭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讀了這本書,並且在那次的開學考試時我還得了99分,可見我對《三國演義》還是比較瞭解的。不過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再次閱讀《三國演義》以後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以前看這本書時,我曾經說過:“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羣雄混戰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它只不過是根據歷史改編成的小說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三國演義》因爲有了這樣雖然虛構但是精彩的段子,它纔會顯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因而流傳至今還聞名於世。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國並把它建設得如此強大,是因爲我們的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和國家穩定的根本。那麼把這種觀點代入三國時期後,我們就會知道爲什麼三個政權在建立時想盡辦法讓天下人信服,最後卻都沒能擺脫亡國的厄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國的統治者們都想吃掉另外兩國奪取天下,因此,儘管魏國有着最多的地盤和人口,吳國有厲害得使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殞命的領導集體,蜀國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諸葛亮,他們還是回天乏術,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國家穩定的根本。三國之前,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秦末亂世,這樣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政權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歷史事件,三國之後隋唐亂世、五代十國、元末大起義、明末李闖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在講述同一個道理。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人民永遠是多數羣體,人民的利益永遠是領導人應服從的利益,我從《三國演義》中讀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6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深受感觸。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司馬炎建立晉朝期間發生的事情。書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生性多疑的曹操、多智近妖的諸葛亮、心胸狹窄的周瑜,武藝高強的.關羽,還有忠心耿耿的趙子龍……在這些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諸葛亮了。他太聰明瞭,他的計謀真是太多了:空城計、聲東擊西、反間計、以逸待勞等等。

當年司馬大將軍帶兵十五萬去運城打諸葛亮,這城裏只有一些百姓和幾千人馬,諸葛亮當時十分慌張,但是他還是沉住氣,思考一下後叫人在另一條小路上埋伏。又叫人把城門打開,叫百姓不得在街道上活動,只在屋裏。然後讓兩個小童服侍在一旁,而自己卻在城頭上彈琴。等司馬大將軍來到後,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慌忙逃走。因爲他認爲諸葛亮平生非常謹慎,從不冒險,這裏面定有埋伏。等司馬大將軍走後,諸葛高就逃之夭夭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在生活中,我也用過空城計。有一天,媽媽忙完家務問我:作業寫完了沒?

我理直氣壯,一副被冤枉的樣子說:“當然寫完了,不信我拿給你看。”

媽媽看了看我:“算了,看樣子應該寫完了。”

等媽媽走後,我發現我後背的衣服都溼了。我趕緊把作業補了。

這一計用過之後,我認真地想過。我覺得自己要明辨是非,以後少這樣的的虧心計謀。

聰明的你,一定不會學我。

讀三國演義有感7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爲他仁慈,善於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後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後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佔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火燒新野後軍隊所剩無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遊記的神話傳說。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回體小說,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講的是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故事起於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終於三國歸晉,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再現了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一個個精彩瞬間。我最喜歡劉皇叔(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他料事如神、才華橫溢、膽大心細,關於他的故事多着哩!例如:諸葛亮火燒新村、諸葛亮三氣周瑜、用奇計孔明借箭(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人稱臥龍)、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我最喜歡看:用奇計孔明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並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的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能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問魯肅借了20只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稻。

到第3天,天還沒有亮,諸葛亮對魯肅說:“請您和我一道去取箭!”當時長江上霧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曹操的弓箭手將一枝枝箭都射入了稻草中,過一會兒,諸葛亮又命令西朝東排,又過了一會兒,船的兩面都射滿了箭。這時太陽已經快升了,霧也散了。諸葛亮立刻調轉船頭,划走了,曹操想追也追不到了。

周瑜已經派500名士兵在江邊等着搬箭,一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聽了,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不如他啊!”

自古亂世出英雄,但沒有哪個時代能如三國時期涌現出如此之多的經典人物,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結構宏大的敘事方式,生動凝練的語言藝術,無不令人拍案叫絕、歎爲觀止。

讀三國演義有感9

論起三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仁義爲本的劉備等無不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處,可爲“太極生二儀”的精闢陣法否?或爲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否?還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試問這些在當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書又何以傳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復讀之,時不負我,我似參悟,在此謹以已見述之——三國留給今人的無疑是一種爲人的態度。

說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誰敢否定給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會發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爲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爲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爲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控制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有力恢復和發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亞於諸葛,其謀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但人終有一死,化爲了土,才能也便化爲風,但他卻有一種個人信仰與人生態度仍值得千年之後的我們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但我依然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曹操一生從不在乎功名利祿,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理想,劉備因仁義譽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劉備心中便是命,而對於曹操甚微於鴻毛。

如今“古之學者爲人,今之學者爲己”依舊普遍社會,曾有一位冰雪聰明的女生告訴我,由於太敏感了,在會考前她還糾結於他人對自己在評價,因此考試失利。事後才發現,說者只是無心而談,煩惱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來。也有許多同學言:對他人的話敏感,常使我在爲人處世中把握先機。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們必然是特別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絞於心後損於其形,既然如此,爲何不一起放棄?你要明白作爲學生的責任,你們應該要有個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評價,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沒有選擇在,只有汗水能澆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無疑是一塊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個雞蛋,人生的路上,你選擇硬碰硬嗎?你若有這樣的`勇氣,又爲何沒有這樣的實力將雞蛋孵出雞來,你要曉得,活物與靜物始終是有天壤之別的,蛋變成雞了,掂腳一跳,頭也就過去了。

活着,爲什麼還要在乎別人的目光,只要我們自己問心無愧,我們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輕鬆,其實真的沒必要揹負着別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壓力。佘華曾在《活着〉一書中詮釋了福貴究竟在一種極端的環境下是生活還是倖存,他說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富貴的講述裏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畢竟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個人的理想前進,也許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聲享譽世界,不同的時期讀三國,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永恆的傳奇故事,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赤壁之戰令人讚歎不絕!除此,我還明白了一些俗語,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含義。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看的是青少年版的《三國演義》,雖然我還不全認識當中的字,但它讓我學會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讓我記住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性寬仁和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羽、粗心魯莽的.張飛、狡詐奸猾的曹操、出生入死的許諸現在六年級的我,再次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非常有意義的鴻篇鉅製。我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新的認識。

我最喜歡的是三國中有勇有謀的奸雄—曹操,他不像張飛那樣的粗心魯莽!而最終曹操能夠大局在握,也說明了凡事成於細心,敗於嬉戲。我們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有很多感觸,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爲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爲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裏面的人物衆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鉅著。

我認爲《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書,是因爲書中還告訴我們了許多典故如:草船借箭、空城計?

《三國演義》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建議大家都讀一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讀了三國以後我發現三國裏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忘恩負義的人,尤其是呂布,他爲美色而殺董卓,爲美色竟然殺了自己的`義父;爲錢財他殺了丁原。董卓的脾氣很暴躁,若誰犯了一點錯,就要殺掉他們。

曹操乃是一名英雄,他帶兵打仗,敗仗很少,只是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了。關羽、張飛、劉備桃花三結義,他們的關係很好,爲兄弟兩肋插刀。

在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劉備、關羽、張飛和呂布戰了三天三夜把呂布擊退了。還有孟獲爲自己打了一個天下。

三國的故事還有很多,希望你細細品味。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它主要講述了,漢朝末年,漢朝氣數將盡,於是分裂成了三個帝國:東吳、魏國、蜀國,因魏國強勢,吳、蜀便聯手抵抗魏,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司馬一族趁三國空虛,將魏王謀害了,並將蜀、吳給滅了,成立了一個新帝國:晉國。

導致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力。當魏國打來時,他仍然只知享樂,不去抵抗,哪怕姜維再怎麼提醒,劉禪也不聽,只聽奸臣所言。看到這時,我生氣極了,怎麼會有這樣的皇帝,只想着享樂,不聽忠臣所言,劉備在臨死之前,再三告訴劉禪,要聽諸葛亮和姜維之言,可當魏國兩千人打來時,劉禪連反抗都不反抗,要知道,他手下可有幾十萬的人,只聽奸臣所言,直接投降,姜維一看,無力迴天,自刎而亡。我爲蜀國感到傷感,一代代猛將打下的江山,就此落入魏國之手。

我們不能像劉禪一樣只知道享樂。記得以前,一次週末,我因爲只記得玩,把作業給忘了,直到週日晚上纔想起來,於是我瘋狂地補做,結果第二天因爲馬虎,吳老師罰我把週末的作業重新再寫兩遍。

《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其中包含了許多大道理,做事須小心,不能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以爲是劉備,因爲曹操集多疑、殘忍、權謀、機詐於一身,是大家眼中的非正派人物,當時曹操是三國裏魏國的丞相,在他統治期間,魏國在三國中是人才最多、疆土最廣、文學成就最高的。因爲曹操會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在劉備並不強大的時候,他帶着張飛和關羽去投靠曹操,而曹操看出了劉備的內在才華,他日必將成爲自己的對手。手下的謀士都勸他把劉備給殺了,但曹操卻沒有殺他,他說如果殺了他就沒人敢與我一起打天下了,這也使得許多人慕名而來,追隨他。創造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張遼原來是呂布手下最好的將領,他對呂布十分忠誠,當呂布開始衰敗了,他仍然對呂布忠心耿耿,直到戰敗被曹操俘虜,張遼本來以爲自己難逃一死。但曹操看到了他忠誠、驍勇、武藝高強,於是放了他,委任重託,讓他成爲自己手下的大將,而張遼也不負衆望,張遼曾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爲曹操安定東吳一方的戰亂。

在官渡之戰時,曹操率大軍擊敗當時北方最強的敵對勢力袁紹,在收集戰利品時發現一大沓曹軍將領的'信,打開一看都是說如果曹操敗了別殺我的意思,當時曹操將領異常恐慌,以爲曹操會以軍法處置,可曹操並沒這麼做,卻把信給燒了,他說連我自己都想不到會勝利,何況他們呢!曹軍將領感激不盡,更加忠心跟隨曹操。

這樣的故事很多,曹操打破封建社會下官宦之家才能入仕的專制制度,從而統一了中國北方,並恢復經濟生產,奠定了三國後期堅實的基礎。如果能知人之長處,補人之短處,將有更加廣闊的視野。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一支筆,一個我,一曲西江月。一部三國,靜靜地躺在書桌上,已然陪我走過十幾番春秋。的意識讀它,它告訴我“大意失荊州,關羽走麥城”;失意時讀它,它告訴我“官渡赤壁,以弱勝強”。在它的注視下,我漸漸成長。初讀三國,沉浸於活躍在三國舞臺上的三國人。他們或忠或奸,或仁義或不義,或勇猛或善謀,或喜劇或悲劇。帝王者最愛曹操,劉備拋棄棄子,少了人情味;孫權繼承父兄,缺了英雄氣。唯有曹操,雖終生未稱王,但挾天子以令諸侯,慧眼識時勢,一下就登上了時代的制高點。論才情,橫槊賦詩,志在天下;論武功,橫掃袁紹,一統北方;論求賢,世人只看劉備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孰不知曹操手下猛將成雲,謀士如林!華容道上曹操一敗再敗,可胸無大氣魄大手筆者,誰能撫須笑論:“周瑜孔明技止此耳。”文臣當愛孔明,武將應屬趙雲。難忘空城之上孔明撫琴退敵的大智,難忘長阪坡中趙雲七進七出的.大勇,一位教我睿智,以爲傳我勇敢,都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三國之人,雖各爲其主,但同樣透露出真性情,散發出獨特的三國氣息。又讀三國,感受到流蕩在三國文字長中的三國情。只爲貂蟬,呂布不惜與義父反目;惟因小喬,周瑜決心與曹軍一戰。有人說三國情太假,孫夫人是政

掩卷沉思,僅僅是一部小說,一段歷史,一些人,一段情,單值得深思與銘記有很多。暫且拋開正評與戲說,以“人”的角度去品味這些文字,讓靈魂與經典交流。我讀三國,沉浸於人,感受到情,品味歷史。